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主席宴请志愿军四大军长,一把拉住39军军长:坐我身边

时光浅酌的绘梦集 2024-12-20 18:19:49

1951年,北京中南海丰泽园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家宴”。

这顿饭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奢华的排场,只有简单的四菜一汤。

宴席的主人是毛主席,受邀的客人,则是刚刚从抗美援朝战场凯旋归来的四位志愿军军长。

这其中,有一位因为“打满全场”的辉煌战绩,更是受到了毛主席的特别关注和高度赞扬。

席间,毛主席还亲切的拉住对方的手说:“坐我身边来”。

那么,是谁让毛主席这般青睐?他又是如何做到“打满全场”的?

战争英雄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北京中南海迎来了四位特别的客人。

他们分别是梁兴初、吴信泉、温玉成和吴瑞林,四人都是从朝鲜战场凯旋归来的英雄将领。

宴请他们的人是毛主席,但他并没有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姿态面对,而是用一种长者的口吻,微笑着与每一位将领握手寒暄。

几句简短的问候过后,毛主席还特意伸出手,拉住39军军长吴信泉的胳膊,语气中满是欣赏与期待:“来,信泉同志,今天你就坐我旁边吧。”

这句简单的话,却有着极其深刻的分量。

作为四位军长中,唯一从第一战役坚持到第五次战役的“全勤将军”,吴信泉的战功赫赫已被毛主席尽数收入心中。

而毛主席的这个“邀请”,无疑是对吴信泉个人能力与功绩的高度肯定,也是一份属于英雄的无声荣耀。

丰泽园的宴席布置极为简单,一张不算大的圆桌上摆放着四菜一汤,没有山珍海味,没有铺张浪费,只是简单的家常便饭。

几位将军入座后,最显眼的吴信泉就坐在毛主席的右手边。

饭间,毛泽东的目光时不时停留在吴信泉身上并询问道:“信泉同志,我听说你们39军在朝鲜战场创造了不少‘第一’,今天给大家也说说,这些‘第一’是怎么来的”

面对这样一位伟人,吴信泉起初还有些局促,他仔细组织语言后才开口:“报告主席,我们39军只是执行了党的任务,是集体的胜利。”

随即,他便逐一讲述了战场上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从云山初战的惊天反击,到夜袭临津江的奇迹突破,他娓娓道来。

毛主席边听边微微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幽默说道:“听你这么一讲,美军的那些个‘王牌师’,看起来确实是纸老虎嘛!”

一句话逗得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但笑声中却透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这份自豪,是为祖国的强大,也是为这些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这顿饭没有繁杂的敬酒环节,也没有冗长的套话,更多的是毛主席与将军们之间关于战场的交流,关于未来战争形式的探讨,以及对国家和军队的深切关怀。

饭局结束后,将军们告辞离开,吴信泉是最后一个走出大门的。

他心中激动感慨,也想了很多很多,包括战争年代的自己,还有那个14岁就参军的自己。

军长的成长

1912年,吴信泉出生在湖南平江县的一个山村里,他家里尤其贫寒,父母为了生计更是没日没夜地劳作。

但吴信泉不甘于做一个普通的农民,也不愿永远活在地主的剥削之下。

于是,14岁那年,他加入了赤卫队。

加入赤卫队后,尽管个头不高,但他作战时异常勇猛,拿起武器总是冲在最前,因此,很快成为了队伍里的一员猛将。

而且,吴信泉的战斗方式简单直接,但极具杀伤力。

渐渐的,从赤卫队到红军,吴信泉的名字渐渐在队伍中传开。

他不仅作战凶猛,而且有一种天生的洞察力,总能在复杂的战斗中找到突破点。

这样的能力使他很快被提拔为班长,对于这个新职位,他并没有感到任何压力,反而从心底涌出一种责任感。

他开始在战斗中总结经验,不仅自己冲锋陷阵,还学会如何调动身边的战士。

红军长征开始后,吴信泉再一次证明了自己。

在残酷的转战途中,他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率领队伍一次次冲破敌军的围追堵截。

长征途中,他也两次受伤,但每次都是简单包扎后便继续带队作战。

在多次战役中,他不仅是队伍的主心骨,还展现出了一名指挥官应有的敏锐和沉着。

面对敌人的重重围困,他用灵活的战术打破了敌军的计划,让队伍在险境中脱险。

这些战斗经验,为他后来的指挥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吴信泉的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施展,他先后参与了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斗。

不过,真正让吴信泉大放异彩的,是抗美援朝的战场,他带领的39军,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从未退缩一步。

纸老虎的终结者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这个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跨过鸭绿江,踏上了这个陌生的战场。

