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志鹏
时隔436天,《八佰》终于得见大银幕。
十年前,管虎“相中”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剧本,在word里不断推翻重建;七年前,《八佰》第一次筹备,在象山搭景,因为空间不够作罢;四年前的春节,《八佰》项目重启,管虎及剧组开建“四行仓库”实景,期间熬走了一批确定出演但又因档期配合不上的演员;一年前,原定7月上映的《八佰》突遭全面撤档。
显然,436天的等待背后,是《八佰》的“十年长跑”。
电影中,租界群众隔着苏州河“围观”保家卫国的将士;现实中,无数人也在“围观”《八佰》带来的市场效应:影院等来了“救市之作”,华谊寄希望《八佰》为其注入业绩“强心针”,影迷期盼了一年的电影终于揭开面纱。
《八佰》“恰如其时”的上映,意义远不止于提振影院复工的信心,填补观众亟待释放的观影需求,更在于为中国商业电影带来新的野望。
救电影于水火之中《八佰》上映前,影院正经历史上最漫长的寒冬。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贺岁档阵脚;全民居家隔离时,各地影院紧锁大门,票房损失层层累加。TOP数据统计,停摆一个多月的影院,票房损失将达115亿元。
随之而来的,是各地中小影院不堪重负,纷纷退场。天眼查数据显示,截止今年3月27日,全国已有2263家影院类企业宣布注销。
影院行业哀鸿遍野,经营者和影迷都在期盼复工消息。今年3月,新疆影院亮起一束光,乌鲁木齐中影金棕榈影城复工,而截止到3月22日,全国523家影院复工,当天票房4.14万元。
但好景不长。
很快,KTV、影剧院等线下娱乐场所被明令禁止开业,影视从业者和影迷再次回归漫长等待,这一等就是4个月,直到全国影院被允许在7月初有序开放。
单场观影上座率不得超过30%、放映时长超过2小时的电影需要中场休息,在疫情严控之下,影院复工首日票房超200万元,排映新片仅《第一次的别离》一棵独苗。
之后,《1917》《极速车王》等“库存积压”的引进片先后上映,《星际穿越》这类经典老片先后重映;复工一个月以来,全国累计票房达到10亿元。显然,观众观影需求虽被压抑许久,但市场仍需要一部“抗鼎之作”来激活。
影院等待大片,《八佰》重装上映。
8月14日开始,《八佰》开启超前点映,当日7000场点映票房收入1440万元;8月17日到20日,《八佰》单日点映场由1万增设至4万,单日票房均超过5000万元。
最终,《八佰》点映票房超过2.33亿元,创下中国影史纪录;《八佰》公映当天,全国影院复工率达到84.4%,30%上座率与2小时后中场休息的限制已全面放开;上映5天,《八佰》票房已逼近12亿元,单日排片占比超过40%。
《八佰》“救市效应”显著。
作为疫情后首部票房破十亿的影片,《八佰》的意义不止于激活电影市场,对华谊兄弟而言,其救市效应同样显著。
《八佰》定档8月21日的消息公布后,华谊股价开盘涨停,总市值达146.37亿元,截止8月26日早盘,华谊市值已达到177亿元,这背后是连续数天的股价拉升。
作为华谊兄弟的抗鼎作品,《八佰》在2019年突然撤档产生了蝴蝶效应,冯小刚的《手机2》因查税风波难以得见大银幕,《只有芸知道》在口碑票房上双双失利,再因为新冠疫情爆发,华谊前景可谓难上加难。
翻开华谊兄弟的财报,2018年亏损10.9亿元,2019年亏损39.63亿元,今年一季度亏损1.5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54.38%;其市值也从2015年最高点的900亿元,一路下滑至100亿的量级。
糟糕的业绩之下,一部《八佰》能否救赎华谊?
本次《八佰》上映期间,网传华谊针对年票房200万元以上的影院,将收取上年实际票房的一定比例(3.5%)作为保底费用,这自然招致大量影院经营者的不满。据统计,2019年全国票房不足200万元的影城有4000家。
有业内人士分析,华谊采取保底发行方式,意在尽快回笼现金,如果按分账发行,制片方一般要在影片上映后4-6个月,乃至一年,才能拿到分账收入。
华谊为纾解现金流难题,出此一招也不足为奇。今年4月,华谊还向阿里影业、腾讯等9个对象非公开发行至多8.24亿股股票,累计募资不超过22.9亿元。
当然,疫情之下,中小影院的日子也不好过,而华谊要纾解资金难题,仅凭一部《八佰》远远不够,在博纳影业主打主旋律电影、光线传媒力推动画电影的差异化策略之下,华谊“绑定大导演、大演员”的策略似乎正在失灵,如何追回曾经“去电影化”所导致的内容力不足,对华谊来说是新的挑战。
冯小刚之后,谁来“抗鼎”华谊的电影制作?
