1937年10月26日,第88师524团的团长谢晋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掩护大部队的撤离。他带领着他的部下,坚守在上海闸北的四行仓库,这个地方也因电影《八佰》而为人所熟知,但实际上,这场保卫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原型。
事后,这八百名壮士却变得孤军奋战,而谢晋元也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命运。由于他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直到他的名字被追授为“烈士”,出现在“抗日英烈”名单上,才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关于谢晋元牺牲后的故事,至今仍然鲜为人知。
抗日名将1904年4月,谢晋元出生在广东蕉岭的一个贫困农家,家境十分困难。他完成中学学业后,考入了国立广大大学预科,但随后他毅然决定投身军旅,加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参加了北伐战争,成为了19路军蔡廷锴将军的连长。在这段时间里,谢晋元在汉口结识了他的妻子凌维诚。
两人在一次婚礼上意外相遇,彼此一见钟情。当时,22岁的谢晋元英俊潇洒,而20岁的凌维诚则美丽青春。经过一位好友的牵线搭桥,他们很快开始了恋爱关系。
凌维诚,出生于上海徐家汇的商人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读于务本女中和上海东南体专。她年轻时展现出多才多艺的特质,被认为是当时极具时尚气息的新女性之一。
1928年5月,北伐军进军济南,面临日军的攻击。在与日军的战斗中,担任营长的谢晋元英勇冲锋,但不幸负伤。
谢晋元离开了军队,前往汉口的医院接受治疗,他在医院养伤了一年多的时间。凌维诚多次前去探望他,两人的感情逐渐深化,很快谈婚论嫁。
当谢晋元伤愈出院时,他深情地向凌维诚表白:“我们结婚吧。”凌维诚早已心仪他,但她的母亲对这段感情持保留态度,担忧军人的职业风险和频繁离家。尽管如此,凌维诚已经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于是,1929年9月,他们在汉口大华饭店举行了婚礼,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
婚后,谢晋元和凌维诚过着和谐幸福的生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凌维诚一直体贴关心着她的丈夫。无论丈夫在何处征战驻守,凌维诚总是紧随其后,共度风雨。
在这期间,他们先后迎来了一儿两女的出生。尽管烽火岁月充满忧虑,但也平添了一家人的温馨和欢乐。好景不长,1936年春天,日本侵略者逐渐逼近上海,城市岌岌可危。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谢晋元决定将妻子和孩子送到广东蕉岭的乡下避难。凌维诚的亲友们反对这个决定,留在上海意味着她可以依靠娘家人的支持和照顾,
但也可能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和风险,尤其是在战乱期间。去广东乡下则提供了更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但同时也意味着她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农村生活的困难。
凌维诚的妹夫周兆棠建议她跟着他们一起前往重庆,但谢晋元不同意。他之所以安排妻子去广东,
不仅是为了避难,还因为在老家有年过六旬的父母,无人照顾。凌维诚理解丈夫的孝心,尽管亲友反对,她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1936年春节刚过,凌维诚身怀六甲,带着三个孩子,在丈夫的陪伴下,来到了广东蕉岭。谢晋元在老家逗留了一个星期,之后回到了上海。
在分别的时刻,他对妻子说:“我作为一名军人,为国家而战,不能顾及家庭,所以现在只能把家庭托付给你。
但你要相信,最终的胜利将属于我们,到那时,我会来接你们回到上海。”凌维诚坚信丈夫的话,但她想不到,这次的分离将成为永别。