其中,吴信泉指挥的第39军,犹如一把尖刀,劈开了美军的“不可战胜”神话。

对于志愿军39军来说,朝鲜的第一场仗是云山战役。

1950年11月初,吴信泉指挥的这次39军,面对的敌人,是美国骑兵第一师,一支有着160多年历史的美军王牌部队。

他们从美墨战争到二战,几乎从未尝败绩,甚至被称为“美国军魂的象征”。

但吴信泉心中并没有丝毫胆怯,他只认真的想着作战计划。

11月1日下午,侦察员紧急送来消息:云山一带的韩军已经撤退,美军骑兵第一师第8团刚刚换防到达,防御阵型尚未稳固。

战机稍纵即逝,吴信泉果断下令,将原定晚上7点半的进攻时间提前到下午5点。

他的作战计划简单而精准:以39军的116师为主攻,117师从侧翼助攻,115师阻击增援部队,力争在敌人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攻下云山。

16点40分,39军的火炮打响了战斗的第一声号角,一阵猛烈的炮击过后,志愿军战士们从四面八方扑向美军阵地。

美军面对我军的近战显得手足无措,他们早已习惯用自动化武器作战,但此刻,自动化武器失去了优势。

刺刀在刺刀的碰撞中,吴信泉的39军打出了气势,打出了血性。

经过三天两夜的激战,云山城内的美军第8团全军覆没,甚至连增援的美军第5团也被39军成功阻击。

最终,云山战役以39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云山之战后,39军歼灭美军1800余人,击毁坦克和装甲车28辆,缴获汽车170余辆、火炮119门,打出了志愿军的军威。

云山的胜利只是开始,随后爆发的第二次战役,吴信泉再一次打出了属于39军的传奇。

在彭老总的战略部署下,志愿军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将美军引入朝鲜的山地之中,再一举歼灭。

39军埋伏在崇山峻岭之中,等待着敌人进入他们的“猎场”。

战斗开始后,吴信泉指挥116师突然从山上杀出,直扑敌军25师的后方。

他的部队在夜间穿插敌军防线,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美军25师24团拦腰斩断,彻底瓦解了对方的防御体系。

最令人瞩目的一幕发生在山方洞,在这里,吴信泉命令部队包围了美军的一个黑人工兵连,他们被彻底困死,连一颗子弹都打不出去。

很快,面对吴信泉的心理攻势,140多名士兵列队走出阵地,向志愿军投降。

之后的战役中,吴信泉继续带领39军将中国军队的威名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在他的指挥下,39军以灵活的战术、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为祖国赢得了尊严,也为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而战争结束后,毛主席亲自接待他们,也无疑是对他们贡献的最大认可和称赞。

球迷教练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吴信泉也继续为祖国做着贡献。

和平到来后,吴信泉被调任沈阳军区,承担起了新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这位从战场中走出来的将军,虽然身份变了,但对工作依然一丝不苟。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作之余,吴信泉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球迷,军区机关的篮球场里时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年过五十的他,身形虽不再灵活,但指挥起比赛来却比任何一个教练都要专业。

他会一边观察场上的局势,一边大声喊道:“进攻!压住对方的后场!”

有时候球员跑位不到位,他还会一边用手比划一边纠正:“不要钻牛角尖,拉开空间才能打得漂亮!”

最有意思的是,吴信泉将战场上的战术灵活地融入了篮球比赛。

他在篮球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战术原则——“四快一慢”。

所谓“四快”,就是快传球、快跑位、快反击、快防守,而“慢”则是指关键时刻要沉住气、稳住节奏,耐心寻找破绽。

这套战术虽然简单,却效果显著,在一次军区内部的篮球比赛中,他带领的队伍凭借“四快一慢”的战术,击败了炮兵司令部的强队,成为全场焦点。

吴信泉不仅热爱篮球,也注重将这份热情传递给下一代,他有12个子女,6个儿子和6个女儿,

他认为,家是一个小“战场”,想要赢得胜利,必须团结协作,因此,他特意组织了一支“吴家军”篮球队,由他的6个儿子组成。

比赛中,他总会因孩子们一个漂亮的进球而拍手叫好,也会因为某个不够积极的防守而严肃批评。

正是在他的熏陶下,孩子们从小就懂得互帮互助,兄弟姐妹之间从未因为生活差异而有任何隔阂。

勇敢,坚韧,热爱生活,这样的吴信泉不仅用战场上的胜利为国家赢得了尊严,也用平凡而温暖的生活,为家人和后辈树立了榜样。

这样的他,也值得每一个后辈敬重和铭记。

0 阅读:10

时光浅酌的绘梦集

简介:时光浅酌的绘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