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行密把皇位给小舅子,小舅子去领封,发现宫殿中有500刀斧手

苏苏文史 2023-03-26 11:10:12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似乎从有皇帝那一天开始,“坐龙椅”的权力之争就没有停过。

改朝换代的有,同室操戈的也有,父子兄弟之间反目成仇的“血腥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五代十国时期,更是出现了一场“姐夫和小舅子”之间的“斗智斗勇”,最终,还没“回过味儿”来的小舅子被姐夫亲手打死,一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好戏,才算告一段落。

而这次的纷争中,这位皇帝之所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完全依赖了自己“封神”的演技和超人的自制力。

这位皇帝就是史称“南吴太祖”、“十国第一人”的杨行密。

不得不说,他的这次行动,真的是既严密又周密。

“十国第一人”杨行密

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杨行密就是出身于“草根家庭”。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困,为了吃饱肚子参加了农民起义,然而很快就失败被俘。

但是杨行密的“个人素质”还是不错的,据说他不但能“日行百里”,而且还“力能举鼎”,因此他不但没有被处死,还被征为了州兵。

随后杨行密一路“狂飙”,最后以“牙将”身份占据庐州,成为了刺史,大大小小也算是“一方诸侯”了。

这个过程非常简单直接。

但是,杨行密带人出外戍守归来,他的“顶头上司”因为讨厌叛军出身的杨行密,就故意刁难,再次派他出去。

杨行密本来是打算“一半忍了、一半算了”,没想到这个军官“得便宜卖乖”,又跑过来“慰问”杨行密,说些什么“辛苦啦”、“还缺什么不”的废话,杨行密看了看他说:“不缺啥了,就差你一颗脑袋!”

说完就杀了这个军官带人造反,当时的庐州刺史郎幼复听说后,吓得赶紧逃走。

杨行密就这样占据了庐州,很快朝廷上的“旨意”就来了,正式封他为庐州刺史。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当时属于晚唐时期,不仅叛乱此起彼伏,朝廷和地方的关系也很微妙,既不能约束管理,还需要仰仗依赖,所以权力的宝座自然就是“谁有本事谁来坐”,这成了杨行密“异军突起”的“天时”。

有了“创业”的底子,杨行密的事业就开始“做大”了,他先后夺扬州、取宣州、败孙儒、挫钱镠,成为了淮南节度使,真正的割据一方。

到了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被困凤翔的唐昭宗加封杨行密为吴王和各种“外挂头衔”,同时密诏他起兵救驾。

杨行密于是发兵大败朱温,实力进一步扩张,只是唐昭宗最终还是被朱温做为“泄愤工具”杀掉了。

也正是因为唐朝的“覆灭”,杨行密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诸侯向“王国”的转变。

当时的天下战乱纷起,而杨行密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胜率”是很高的,所以他统治的地区相对来说还是很稳定的。

这也和杨行密的“苦出身”不无关系,他知道老百姓的日子不容易,也就会有更多的体恤之情。

史书记载杨行密“与民休息”、“百姓便之”,可以说是个“好皇帝”了。

他本人也是保持了“朴素”的作风,很少有饮酒作乐这样的“铺张”行为。

在他的管理之下,江淮地区“几复承平之旧”。

不过,杨行密自己却知道,动乱的大环境之下,“内忧外患”丝毫马虎不得。

“隐患三人组”的密谋

杨行密的“崛起”,不可能是凭他一人之力,那些陪他“揭竿而起”的弟兄们,自然都是功不可没。

史书上有“三十六英雄”的说法,讲的就是这些人。

这些人跟着杨行密“打江山”,一路浴血奋战走过来,随着杨行密的“进步”也都提拔升官,算得上是“开国功臣”了。

但往往人性就是如此,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

他们虽然立下汗马功劳,但和杨行密“哥们儿弟兄”惯了,并不拿他这个“王”太当回事儿,言行之间免不了少了一些恭敬。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最开始走到一起的“初心”,可能只是“吃饱饭”、“活下去”,事业做大了,“人生理想”就开始出现分歧了。

前面提到杨行密体恤百姓,他想的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休养生息,先“把经济搞上去”,但这样的举措却有人不满意。

他手下的田頵、安仁义、朱延寿等几个人,因为也都成了节度使,对自己的实力相当自信,想的却是继续开疆拓土,把周围的势力都给收拾掉。

这就相当于是“国策”之争了。

杨行密知道,这些人都不是“善茬儿”,如果事情处理不好,他们反过来造反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这件事一直让杨行密忧心忡忡。

其实杨行密并不是杞人忧天,田頵确实有了“反心”。

田頵和杨行密算是“发小”,再加上战功赫赫,自然觉得自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又一次去扬州见杨行密,杨行密的侍从们居然要他“表示表示”、“意思意思”,这样的索贿行为把田頵气得够呛,见到杨行密,他提出再要两个属州,结果也遭到杨行密的拒绝。

田頵气呼呼地离开,出了扬州指着城门说:“我以后再也不来了!”