为国捐躯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中国军队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遭受重大挫折。蒋介石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干预,希望日军会受到国际压力而撤退。
为了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蒋介石下令第88师留守上海的闸北地区,以显示他们并未放弃这座城市。
第88师的师长孙元良认为,日军已经包围了上海,中国军队主力已经撤退,留守闸北的中国军队将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他认为任由日军占领不值得,也不光荣。
孙元良率领第88师大部队撤退,任命团长谢晋元率领524团一营留守四行仓库,以向国际社会呼吁支持和同情。
谢晋元的部队号称有800人,但实际上只有450多人,他们既没有援兵,也没有退路。这场被称为“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战斗异常惨烈,如果想深入了解,建议观看电影《八佰》。
在战斗开始前,谢晋元下令清点人数并制定了名册,表现出了坚决的决心。他告诉士兵们:“四行仓库是我们最后的堡垒,也是我们的终极决战之地……只要我们中还有一名战士,我们将坚决与敌人抗争到底。”
在接下来的四天里,谢晋元领导着他的部队坚守在四行仓库,勇敢地抵御了日军近10次的进攻,消灭了200多名敌人,打下了一场令人震撼的保卫战。
在10月29日,谢晋元向师长孙元良发电报表明坚决决心,誓言不轻易撤退,也绝不寻求偷生之计。他表示,只要他还活着,他和他的部队将向敌人讨回应有的代价,决不辜负国家。
然而,在10月30日的夜晚谢晋元在接到撤退命令后,带领他的部队撤入了上海英租界。面对日本人的威胁,英国军队命令谢晋元和他的部队交出武器,将他们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谢晋元和他的部队在租界被软禁,度过了长达四年的时间。国民政府似乎忘记了这些坚守到最后的勇士。
一些中外人士提议以慰问难民的名义,分批将孤军调离。谢晋元拒绝了这一建议,他表明:“因为我是奉命撤退而来的,必须光明正大地离开。”此外,他不忍心看到无辜的难民受到牵连。
孤军的坚守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反响,谢晋元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日本特务曾多次试图暗杀他,但都未能成功。
在1940年,日伪政府试图以高官厚禄来收买谢晋元,但遭到了他的强烈谴责和拒绝。谢晋元为了顾全大局,忍受了屈辱,但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官兵都能理解他的苦心。
1941年4月24日早晨,谢晋元率部进行操练,发现有4名士兵迟到,便当众训斥他们。然而,早已受日伪收买的郝鼎诚等人突然发动袭击,持匕首刺向他。
谢晋元不幸身亡,牺牲时年仅37岁。他留下了坚忍不拔的英勇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谢晋元英勇殉国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哀悼。上海市民纷纷前来孤军营瞻仰英雄遗容,向他表达敬意。
仅仅在3天内,前来吊唁的人群就达到了25万人之多。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十万百姓自发前来送行,为这位英雄表达最深切的哀思和敬意。
妻子一人扛起重担1936年10月,凌维诚生下了小儿子,按照丈夫的嘱托,给儿子取名“谢继民”。
抵达谢家后,生活变得极为困难。根据当地客家人的传统,男性通常负责农活,但谢晋元的父母已经年迈,所有的重任都压在这位弱女子的肩上。
曾经的上海千金穿上了乡下农妇的朴素衣物,开始农业技能。在生活的艰辛面前,她们展现了无限的潜力。从播种到插秧,再到浇水和施肥,凌维诚很快适应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她忍受了五年的苦熬,最终传来了丈夫遇害的噩耗!凌维诚痛苦不堪,几乎崩溃。她无法理解:自己多年来辛苦支持这个家庭,最终等来了如此残酷的结局!