立下标杆抛开救市效应,《八佰》之于中国电影工业也是一个标杆。
全亚洲首部全片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摄影师曹郁曾荣膺台湾金马奖最佳摄影,影片的美工布景、服化道(服装、化妆、道具)也都达到了一流商业电影的水准。
当然,《八佰》团队中也不乏大量外籍主创。负责主题旋律创作的Rupert Gregson-Williams,曾获欧洲电影奖最佳作曲奖;曾任《指环王》系列视效总监的蒂姆克劳斯比也加盟了《八佰》剧组。
这样的人员配置,《八佰》意在战争片类型上比肩好莱坞。
有别于《百团大战》这类献礼片,以及《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第五代导演指导的国产战争片,《八佰》在大场面、演技和影像质感上,都将国产战争片提升到了新的工业高度。
这或将是中国电影工业缓慢进程中的又一颗明珠。
自90年代开始,中国商业电影就走上了长征路,陈凯歌、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以“中国叙事”的手法,推动国产电影走出国门。
主打明确的电影类型(科幻、喜剧等),故事线按照剧本理论(开始-发展-高潮-结尾)严密推进,音乐视效保持工业级水准,一部商业大片就被如法炮制而成。
不过,中国影迷真正接触商业类型片的时间并不长。1994年的《亡命天涯》上映,国人第一次有了“大片”的概念;1998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让影迷真正感受到“美国大片”的工业化水准。
反观中国电影,大片的发展也是一路辛酸。
2000年,《卧虎藏龙》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2005年,张艺谋指导的《英雄》上映,期间诞生了一批以武侠古装为核心故事的“中国大片”,典型如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等。
但张艺谋、陈凯歌的“诗意叙事”,总是与商业大片的“简单直接”有所距离,这一批古装大片往往做不到“既叫好又叫座”;而反观海外,2010年的《阿凡达》点燃了3D技术热潮;2015年的《速度与激情7》后,海外引进商业片屡屡霸榜国内电影票房排行榜。
在国内,继《阿凡达》上映后,一批低成本电影相继在市场上“以小博大”,典型如以900万元成本换来3.5亿元票房的《失恋33天》,以及一度位列国产电影票房冠军的《泰囧》。
不过,爱情、喜剧之外,国产的商业类型电影仍是残片。
《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等系列电影在国内的持续火爆,反映出中国影迷对商业大片依然“饥渴”,而在“票补”降温、用户观影口味提升的趋势下,“以小博大”的故事也不再轮番上演。
电影行业也是如此,连续输出商业大片,往往是电影工业进步的鲜明标志。2015年,由华谊、万达、光线联合发行制作的《寻龙诀》,就是中国商业类型片的里程碑之作。
仅仅打磨剧本,《寻龙诀》剧组就耗时两年;拍摄过程中各环节明细分工,甚至细致到电影特效能不能做有毛的动物,以及剧组餐车的开销价钱。最终,《寻龙诀》耗资2.5亿元,斩获超15亿元票房。
如今,《八佰》也接过《寻龙诀》的“商业大制作”衣钵。
2019年的《流浪地球》为国产科幻立下标杆,《哪吒》则对国产动画电影摆脱“低幼”标签有极大作用,《八佰》的意义也和上述两部商业类型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年筹划,《八佰》在技术水准上为国产战争片立下标杆,甚至会成为影迷衡量国产战争片优劣的标准,工业水准及格线以上的成片,更是后进者在制作商业大片时,又一个可参考对象。
显然,《八佰》为国产大片又插了一面旗帜。
综合各家数据机构的预测,《八佰》的最终票房保守估计在15亿元左右,但无论最终成绩如何,值此影院危难时刻,中国电影需要更多《八佰》,需要更多商业大片来为中国电影“插旗”。
参考资料
《八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来源:谷雨实验室;
《八佰》开了个坏头,来源:市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