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宣布英伟达收购越南AI医疗公司VinBrain的消息时,脸上是惯有的自信微笑。VinBrain的官网上则高调贴出一句话:“VinBrain is now a part of NVIDIA”。越南明星企业终于站到了全球科技巨头的光环下,似乎是一次“双赢”的经典商业案例。然而,透过这看似耀眼的交易,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场无声的“技术殖民”。


VinBrain从一开始就是英伟达技术体系里的产物。公司开发的AI医疗工具,比如用于影像分析的DrAid™,高度依赖英伟达GPU及相关算法平台。从训练模型到部署推理,几乎每一步都离不开英伟达的硬件支持。甚至可以说,没有英伟达的GPU生态,VinBrain可能连站稳的机会都没有。
这让人想到一个现实:这场交易,VinBrain真的有选择权吗?黄仁勋不止一次强调,AI医疗是英伟达未来的“黄金赛道”,而VinBrain不过是这条赛道上被选中的一颗棋子。从使用英伟达技术到被英伟达收购,VinBrain的轨迹就像一辆驶向必然终点的列车,越是加速,越难跳车。
这并非越南独有的问题。类似的“技术依赖”遍布全球的AI产业。初创公司为了快速开发产品,不得不依赖巨头的技术和算力生态,而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巨头又通过收购完成对其的整合和吸收。这样的“技术锁链”,看似是一种合作,实则让许多国家的技术产业陷入“附庸化”的困境。
越南“李嘉诚”无力的护航VinBrain的创始团队并不平凡,其背后还有越南最大私企Vingroup的强力支持。这个由越南首富潘日旺掌舵的企业集团,为VinBrain注资、提供资源,甚至亲手将其推上国际舞台。然而,即便有如此强大的本土资本,VinBrain依然无法逃脱被并购的命运。
为什么?因为技术的底层决定权不在越南,而在英伟达。Vingroup可以为VinBrain提供资金,可以帮助它拓展市场,但它无法给出一个完整、独立的技术体系。没有自己的“铲子”,只能借用别人的“铲子”,这便是越南技术产业的现实。
潘日旺精心打造的VinBrain,看似是越南科技产业的一张名片,最终却成为英伟达全球扩张的一块拼图。这让人不禁想问:越南为VinBrain投入的资源,究竟是在为本土科技赋能,还是在为跨国巨头做嫁衣?

黄仁勋称英伟达的AI医疗布局是“未来主要设计中心的起点”,这句话的分量不止停留在商业层面。技术生态的渗透,正在重塑全球的科技秩序,而这种渗透方式,越来越像是一种“技术殖民”。
传统的殖民是资源的掠夺,而“技术殖民”则是控制整个技术价值链。以英伟达为例,从底层芯片到开发平台,从训练工具到部署模型,它几乎掌握了AI医疗全流程的技术命脉。这种控制并不是强硬的,而是以合作的名义完成的。像VinBrain这样的企业,表面上得到了技术支持,实际上却成了生态锁链的一部分。
“技术殖民”的结果,是技术强国进一步集中资源,而技术弱国陷入依附的深渊。越南、印度乃至更广泛的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涌现更多的“VinBrain”,这些公司会短暂地被贴上“国家骄傲”的标签,却最终被整合进全球巨头的体系中。
产业命运与国际政治在黄仁勋的商业版图中,VinBrain的收购或许只是一次例行操作,但它背后折射的,是技术强权如何通过生态体系重塑全球科技版图。从更高的视角来看,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问题,而是一种以技术为核心的国际博弈。
美国主导的技术体系,正在通过跨国公司渗透全球产业链。无论是越南的VinBrain,还是国内的英矽智能,它们的命运都被绑定在这些巨头的技术车轮上。这种绑定并非平等的,而是将新兴市场的技术资源收编进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
对越南来说,这次并购固然让VinBrain进入了全球视野,但它更需要反思:如何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技术生态?否则,VinBrain的故事可能会在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一次次重演,而每一次的结局,都是一场技术强权的胜利。
黄仁勋笑着出现在越南的发布会上,宣布VinBrain“成为英伟达的一部分”。这一刻,台下的掌声如雷,但掌声过后,越南科技产业的身影,似乎又被巨头的光环遮盖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