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任妻子郁郁而终,6个子女恨之入骨,独活93岁,茅以升:报应啊

时光浅酌的绘梦集 2024-12-19 14:36:12

1989年11月,93岁的茅以升生命即将迎来终结。

茅以升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他一生致力于桥梁工程建设,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这座大桥的通车,打破了外国技术垄断,让中国在桥梁工程领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但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在事业上获得无数荣耀的大师,晚年则无比独孤凄凉。

病榻前,他更是满怀悔恨地哭诉:“这都是我的报应啊!”

那么,他为何说这是他的报应?他的感情又经历了什么?

天才少年

1896年,茅以升出生在江苏镇江的一个书香世家。

这个家族素来重视教育,茅以升的祖父创办报刊,父亲则是知名举人,可以说,一家人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追求。

得益于此,幼年的茅以升也聪慧过人,尤以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见长,连街坊邻居都感叹这是个“早慧”的孩子。

10岁则是他人生改变的开端,那年端午节,镇江传统的龙舟赛吸引了四乡八里的乡民争相观看。

结果,一座年久失修的桥梁在人群的挤压下轰然倒塌,数十条生命瞬间逝去。

茅以升虽因生病未能出门幸免于难,但他却亲眼目睹了救援中打捞出来的生命。

这让幼小的他感到无比震撼,也他默默告诉自己,总有一天要让人们站在桥上不再恐惧坍塌。

怀揣着这份执念,茅以升从此对桥梁产生了深厚兴趣,家乡的大桥、小桥,无论是石砌还是木制,他都会驻足研究,甚至用小刀刻下桥梁的结构草图。

父母起初不解,认为这是孩子的奇思妙想,但见他乐此不疲,便耐心支持。

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学业也蒸蒸日上,从私塾到新式学堂,茅以升的表现一直名列前茅。

他的老师常称赞他天资卓越,不仅勤奋好学,更懂得独立思考。

之后,年仅16岁的茅以升考入了唐山交通大学,主攻土木工程。

在这里,他第一次系统学习了桥梁设计的理论知识,从材料的受力到施工的精度,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局限于课本内容,课余时翻阅大量外国书籍,还在实验室中反复模拟桥梁的受力模型。

几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赴美深造。

贤妻良母

茅以升留学归国那年,戴传蕙正忙着在家为孩子缝制新衣。

这位温婉端庄的女性,是茅以升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持者。

戴传蕙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祖父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家,耳濡目染之下,她不仅文笔优美,还通晓琴棋书画。

早在茅以升年少时,两家长辈就为他们订下了婚约。

起初,两人只是按照传统安排走进婚姻,并无深厚感情,但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二人逐渐产生了真挚的情谊。

婚后,戴传蕙的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茅以升无暇顾及家中事务,戴传蕙便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她不仅要孝顺公婆、料理家务,还要照顾尚在襁褓中的长子,在她的操持下,家中始终井井有条。

即便在繁忙之余,戴传蕙依旧不忘学习和充实自己,有时还会伏案协助茅以升整理资料,为丈夫的学术工作提供支持。

但这份岁月静好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茅以升因事业独自去了美国留学。

一个人撑起家庭的重担并不容易,戴传蕙每日起早贪黑,既要照料老人,又要养育孩子,还需处理各种琐事。

日复一日,等茅以升学成归来时,家中的儿子已然长大,而戴传蕙的面容也多了一丝憔悴。

重聚后,一家人的生活似乎重新恢复了温暖与平和,戴传蕙仿佛又找回了初婚时的幸福感。

之后,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戴传蕙不得不频繁搬家,茅以升因工作调动辗转各地,而她始终相伴左右。

感情裂隙

1933年,茅以升接到了一份特别的邀请——主持钱塘江大桥的建设。

钱塘江以其湍急的潮水闻名,自古便有“钱塘潮水壮观天下”之说,而在其江面架桥,无异于在虎口安家。

彼时,国内外专家也普遍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茅以升却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毅然接下了这一重任。

