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严|十年修身致远。

墨轩有臻品 2024-02-24 18:21:05

方严

艺术简介

方严 (方荣根),1971年,生于浙江安吉。自幼酷爱绘画。1992年,师从杭州工艺美术学校毕彰老师学习中国画。1996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2000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9月至今,任教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结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课程与教学论”(美术教育学)专业。2006年,获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学位。2014年,创建千竹书院。

青年时期的方严

方严,他是山野之间的小镇青年,也是中国美院的中国画系毕业生;他是大学里的研究生导师,也是千竹书院的创始人;他是天地自然的观察者,也是个中义理的阐述者;他是千年画史的拾荒者,也是勾连古今的传道者。他,是画者,也是师者。

而今天,是他创立千竹书院十周年的日子。

他出生湖州安吉,那个一风吹起,竹浪千层的地方。

在安吉,竹林连绵起伏,随风摇曳是随处可见之景。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安吉的竹林更是将这些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也由此孕育了中国画史上独特的湖州竹派。春天,新竹迅速拔节成长,一片生机勃勃;夏天,茂密的竹叶为大地带来阵阵清凉;秋天,竹叶渐黄,呈现出别样的韵味;冬天,即使寒风凛冽,竹子依然挺立不倒,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那里是他记忆里的故乡。他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也在那里认识自然,在那里拾起画笔。

方严作品 《秋山探幽图》

和所有在七十年代度过童年的孩子一样,他最初的画笔也仅仅是一块燃烧后的木炭,他的画布是砖墙,他模仿的对象是香烟盒上的飞马、红梅,是连环画里的老虎、人物。喜爱与坚持使他成了村邻亲友常常关心又画了什么新东西的孩子。这便是百度百科里的一句“他自幼酷爱绘画”背后最真实的故事。

只是当时,与他而言,“中国画”不过是美术书上认识却也陌生的名词。直至高中,在一位父亲是美术老师的同学处,第一次见到了洁白的宣纸、一得阁的墨汁,才知道学习绘画要临摹《芥子园画谱》。借着同学的画谱与技法书,借着同学宣纸的小小一角,他与国画之间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方严作品 《幽篁高士图》

高中毕业后,他参加了安吉师范办的一个美术班学习绘画,有幸碰到了毕彰老师。毕彰老师给他们上了三天的书法,对他颇有印象,提点他以后可以去杭州学画。这对于当时的他而言是不可想象的。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件毫无着落的事情,没有一个家人会支持的决定。而他自己攒钱出发,在九二年踏上了求学之路。

而这条路却出乎意料的短暂。在兴奋与忐忑中,他来到杭州,找到了毕彰老师,在杭州体育场路的一个夜校中,参加了针对社会上业余美术爱好者的培训。不过一月余便回了家,他决定要考中国美院。

方严与毕彰老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第一次报考他便拿到了专业第三的好成绩。然而这距离他考入中国美院还很远。这在我们印象中,要考中国美院总是一件艰难曲折的事情,尤其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其中一大拦路虎便是英语。而他也不出意外地因此多考了两三次。最终,中国美院还是向他敞开了大门。

方严作品 《观音菩萨》

之后便是四年的本科学习。问及何事令其印象最深的,对他帮助最大,他坦言是二玄社搜集的古画与复制品。他遍临诸家,思考用笔设色、构图协调。在临摹中思考何谓绘画,何谓笔墨。他的个性与多年的学习习惯总是让他回归到自学之中。就像如今他常和学生强调的观察与思考一样。他的学习之路便是如此,从观察自然,到观察古画,思考前人的表达规律,探索笔墨与自然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自己的表达之道。一如宋人常说的“格物致知”。当时他便悟得中国画的笔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笔墨是没有意义的。还将这句话写在了练习本上,奉行至今。

方严作品 《射鹿图》

中国美院毕业后,他成为了浙江师范大学的一名老师,又读研深造。多年的学与教让他接触越来越多的画者,感慨画道变迁,良师难觅。对于一个画者而言,一个好的老师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但若是碰不到,在他看来,只要你喜欢钻研,那么能够独立思考是更为重要的。