1941年秋天,凌维诚从广东长途跋涉到重庆,受到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接见。
蒋介石承诺,抗战期间国家困难,但一旦取得胜利,国家会照顾他们。宋美龄更是亲自拉着她的手,
用上海话说:“维诚啊,你放心,国家不会忘记你的。今后每年可以来重庆一趟,跟我们一起聊天。”
蒋宋的承诺最终只是空话。国民政府提供了5万元法币作为抚恤金,凌维诚与公公商议后,平分了这笔款项。
她用这些钱购买了三亩田地,并亲自耕种,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公公则用钱购买了一些山地,雇人种植,以确保生计。
1945年,抗战胜利终于来临,凌维诚决定回到她的故乡上海。一方面是为了祭拜丈夫,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安顿好公公的生活后,凌维诚带着四个孩子于1946年3月踏上了回上海的旅程。他们乘坐小木船前往汕头,打算搭乘前往上海的船只,但盘缠不够。
当地人得知他们是谢晋元将军的遗属后,帮助他们向一家轮船公司求情,轮船公司答应免费提供食宿。一个多月后,这一家人终于回到了已经离开了十年的上海。
凌维诚一家抵达上海的第二天,当地的报社报道了:“抗日将领谢晋元遗孀昨日抵沪,下榻新新旅社。”这看似平凡的新闻,却改变了凌维诚的余生。
孤军营的士兵找到了她,将一家人请到了吴淞路466号的一座三层楼房。这栋楼本来是日本人的住所,在抗战胜利后被三青团征用。孤军营的士兵从三青团手中夺取了这座楼,作为他们的栖身之所。
得知团长夫人回到上海,散布在上海各地的数百名孤军闻讯赶来。他们激动地向团长夫人诉说这些年的遭遇,请求庇护。
凌维诚对他们说:“团长已经牺牲,作为团长夫人,我必须承担起团长留下的责任。”
1946年6月,凌维诚带着长子前往南京寻求与蒋介石的会面,但未能见到蒋,只见到了宋美龄。
宋美龄告诉她:“你们先回去吧,会有上海市政府来照顾你们的。”她并没有获得一分钱的资助,就这样被打发回来。
随后,她前往上海市政府寻求解决方案,但结果是被推来推去,社会局再次将她推到其他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最终她一无所获。
国民党内战爆发时,他们曾试图动员孤军营的士兵回到部队,承诺提供职务,但没有一个士兵答应。
他们坚决表示:“我们已经在抗战中付出了那么多,打日本是应尽的义务,但我们已经够了,不愿意再卷入内战。”
团长谢晋元已经牺牲,孤军营的命运似乎不再受到关注。国民党政府对他们冷漠无情,但凌维诚无法忍心抛弃这些士兵。
她组织孤军营的士兵,一起寻找自救的机会。他们尝试过各种工作,包括码头工人、公共汽车司机,
甚至成立了工业服务社,生产毛巾、袜子、肥皂等商品。在凌维诚的坚持下,孤军营的上百名士兵艰难地维持着生计。
凌维诚仍然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尤其在1948年内战愈演愈烈、物价飞涨的情况下,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曾经担任孤军营连长的李春林,将位于胶州路余姚路的六十几亩土地圈起来,允许苏北难民在那里搭棚,每户只需交一两斗米的租金。
李春林将租金交给凌维诚,这些钱一部分用于子女的教育,剩下的则分配给孤军营的兄弟们。最多时,每个月有一百多人前来领取生活补贴,
这些补贴对他们来说是宝贵的经济支持。凌维诚不辞辛劳,一直尽力帮助孤军营的战友们渡过困难的时光。
新中国,希望的曙光在新中国成立后,凌维诚给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写信,详细描述了自己以及孤军官兵尚存的六七十人的困境。
陈毅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他指示地方政府:“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其遗属应致照顾。”
在陈毅的关心和指导下,上海市政府特许谢晋元遗属使用吴淞路466号的房屋和墓地,所有费用都被减免。这使得凌维诚一家终于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她的四个子女也能够安心上学,并在毕业后找到工作。
五十年代初期,孤军营的大部分士兵在政府的安排下陆续返回原籍。在他们离开之前,他们都前来告别团长的遗孀凌维诚。每次告别,凌维诚都给他们一笔钱,作为他们的路费,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回家。
结语凌维诚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她是一个坚强而顽强的女性,一直坚守着对丈夫和孤军官兵的承诺。她在上海工作并担任政协委员,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的一生中最感人的部分是她对那些曾与她丈夫一起在四行仓库战斗的孤军战士的关心和帮助。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凌维诚仍然牵挂着这些孤军战士,将他们的名字记在笔记本上,并嘱咐自己的子女要继续帮助他们。她的坚韧和善良令人感动,她对家庭和社会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