为了这座桥,茅以升投入了全部心血,从地质勘探到设计方案,他日夜操劳,还将实验室搬到了钱塘江边。

但辉煌的事业背后,他的家庭却因疏忽而渐生裂痕。

妻子戴传蕙为了让他专心工作,主动揽下了家庭中的一切事务,但她的健康却因此大受影响。

茅以升虽心疼妻子,却无暇照顾她的情绪,与此同时,一个意外的人也闯入了他们的生活。

1937年,茅以升在上海的一次社交场合,结识了权桂云。

起初,两人仅是普通的朋友,权桂云仰慕茅以升的才华,频频在讨论中展现出对桥梁工程的好奇。

而茅以升则因她的天真与活力,被吸引得渐渐无法自拔。

之后,这段感情很快就超出了掌控,权桂云不仅全身心投入到这段关系中,还为茅以升生下了一个女儿。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关系不仅在道德上受人诟病,也为他的家庭关系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1950年,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忠诚运动”让茅以升不得不面对自己的选择。

在公开审查中,他如实交代了与权桂云的关系,并向戴传蕙坦白了一切。

当真相从茅以升口中说出时,戴传蕙的脸色瞬间惨白,多年来,她默默承受着丈夫忙于事业的冷落,却从未想过他会背叛婚姻。

此后,茅以升在妻子的要求下,断绝了与权桂云的同居关系,但依然按月为权桂云和女儿提供生活费。

最后,钱塘江大桥期通车,成为了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但茅以升的感情生活却在这个辉煌的节点上走向低谷。

众叛亲离

茅以升的家庭彻底出现裂痕,始于妻子戴传蕙去世后的那个冬天。

1968年,戴传蕙因抑郁症并发其他疾病离开了人世。

她离世后,茅以升做出了一件令子女难以释怀的决定。

他坚持将权桂云和他们的女儿茅玉麟接到身边,并试图将这个“新家庭”介绍给其他子女。

当时,茅于越刚从海外归国,听闻此事后,直接表态:“有她没我,有我没她!”

茅于越的态度冷硬且决绝,他甚至带领弟妹们联名向父亲施压,明确表示,如果权桂云母女留在家中,他们将集体断绝与父亲的关系。

面对子女们的强烈反对,茅以升并未妥协。

这让父子关系几乎降至冰点,茅以升也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修复这段关系。

但子女们对他的态度却始终冷淡,尤其是茅于越,他每次见到父亲总是礼貌而疏离。

更为严重的是,权桂云的身体状况也在夹缝中生活多年后恶化。

1975年,年仅50岁她因长期精神压抑也患上抑郁症,最终病逝。

权桂云的离世给茅以升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也成为了他晚年孤独生活的开端。

此时,步入暮年的茅以升,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家庭已经支离破碎。

于是,他曾多次试图与子女和解,逢年过节,他会提前备好礼物,派人送至子女们的住处,希望他们能回来团聚。

但收到礼物的子女们大多只是淡淡回应几句,更多时候,他们选择以工作繁忙为由婉拒父亲的邀请。

在最后的几年里,茅以升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而精神上的孤独更是让他痛苦不堪。

他寄希望于能在最后的时光里看到儿女们的身影,可直到弥留之际,这个愿望也未能实现。

1989年冬,茅以升住进了北京的一家医院里,房间内,只有小女儿茅玉麟坐在角落默默陪伴。

期间,茅以升的眼神时而呆滞,时而满含期待地望向房门,他多希望能看到熟悉的身影——六个儿女中的任何一个。

可那扇门始终紧闭,除了茅玉麟,没有人来探望这位昔日的桥梁大师。

这让他不由得再次满怀悔恨地哭诉:“这都是我的报应啊!”

1989年11月12日,生命的一刻,这位曾为国家建桥筑路的伟人,就这样带着对亲情的遗憾和对过往的反思,安然离世。

结语

茅以升的一生,是一座桥梁的缩影:一端连着事业的辉煌,一端却是家庭的断裂。

他为国家修筑了坚不可摧的现代化桥梁,却未能为自己的家庭搭建起情感的纽带。

两任妻子的离世,六个子女的疏离,使他在晚年孤独一隅,抱憾而终。

而他的遗憾与悲剧,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无论事业多么辉煌,家庭的情感始终无法替代。

斯人已逝,桥梁犹在,那些横跨江河的大桥,承载着茅以升的才华与信念,也讲述着他未竟的情感遗憾。

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终将成为历史中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提醒后人珍惜事业与家庭的平衡,莫让遗憾成为生命的注脚。

0 阅读:1

时光浅酌的绘梦集

简介:时光浅酌的绘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