谈及对他自己对中国画的思考,听来令人耳目一新。他多年来一直坚持他学习时觅得的笔墨之道,强调笔墨要符合自然理法。

方严作品 《秋山萧寺图》

他说,国画艺术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成形的画作,一为画作之中所承载的内涵,包括当时社会文化、画者的个人修养等等。一者触手可及,一者非用心不可及。此为赏画。

而对于学画而言,亦有两个部分,一为共性,一为个性。在他看来,个性决定面貌,共性决定高度。

此话何解?首先要理解个性与共性。个性是个人的风格、兴趣、情绪,所决定的是作品展现出来的外在面貌。而共性则是画面承载的内在道理,关乎思想、精神、文化,故而共性能够决定作品的整体高度。

方严作品 《梅鹤双清图》

画者是具有个性的人,他由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情感,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作品,这些都属于个性。它是具体的、客观的、现实的、会消亡的,同时也是无需复制、不可复制的。一个人的情绪、认知、感受都是流动变化的,它只在绘画的当下成立,故而复制个性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后人模仿这种个性,就仿佛刻舟求剑里的楚人。时光若流水,个人置身历史仿若舟行水上,在今日的位置去追寻落剑时的标记,自是竹篮打水。共性则全然不同。画中的共性在于画者对自然与笔墨的理解。画作要气韵生动,画者的笔墨要符合自然性。而这正是画者在临摹时真正应该练习与辨析的东西。

万事万物皆循自然物理,我们循自然之理而生活、观察,也循自然之理而表达。这些规律与道理进入不同的人眼中,表达出来有了不同名字。就如山石溪流中应为流速的不同,两岸石子有大小不同的规律,入了科学家眼中,表达出来是力学的原理;入了地理学家的眼中,表达出来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入了画者眼中,以笔墨描绘,使其画作表达更合自然物性、生动传神。

而如何践行这样的笔墨之道。他说,我们要先寻找经典的案例来分析,这就是我们学画的临摹,在临摹中找出里面内在的、必然的规律,之后再到社会自然中去求证,去写生,去实践。到最后掌握了规律,再去应用规律进行创新。

故而一幅画最为重要的绝不是其表面技法与风格,而是其内在的规律与道理,那才是永不过时的,值得我们不断研究、追寻的东西。

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继承与创新一直是大热的议题。

提起这一议题,他想起多年前,千竹书院在长沙办展的经历。一位老者看展后和他交谈时,向他坦言自己发现的问题——千竹书院学生的绘画风格都是传统的。他以小学的数学课程向他解释,当你进入小学一二年级课堂,你会发现,他们的数学题都是一百以内加减法。这本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

对传统的临摹、观察,探索各种规律,进行简单的模拟应用,这本就是初学者应有过程。在继承中,建立共性,增加高度,而后才可谈创新。就像他初进美院时,当时的院长所说的,创新需要高度,没有高度的东西,尽管新,却没有意义。

因此,在他看来,继承是基础,而如何地继承是难题。就如千竹书院践行的笔墨之道,通过临摹历代名画,探寻共性,夯实基础,这便是继承。而千竹书院对继承重视,从那位老者的疑问中可见一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视创新。

创新是推动事物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近些年来人人都在谈创新,处处都在谈创新,包括国画领域,好似学画目的便在于创新,要画出自己的个人面貌来。对此方严他有自己的见解。

方严作品 《博古图·富贵鼎盛 春意盎然 月下花前 紫藤在即》

在绘画之中,真正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材料、工具或技法的改变。观念的创新才是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创新。

在艺术领域,尝试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可以带来新的效果和体验,但这仅仅是表面的创新。例如,改变绘画材料或使用不同的载体,虽然可以带来新的视觉效果,但作品的内在价值并没有因此而提升。就像一个人改变外貌并不会影响其内在品质一样,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也在于其内在的思想和观念。

