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引进中国餐叉,为何不用中国筷子?考古揭开背后玄机
公元14世纪的欧洲,餐桌上的变化已经悄然发生。原本习惯用手取食的欧洲人,开始逐渐接纳新的餐具工具——餐叉。欧洲引进中国餐叉,为何不用中国筷子?然而,这种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的文化传播和历史踪迹耐人寻味。
历史学家雷亚·坦纳希尔曾提到,叉子并不是突然在欧洲出现的,而是在十世纪拜占庭帝国时期正式开始流行起来。尽管受到当时一些人的排斥,例如德国的一位传教士就曾谴责叉子是“魔鬼的奢侈品”。在这里,我们不仅好奇于叉子的传播,更疑惑于为何欧洲没有同时接纳更为简便的筷子?
根据我国近代学者游修龄的研究,餐叉的最初源头其实与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再加上我国的历史考古发现,表明早在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大量骨制餐刀,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刀叉勺套装,这些证据都显示我国古代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了刀叉。
随着唐宋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我国的餐具文化开始逐步传输到中东,再到拜占庭,最终在不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传入欧洲。这种文化输出,可能还与蒙古的西征有关,使得刀叉在欧洲扎根,并发展成为西方餐桌文化的一部分。
让我们把时间倒退回商朝。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铜筷子,证明商朝时期我国不仅使用筷子,也普遍使用刀叉。为什么到后来筷子成为我国的主餐具,而刀叉逐渐被淘汰了?唐宋时期的食材烹饪方式,主要有灶、鼎、鬲、甑、釜、甗、鬶、斝这八种炊具,虽然炒菜尚不普及,但煮、蒸的方式已非常多样化。而较早的冶金技术进步,如周代盛行的金属厨具与刀具,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向精细化发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切细食材成为料理的一项重要程序。例如,早在周代的八珍佳肴中,多个菜品需要用刀切成适合入口的小块。而筷子,正好适合用来夹取这些细小的食物。孔子的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道出了精细切割对饮食的重要性。与之相对的是商代铜筷子的发现,表明那时的烹饪变化。后来,汉代烧烤盛行,需要将肉切成小块,这印证了我国自古以来对于细化食材的需要。
然而,这一切的转折点发生在宋朝。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锅的问世使得炒菜这一新烹饪方式变得普及。炒菜需要快速高温,这使得再次切细食材成为必须。这样一来,筷子逐步取代了刀叉,成为我国餐桌上的主角。
反观欧洲的历史,他们的炊具和烹饪方式显得单一且粗放。中世纪前的考古发现显示,欧洲的主要炊具是相对简陋的陶锅,这种炊具的局限性使得欧洲烹饪更偏向于大块食材的处理。例如,在古罗马时期,手抓食物仍然普遍存在,甚至直到14世纪以后,切割工具的普及才逐渐引导他们向精细加工靠拢。
冶金技术上的差距也是关键。尽管西方古代自诩冶金技术发达,但实际上经得起验证的考古发现并不多,远逊于我国的青铜和铁器文明。当时的欧洲仍然使用原始的“块炼法”,而我国在汉代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冶铁技术。直到14世纪,欧洲才开始炼制生铁,这使得他们的厨房器具非常有限,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烹饪方式和餐具选择。
基于这些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为何欧洲引入我国的刀叉,而不是筷子。他们的炊具、冶金技术及饮食习惯,决定了刀叉更符合他们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而筷子则没有发挥的舞台。这样的选择,看似偶然,实则内涵丰富。
餐具的演变不仅是技术、习惯的体现,更深刻描绘了两大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汇与选择。这种选择影响了双方文化的演进,并在今天的餐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