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贞观之治"解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燕飞说剧 2023-03-12 12:19:38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朝代更迭、社会兴替不断在历史上重复着,几乎在每一个大一统王朝前期都会出现或多或少河清海晏的盛世局面。

但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盛世当中,唐太宗李世民所开创的“贞观之治”可以说是独占鳌头。

但他能够开创盛世绝非偶然 , 唐太宗选贤任能 , 知人善任 , 励精图治的品行就是“贞观之治”能够被开创的最大的原因。

甚至直到今天人们只要谈及“贞观之治”,就一定会想起房玄龄、杜如晦、王珪、魏征、虞世南、马周、李靖、李世勣等贞观名臣。

这些具有真才实干的治世能臣能够死心塌地的追随唐太宗,这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具有的独特品质。

唐太宗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而且也不加以责备,俨然就是一副盛世明君的形象。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可谓是贯穿了整个贞观之治,在这个盛世当中,任何一项实行的政令都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想法以及他的驭人之术。

他总可以让每一位大臣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整个王朝献计献策,可以说贞观之治不仅仅是一个河清海晏的盛世,更是唐太宗展现用人之道的最佳舞台。

海纳百川,延揽人才

“得人者昌 , 失贤者亡”, 唐太宗深谙其中的道理 , 因此掌握大权的李世民将招揽人才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

在李世民还是秦王之时,,就已经在秦王府中开设了文学馆,以此来招揽、培养人才。

著名的杜如晦、苏世长、李玄道等人就是秦王府文学馆中的翘楚,深得李世民喜爱。

在李世民率军攻打瓦岗寨之时, 再次将秦琼、罗成、程咬金、徐茂公等良臣猛将收入麾下。

四处征战平定刘武周之后,又招纳了尉迟恭此等虎将。可以说在李世民南征北战之时,就已经将人才看的非常重要了。

李世民由于兄弟之间为了皇位的争斗,被逼无奈之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位。

稳定局势之后,李世民不计前嫌又赦免而且重用了魏征、韦挺、薛万彻等前太子旧臣。

要知道魏征之前还建议前太子杀死李世民,但李世民仍旧不计亲疏、不计地位、不计出身、不计怨仇 ,

只要朝臣们有着才能, 唐太宗就会海纳百川令他们为自己所用,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才能,给他们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与舞台。

唐太宗有两位大臣被称为“房谋杜断”,也就是著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身为宰相的房玄龄非常善于为唐太宗出谋划策,往往都能够帮助李世民规划出特别英明的决策,对于那些棘手难办的国家大事每次也能给出非常深刻的见解。

但是他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尽管能够想出决策,但总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这样的缺点也令房玄龄无法完全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李世民也认为房玄龄不能够物尽其用。

面对这样的性格特点,李世民将另一位宰相杜如晦与房玄龄进行搭班。

这是因为杜如晦尽管没有房玄龄那么多的谋略,但是他分析问题往往都能够一针见血,而且能够当机立断下定决心实施方案。

这样果断的性格与杜如晦瞻前顾后的缺点正好互补。

果不其然,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杜如晦为决策做出果断判决,充分的发挥了两人的特长,也让李世民在处理军国大事的时候变的更有效率,一手开创了“贞观之治”。

要知道张行成没有进入仕途之时仅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寻常布衣百姓 , 而贞观名臣权势滔天的房玄龄原来还只是是隋朝的封羽骑尉

最后受到重用的长孙无忌仅仅是文德皇后的哥哥,一个外戚身份而已。

在贞观中期被李世民别眼看待的治世名臣马周也只是中郎将常何的门客。

对于这些地位不高、出身较低甚至还有自己以前的仇人的人,李世民通通一视同仁,都对他们进行了重用。

李世民这种海纳百川的性格,亦是贞观之治得以开创的基础所在。

唯贤是举,选贤任能

“德才兼备”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选取人才的一个重要理念 , 然而曹操认为德与才是相对的 ,倘若一个人品德高尚,但是他对才能也许非常平庸。

