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内需是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当前紧张的国际局势下,加上特朗普上台后即将对中国出口实施限制措施,扩大国内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关乎国家相关经济目标能否实现。
但是自疫情开始后,国内消费逐渐萎缩,经济学家原本预估疫情结束后会有一波报复性消费,但很遗憾,在短暂的消费活跃期后消费降级和平价替代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

缩减非必要消费支出成为大多数老百姓的选择,从实际需求来看,老百姓是有消费意愿的,但却不敢消费或延迟消费,尽可能的控制物欲,减少各种开支,尤其是实体店大多陷入萧条或濒临倒闭。
老百姓不敢消费并非没有原因,其背后真实原因让人不寒而栗,实际上老百姓的钱已经被两大“毒瘤”吸走了。
那么究竟是哪两大“毒瘤”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房地产市场偏离了居住需求的属性,成为投机客炒作的工具,更多是以金融属性出现在世人面前,房屋价格节节攀升。
不仅一线城市的房价让人无法承担,就连普通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的中心地段,房价也增加到让人惊讶的地步,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远超人民负担的高房价是“毒瘤”之一,尽管国家在“房住不炒”的理念下对房价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连续降低利息,减轻购房负担。
房地产市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已经停止了无序发展和快速上涨的步伐,但房价也仅仅是处于平稳的阶段,并没有出现大幅降价的现象。

房价在经过多轮上涨之后目前仍然处于高位水平,相比大部分普通人的工资收入水平来说依然可望不可及,无力承担过度高企的房价。
普通人特别是有结婚需求的年轻人,如果想购房,则要考虑购买后面临的生存压力,不仅要掏空家庭的现金流,每月还要担负不菲的房贷。

对这部分人来说,他们会为购房而削减开支,将现金存起来做为购房的积蓄,在房价的压迫下积蓄被房子所吸走,在消费方面自然减少很多。
至于已经购房的普通人,原本在买房时就已经掏空了六个口袋,购房之后的工资收入也大多都还了房贷,家庭内几乎没有留下多少积蓄。

国家采取的降息政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庭每月还贷的支出,但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缓解现金流被房子吸走的情况,无力进行消费。
原本可以用来提高生活品质的财富被迫集中到房子上,从旅游、餐饮、服装等各方面进行削减,家庭整体生活消费呈现逐渐下降状态。

普通家庭为了能够按时还房贷,不仅要削减日常消费,在工作选择方面也变得慎重,哪怕工作不理想也不敢随意更换公司,防止断贷。
改革初期下海创业曾经是风潮,也是经济活跃的一大因素,但当房价将大部分人限制住时,创业只能成为普通人梦中想像的选择。
普通家庭在面临消费、工作或者创业等选择时会优先考虑是否影响还贷,主要还是以稳定为主,一旦感觉到有风险将不得不避而远之。

电商的出现改变了国人的消费习惯,让实体店的收入大幅下降,顾客数量减少,甚至连房租都赚不出,大部分实体店经营困难无以为继。
实体店虽然有较强的购物体验感,让人在消费时得到更强的满足感。但就购物便捷性方面来说,电商更适合越来越快的生活工作节奏。

电商的优势在于仅仅凭借一部手机、几个APP就可以找到不同品类不同档次的商品,不需要去不同的实体店进行比选,节省大量时间。
何况去实体店需要考虑穿衣打扮和交通出行方面的安排,让大部分人感到麻烦和焦虑,而电商则在吃饭看电视时就可以完成购物的需求。

然而电商也有许多致命的问题,质量参差不齐是被人诟病之处,部分商家为了提高利润利用网络的不透明性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
而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往往只关注商品价格是否足够便宜,再结合商品的评论和反馈决定是否购买,但对商品的品质很难予以把握。
电商商品的评价充满了不真实性,有相当大一部分评价是商家聘请的水军或者是通过“好评返利”之类的形式进行,并不能代表商品品质。

这就导致消费者通过电商购买的商品,“卖家秀”和“买家秀”有时呈现截然不同的情况,让消费者遭遇购物陷阱,产生不好的购买体验。
电商平台由于商家数量众多,在监管方面力度不够。
当发生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很难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出现维权困难投诉无门的情况。