观念的提升和创新是推动整个时代进步的关键。历史上,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通过他们的观念创新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例如,王羲之的书法不仅仅是笔墨的使用,更是他对自然和书法的理解,使书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个体的修养和理解也可以推动个人作品的提升。但如果仅仅关注于外在的材料和工具的革新,而不去深入思考和挑战内在的观念,那么这种创新的意义是有限的。

总之,真正的创新是建立在观念创新的基础上的。只有当艺术家或思想家对现有的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挑战,才能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创新。

方严作品 《罗汉图》

近些年网络上有句话很火,说是淋过雨的人总希望给别人撑一把伞。方严他总想起自己学画的经历。在那个贫苦的年代里,喜欢画画,却没有好的老师,没有经济条件,没有家人支持。在如此负面的境况中,他能够走出来,艰难而侥幸。如今他希望可以帮助那些真正对绘画有自己执着追求的画者。创立千竹书院就是这样朴素的愿望。

他还记得在十数年前的某一个课间,他与学生聊天,当时就说,将来想要办一个公益性的美术类院校,能够教那些没有条件学画的、无法上专业院校的书画爱好者欣赏与绘画中国画,能够进行更加专业、系统地教学。他还鼓励他的学生好好画画,可以来他的学校当老师。

直至2014年的元宵节,这个想法落地生花,取名为“千竹书院”。

他希望千竹书院能够集中一批对绘画真正有追求、有理想、有责任,愿意在这一方面花精力的人。让他们在千竹书院学习交流、研究进步,提升个人能力,进而推动中国画整体鉴赏与创作水平的进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和他的千竹书院十年行来,赤心未变。

自创办至今,千竹书院一直保持着举办师生展的习惯,这是他与他的学生对过往教学成果的展示,也是他们对千竹理念最直接的阐释。从长沙到杭州,从杭州到高台,他们总结过往,拿出最好的作品办展,并出版了6版画册。同时画展也吸引了不少画道同仁,读他们的笔墨,理解他们的观念,与他们一起直面作品,以笔墨为引,交流学习,追求进步。

十年来,千竹理念也被更多的画者熟知、认可、传播。他们围聚于千竹书院,从线下到线上。自最初的2014年金华暑假研习班以来,线下实体班合计培训22期学员995人;前些年出行不便,故而应千竹学员之邀创设线上课程,自小鹅通开办以来,上架课程突破1200多节,累计学员用户近64000人,总计网络课程数量66622次。

千竹书院游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一直觉得只有到自然中去,才能够真正认识世界;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够有所进步。于是,他通过组织学生游学,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历代经典,开拓眼界。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分析自然规律和物象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思考能力。至今千竹书院师生已穿行南北,从山东到江西,从甘肃到山西,从游学辗转八百里;去年他们还一起去观画中宋韵,游学武林,在宋代名画的真实笔墨中,神游天地,体味画中之道。

在线上线下的课程之外,为了方便千竹学员的学习回顾,也为了给更多想要学习绘画的人提供方便。自2014至今,他出版了各类的图书教材与作品集25版。从山水到花鸟,题材精挑严选,力求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解析物象结构,阐明与笔墨的对应关系,给读者行之有效的指导。

他一直尽己所能,为那些如他曾经一样无人指点、无处问津的学画者思虑。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他总是搜罗最好用的教学工具用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帮助学员学习与进步,就比如原大的复制品,古法制作墨锭等等。后来,许多学员常常问及他所用的笔墨纸砚。为了方便学员购买与使用,帮助学员把关学习用具。千竹书院在传播千竹师生的观察世界、笔墨传达之道教学之外,为辅助学员的创作练习,书院推出千竹文房系列,满足学员的日常学习所需。为了这些文房产品,他总是踏遍乡野,多次亲自上门向老师傅们求教,从制作原料开始跟踪落实,直到产品产出,亦还要进行检验,往往一做便是两三年。其中凝聚的是多年来他与千竹书院助教老师们执着与追求——遇一物,辨象明理。画画如此,做事亦如此。

