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两个儿子,一个是稳重有城府的曹丕,一个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他们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展开了一场漫长的角力,这场角力里头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人说是曹丕太过于算计,也有人说是曹植太过于放纵,但其实谁又说得清呢。
曹操对曹植的偏爱从来都不是什么秘密,在邺城当留守的时候,曹植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这让曹操心里头乐开了花,但是曹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整天盼着弟弟能犯点错误。
这种兄弟之间的较量其实挺让人唏嘘的,曹丕表面上装得一副稳重大哥的样子,其实心里头早就把弟弟当成了对手,每天都在琢磨着怎么才能让自己在父亲面前表现得更好。
贾诩给曹丕出的主意倒是挺实在,就是让他别整天想那些弯弯绕绕的事情,好好做人做事就行了,这话听着简单,但是做起来可不容易。
曹植这个人吧,说他有才华是真的有才华,但是这个才华好像总是用错了地方,比如说他有一次喝多了,竟然敢从魏王专用的大门进出,这事搁在现在看来可能没什么,但在当时可是大忌。
他的那些朋友们,像杨修啊丁仪啊,都是些有才华的人,但是这些人好像都不太懂得收敛,整天就知道吟诗作对,搞得曹操都有点烦他们了。
曹植最后一次让曹操失望是在去救曹仁的时候,大军都准备好了,他还在那喝酒,这下可好,直接把曹操给惹毛了,从此以后再也不重用他了。
说起曹丕这个人吧,他虽然没有曹植那么有才华,但是特别会来事,比如说送别父亲的时候,人家曹植在那边显摆才华,他就只是默默地哭,这一哭可不得了,直接把曹操给感动了。
他还特别会笼络人心,像司马懿啊陈群啊这些有本事的人,都被他拉拢过来了,而且他做事特别稳重,从来不会出什么岔子。
最后曹操选择了曹丕,其实也不全是因为他是长子,更重要的是他确实比曹植更适合当这个接班人,至少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崔琰这个人挺有意思的,明明是曹植的姻亲,却坚决支持曹丕,还说这是春秋大义,这话说得可真是漂亮,既显得自己公正,又给了曹操一个台阶。
贾诩就更厉害了,就说了一句话,提到了袁绍和刘表的事情,这话说得可谓是意味深长,曹操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那些支持曹植的大臣们,后来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就连最有才华的杨修最后也被杀了,这说明在政治斗争中,光有才华是不够的。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临终前都没有改变主意,这就等于是给了曹丕最后的确认,曹丕也确实没有让父亲失望,后来做了魏王。
曹植最后的结局其实挺让人唏嘘的,明明是那么有才华的一个人,却因为性格上的缺陷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命运吧。
这事告诉我们,在官场上混,光有才华是不够的,还得会来事,得懂规矩,曹植就是太任性了,要是他能像他哥哥那样稳重一点,说不定结局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