但是一个人就算是才华横溢、具备大才但他的品行并不一定就是高尚的。

东汉末年天下诸侯逐鹿中原,天下可以说是战火纷飞,各地的诸侯也正是积极渴求贤才的时刻 , 诸侯们都渴望能够有这些大才为自己出谋划策,曹操也不例外,

他也需要这些人才来帮助来自己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

李世民身为治世明君就很好的领悟到了这一点。

魏征曾经与李世民谈论治国之道时说过 :“天下未定 , 则专取其才 , 不考其行 ; 丧乱既平 , 则非才行兼备 , 不可用也。”

这番高论正是对三国时期曹操求取人才的一个总结。

而唐太宗刚刚经历了隋朝灭亡后的一个乱世以及唐朝建立后的种种险境, 对人才的选取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番见解 , 因此唐太宗确立了“唯才是举”的选人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底,成为了“贞观之治”的一个特色理论。

唐太宗曾经说过“为政之要 , 惟在得人 , 用非得人 , 必难致治。

”果不其然,唐太宗在官职的任免上也很好的将其贯彻落实 ,常用“用一君子 , 则君子皆至 ; 用一小人 , 则小人竞进矣。”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规劝自己。

唐太宗让宰相封德彝举荐人才的时候说过 :“姜太公有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 , 二曰官以任贤为常 , 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可见唐太宗对于贤才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人才的渴求。

宰相一职对于王朝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使宰相能够更好的举荐贤才 , 唐太宗还下发敕令,那些比较繁琐而且数量多的琐事就交给那些各司官员,身为宰相只负责处理那些比较棘手难办并且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调的事情。

将各级官员的职权以及任务范围都进行了划分,做到了真正的人尽其才。

虚心纳谏,以诚待人

纵观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崛起与衰落都和人才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句话很明确的教导了后世君主要亲近贤才远离奸佞之臣。

亲贤臣则道不拾遗 , 路不闭户 , 经济繁荣 , 国家昌盛 , 此乃“大同社会”也 ;亲小人则政治昏暗 , 官员腐败 , 经济萧条。

李世民曾说过一句传世千年的名言警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也表明了李世民虚心纳谏的良好品行。

唐太宗曾经询问谏仪大夫魏征怎么才能不受那些阿谀奉承的朝臣蒙蔽。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 , 偏信则暗。”

只要唐太宗能够做到广开言路 , 虚心纳谏,就一定能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及时地及时的了解到朝廷的状况,就不会受到小人的蒙蔽。

唐太宗极力鼓励朝臣直言进谏,在朝堂上不要有所顾忌,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一点虚心纳谏的品质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史中也是十分耀眼的,很多皇帝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在贞观时期,有一位大臣向唐太宗献策说,朝廷之中有数以万计的大臣, 其中不免有一些不忠不义甚至腐败成疾的官员,倘若无法将他们察觉出来,对国家也是一种损害。

唐太宗立即询问如何辨别这些人,这位大臣建议唐太宗朝堂上故意做出冤假错案,倘若有附和唐太宗的就是奸臣。

还可以密令下人去对大臣实行贿赂,这样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否有贪污腐败的行为。这样一来,朝廷之中的害群之马一定会被揪出来。

但是李世民却立即驳斥了这位大臣的观点,唐太宗认为作为一国之君,首要就是得相信朝臣,这样朝臣才能相信他们所服务的君王,做到相互信任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唐太宗明确拒绝了这种可以将朝臣弄的人心惶惶的做法,进而强调要相信手下的大臣。

正是因为唐太宗秉持着这种以诚待人的品行,贞观一朝的大臣们才会尽心尽力的为唐太宗出谋划策,亦为贞观之治的河清海晏贡献出一份力量。

纵观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不乏有很多值得后世君主学习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更是贞观之治的一个闪光点。

正是由于唐太宗虚心纳谏、以诚待人、选贤任能等吸引人的品质,才造就了一个人才济济的太平盛世,亦开创了一个河清海晏的贞观之治,这些都离不开唐太宗李世民高超且实用的用人之道。

0 阅读:19

燕飞说剧

简介: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