在千竹书院周年纪念之时,他还常常制作特别款作为纪念。希望这些画者的案头之物,能够时时提醒学员千竹书院“明理合道”的不懈追求,鼓励他们不断地思考、钻研。

十年教学,沿波讨源,观象味道,笔墨日进,在千竹书院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画者,他们基础扎实又独具个性。收集师生作品,精心进行挑选,从2015年8月1日开始到2023年6月17日共进行了44期微拍,拍卖作品947幅。经年经验积累,使得千竹遴选应运而生,面对众多画者的作品,优中选优,进行拍卖。从2023年11月10日开始到2024年1月26日已进行三场,27幅作品皆已为不同藏家拍得,或为学,或为赏,各耀其辉。

千竹十年,他的十年,从一人独行到桃李门墙,路途漫漫兮,回首斐然;未来遥遥兮,勤奋不息。

他的十年,上课、画画,一坐便是半天,时光总如竹间清风,不经意就从纸笔间吹过。很多人都觉得他时时沉静,日日忙碌。但他仍有自己的生活,他喜欢画画,也喜欢书法、篆刻、木雕,可能更出人意料的是他还喜欢足球。曾有人问喜欢踢足球对画画可有什么好处?或许是能增强肢体的协调性?他笑笑表示想来是没有的。

可是面对他的这些爱好,他倒是有一点共通之处。与他而言,喜欢便要钻研,了解便要弄明白个中道理。他平常除了教学总是安静而沉默,但是像谈起足球时,他亦是滔滔不绝。他总结自己的踢球、看球赛的经历,一个一个位置去研究它在足球场上作用,辨析球场上争夺的关键到底是过人射门还是传跑控场。这种对事物本身道理的探寻,这与画画要“明理合道”的理念是一样的。

举世知名士,于今实践途。勉旃勤努力,吾道未全孤。十年一瞬,他是那个漱石枕流的画者,也是夙兴夜寐的师者。

千竹书院所求甚远、甚广、甚高,心系国画,立身继学,十年亦不过起步。就像林散之《与庄希祖谈》所言“怀素的《自叙帖》学二十年不一定写得进去;进去了,再写二十年不一定出得来。”一进一出,一学便是四十年,书画一体,学习画画不能够急功近利,历代名家皆有扎实的基本功与超乎常人的认知。二者缺一不可。

师生同行,道未全孤,一起努力向着理想中的彼方不断扬帆前进,相信终有靠岸的一天。

名家评价

在继承古人精华方面,于我所见,浙江的方严无疑走在了这个时代的前面。初见方严的画,最先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通过线条对物象质感的准确传达和把握画面的非凡能力。这份严谨,这种扎实,这种自信地挥洒,是多年来都未曾见过的。其次我惊讶于方严的全面,花鸟、鞍马、山水、高士和僧佛像,水准稳定,都带着纯正的传统气息,这种气息真的是久违了!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画家宋玉麟先生

方严从两宋的院体入手,写生临摹,在真工实能的‘规矩法则’上用功夫;又从明清的写意画开拓,纵心放笔,在游戏三昧的天资聪悟上涵养功夫。所作以放纵率意刻画精微,以周密严谨抒写疏简,工笔意写,意笔工写,‘不以平废奇,不以奇废平’,于是‘平中能见其不平’而‘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奇中能见其不奇’而‘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建融先生

方严先生的画与近现代画坛巨匠相比,并未像徐悲鸿、黄宾虹、吴冠中那样一味模仿或融合西方元素,也并未受中国明清时期的八大与石涛等人的影响。而是聪明地选择了中国宋元时期的创作风格,以中国画独有的线条来彰显表现力,点与线之间缜密融合,背景或宏伟、或灵动,这才是中国画千百年来魅力所在。

——法国奥赛美术馆Jean mark Hollend

北京墨轩臻品艺术 | 传承文脉·印艺互联

主攻学术·挖掘新人·引领收藏

图文|方严

0 阅读:9

墨轩有臻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