这话自然会传到杨行密的耳朵里,两个人兄弟般的情谊,自然也出现了裂痕。

至于安仁义,同样和田頵一样是杨行密的同乡、发小,想法上和田頵也差不太多,两个人难免在一起“吐槽”杨行密,只是谁都没有“先提出来”造反罢了。

但是相比这两个人,杨行密更担心的是朱延寿,他不但是一员猛将,还是自己的“小舅子”,不到二十岁就跟着自己干了。

或许因为性格使然,朱延寿同样也对杨行密不满,他曾经秘密派人给田頵、安仁义送信,说:“你们俩要想干大事,我愿意给你们牵马坠蹬。”

这“入伙”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再明显不过了。

三个人秘密结盟,可能是在等一个机会。

但杨行密同样也在等着一个机会,因为三个人现在割据一方,稍有异动都会牵扯巨大,更何况“主动”杀掉功臣,也会让自己背上骂名,所以他也不敢轻举妄为。

这时候,他手下的徐温,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双目失明者”的反杀

某天在审批奏折的时候,杨行密突然看不清上面的字迹了,他的表现让属下们不由面面相觑。

一连几天下来,这样的状况更是越来越严重。

很快,所有人都知道,杨行密患了眼疾。

但这还不是更严重的,郁闷的杨行密回到后宫,走着走着更是一脑袋撞到了柱子上,整个人被撞得跌倒在地、头破血流。

吓得杨行密的夫人,也就是朱延寿的姐姐赶紧过去扶他。

杨行密惊慌地叫着:“我的眼睛怎么了,我怎么什么都看不见啊!”语调里充满了无奈和无助的凄凉。

武王有疾,自然要赶紧医治,但杨行密的病,似乎是越治越严重起来,只能每天躲在后宫里唉声叹气,身体看起来也越来越虚弱了。

大概是每天伺候着杨行密,让朱夫人身心疲惫,她也需要有人来安慰吧。

慢慢的,朱夫人和身边的侍卫“好了”。

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还偷偷摸摸,可看到杨行密这副“伸手不见五指”的样子,胆子也就大了起来。

有时候他们当着杨行密的面就眉来眼去动手动脚,可杨行密浑然不觉。

在朱夫人心里,已经认定了杨行密是一个“废人”。

随着杨行密病情加重,他把朱夫人叫到身边说:“夫人呐,我这身体看来是好不了了,我也活不了几天了。孩子们都还小,把皇位传给他们我也不放心啊。我看,只有把王位传给你弟弟朱延寿,才不能便宜了外人啊。”‘

自己弟弟摊上这样的好事,当姐姐的自然不会怠慢,赶紧写信告诉了弟弟,而且再次证实了杨行密眼睛瞎了的事儿。

朱延寿接到信,也是开心得不行。

果然没过几天,杨行密就下旨要见朱延寿,朱延寿一看,这和姐姐说的都对上了,也不耽误,赶紧去扬州。

可是等到见了杨行密,还没等朱延寿客气几句,问候问候姐夫的身体情况,“瞎”了的杨行密突然就把眼睛睁开了。

二话不说,从袖子里拿出个大铁锤照着朱延寿的脑袋就来了一下。

朱延寿被砸蒙了倒在地上,杨行密追上去又是几下,挣扎中的朱延寿看到四周埋伏的刀斧手,才知道自己掉坑里了,而杨行密已经背着手出去了。

杨行密故意没砸死朱延寿,让他在痛苦中哀号而死,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而他身边那些人,看到杨行密“恢复视力”,一个个吓得光会“筛糠”了。

至于给自己戴了“绿帽子”的夫人,杨行密倒也没杀,而是直接赶了出去。

听了朱延寿被杀的消息,田頵、安仁义知道自己的事肯定败露了,忙着起兵造反。

但早有准备的杨行密却说:“我最担心的朱延寿都死了,他们两个不足为虑。”

果然,两个人的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下来,杨行密设计装瞎,杀死朱延寿,又逼着田頵、安仁义起兵的计划,这才真相大白。

“两个参与者”的故事

朱延寿早就存心造反,他的妻子王氏其实也是知道的。

但听说杨行密要传位的时候,她总觉着这事不太靠谱,就劝朱延寿多长个心眼儿。

可但是朱延寿已经被这到了嘴边的“肥肉”勾得根本不愿多想,坚持要去扬州。

王氏无奈地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你要非得去,那就这样吧,你每天记得派一个人回来报个平安,要是哪天没人回来,我好知道你是出事儿了。”

事儿当然是出了,不过杨行密也算宽大处理,除了“朱氏一门”,并没有搞什么“株连”,可是因为没有人回来“报平安”,王氏自然也就知道了结果。

她叹口气说:“我早就想到了。”

随后,王氏召集起家里所有人,让他们准备好武器,祸事马上就来了。

可是,杨行密的军队同样迅速,没给王氏留多少时间就已经赶到了。

王氏看大势已去,就散尽家财,让人把所有房屋点火,然后趁机逃命,而她自己却纵身跃进了大火之中,追朱延寿去了。

史书记下这段故事,大概也是觉得王氏的做为,实在难得了吧?

杨行密不战而屈人之兵,完全得益于他的“优秀演技”,居然连枕边人都能瞒过去,而他看到夫人在自己面前与人私通,也能够面不改色,真的就是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了。

不过,杨行密的表演,自始至终有一个人知道内情。

那就是为他献计的徐温。

徐温同样是杨行密“三十六英雄”之一,不过他一直存在感不高,并不是以能征惯战著称的,所以没什么战功。

但徐温一直跟在杨行密身边,是十分亲近之人。

杀掉朱延寿以后,徐温更是深得信任,到了后来,杨行密病重,徐温又以“保护太子”的名义,获得了杨行密之子杨渥的器重,杨渥继位后,权势极大。

到了后来,徐温又设计让另一个权臣张颢“弑君”,杀掉了杨渥,自己再杀张颢,扶持杨隆做了“傀儡皇帝”,而自己大权独揽。

最后,徐温的儿子徐知诰被封齐王、建立齐国,徐温自己被追封为太祖武王。

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杨行密,会不会感慨“权力争夺下,谁都不靠谱”呢?

权力的争夺中,谋略永远是高于武力的。

杨行密面对危机时的举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而躲在后面的徐温,更是成了笑到最后的人。

历史,真的让人感慨万千啊。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僭伪列传一》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第一》

吴任臣《十国春秋》

1 阅读:157

苏苏文史

简介:带你看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