电商购物的另一大问题是促销方式的繁杂,在之前的“双十一”等促销节日,如何凑单、减免以及使用优惠券成为让消费者头疼的事情。
虽然现在的“双十一”优惠方式简洁化,但消费者在平台和商家宣传的刺激下,为了获取更多优惠会购买许多自己并不需要的的物品。
虽说刺激消费者购物能够短时间增加销售额,但当消费者冷静下来后,发现超出了自己生活所需,会在接下来很长时间内减少自己购物需求。

此外大部分电商平台虽然安保措施严格,但仍然会有个人隐私泄漏的风险,部分消费者因此遭遇“退款诈骗”,个人财物受到损失。
消费者在购物时会由于这一系列的不好体验而产生畏惧,在实体店被电商打败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会因电商不作为而降低,因此电商的兴起是阻碍消费的另一大“毒瘤”。

针对制约消费的两大毒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应对,减轻老百姓的压力,刺激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从而让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在房价调控方面国家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可以结合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情况,实行一城一策,切实满足当地对房价调控的需求。

对已购买房屋的群体,可以在降低存续房贷利率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利息打折或减免,以消费券的方式返还,从而让老百姓有消费的动力。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提高公积金的贷款额度,用公积金贷款替换商业贷款,从而进一步降低还贷压力,让家庭有更多的现金进行消费。

规划部门在供应土地时,要根据老百姓的居住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土地容积率和户型配比等指标进行约束,从而满足市场实际购房需要。
当地政府要尽可能多建安置房和廉租房,让没有购房能力的家庭实现安居乐业的愿望,不至于因购房而变得两手空空,无力进行消费。

对于电商,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以次充好、雇佣水军等现象,确保商家提供的商品与相关宣传相吻合,避免消费者出现损失。
当消费者遇到购物纠纷时,电商平台和相关机构要及时提供援助和支持,主动指导消费者进行合理维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电商的促销策略要进一步透明和简洁化,不能含糊其词、语焉不详,更不能有着诸多隐藏限制条款,要让消费者一眼看上去就明了清晰。

电商在促销宣传时要提醒消费者合理购物,对于采购数量明显超出实际所需的单子,电商要做到甄别和阻断,避免过度消费出现隐患。
在保护消费者隐私方面,电商要加大保护力度,利用各种渠道对不法案例进行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警惕性,还网络购物一片清净之地。

房价和电商是制约国民消费需求的两大“毒瘤”,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逐渐进行医治,让国内的消费市场重新回归到活跃的状态之中。
国家对房价要进一步调控,按“房住不炒”理念采取相应措施,不能让房价再陷入无序增长的状态之中,同时采用降低利率减轻还贷压力。

地方政府要加大安置房和廉租房的建设,让没有购房能力的人也可以“居者有其屋”,避免让老百姓被过高的房价压制的无力进行消费。
电商品质的不确定性和冲动消费的情况透支了消费者的热情和购物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需求,同时也让实体店的生存变得艰辛。

消费者在电商购物时要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采购,不能为了商家的优惠宣传而购买许多用不到的商品,透支自己的家庭消费能力。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两大“毒瘤”不除,老百姓怎么敢消费?原来老百姓的钱都被吸走了
2024-11-07 13:09·连臣水井
两大“毒瘤”不除,老百姓怎么敢消费?原来老百姓的钱都被吸走了
2024-11-27 18:09·老张健康论
阿白
没电商大多数老百姓也开不起店[笑着哭]
帆思
没说到根本,纯粹外行!根本原因就是劳动者收获比例太小,资本积累比例太大。工资占GDP比例太小,劳动者没有什么钱来消费。财富分配极不合理,有钱的人消费早就到顶了,劳动者消费力太弱。看看美国消费力。
龙行天下
教育和医疗才是使我不敢消费的原因。
心太软
学校,医院不收费就敢消费
用户34xxx87
电商为啥能打击实体店?
雨的季节
针,扎不到自己的肉不知道痛。刺激消费你得有钱,买房子你得有工作,两大皆空的话,你说能做什么?
无奈
胡言乱语,根本原因是钱去了不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