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画家马和之,将楷书笔力调和入画,变兰叶描为柳叶描

寓书喻画 2022-05-10 14:56:41

导语:马和之的作品几乎是文人画的完美体现。夏文彦《图绘宝鉴》中说他笔法飘逸、务去华藻,自成一家。

马和之在民间知名度不高,但是在绘画专业领域却是大大的有名。周密的《武林旧事》御前画院条中,马和之名列第一,在苏汉臣、夏圭、马远之前,可见其地位之高,可惜其流传下的作品并不多。

当然这里面也可能有身份加持的原因,元代夏文彦称其官至工部侍郎,放在如今是部长级别、高官了,自然不是一般的画院侍诏可以比的。

以赋比兴来表达赋比兴

马和之因绘画风格与唐代吴道子相仿,当时有“小吴生”之称。

马和之,钱塘人。宋高宗绍兴中登第,一说官至工部或兵部侍郎;一说为画院待诏,为南宋宫廷画院中官品最高的画师,居御前画院十人之首。他善画人物、佛像、山水,作品多不署款,人物师法吴道子、李公麟,其画线条飘逸,以创“柳叶描”著称。

高宗、孝宗两朝,深重其画,每写《诗经》,即命他补图,内容包括草虫、花鸟、楼阁、走兽、人物、山水、煌煌巨制,无所不备。

《诗经图》的创作,学界一般认为是为了道德教化。但是,就从马和之的角度来说,这位注重以文人逸趣统摄画面,且作品多以山水、花鸟为主题的画家,并不着力于人物与故事情节的刻画。应该说,这是典型的诗意图。

马和之的画法在南宋独树一帜,不仅在技法上,意境上亦是如此。他的作品结合自身的文人素养、历史知识以及绘画技法语言,借鉴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以赋比兴来表达赋比兴,这不得不说是一项伟大的艺术创新。

如《鸨羽》篇中,以不能栖息树枝的鸨鸟来暗示常年脱离土地而被迫服沉重役的农民。图像的暗示意义和诗文的暗示意义完美统一。

元代王蒙赞其作品:"脱去铅华艳冶,专为清雅圆融,向来画院一派,至是为之一洗"。

明代文徵明说他"清润中和",或谓在南宋画院刘、李、马、夏之上。

仿“吴装” 创马蝗描

在南宋画院中,马和之的绘画风格无疑是最独特的,他在学古,效法吴道子飘逸的笔力。

早年马和之学习吴道子笔法,故而线条多为兰叶描,中年学李公麟多为铁线描。马和之的用笔起伏、线条粗细变化明显,着色轻淡,笔法飘逸流利,活泼潇洒,富有韵律感,出入古法,脱去习俗,自成一家。

“兰叶描”是通过笔力中的抑扬顿挫来表现人物衣服的褶皱,形状似兰叶,特别像书法中的狂草,这样才能表现出“吴带当风”的气势,下笔很重但看上去飘逸,举重若轻。

马和之将“兰叶描”的精髓用在了他的画中,水面上的波纹、树木枝干、高士的衣饰,每一笔都在一个美妙的弧度中形成,说他自成一家,是因为他没有单纯的照搬,而是把“兰叶描”的笔触变细,吴道子由草书转化而来的疾风闪电般的仙气,化为一股清风,马和之将南宋楷书的笔力调和进“兰叶描”的笔法中,温柔了下来,后世所称之“柳叶描”(又称蚂蝗描)。

笔墨灵动,画与诗意并存

马和之表现山水、人物时,他更多地融入了一些书法的笔趣,古朴自然,务去华藻。他的画风与院画的总体面貌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马和之努力追求一种文人意味。他不是纯粹从诗文出发进行简单平淡的描摹,而是阐发诗之本意,并借助客观形象,提炼主题使之包含一定程度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在构图简练,笔墨灵动之余追求画与诗意境的一致。

董其昌曾高度评价他说:“马和之学李龙眠而稍变其体,以标韵胜,不得洗刷院体,全欲去伯时骨力蹼椏而得出其上,如深山道士,专气致柔,飘然欲仙,鸡犬拔宅,遥隔麈世,真画家逸品也!”

《唐风图》

构图洗练,没有复杂情节,没有繁多形象,取景只近景或中景,远景代以空白,或竟只画人物,删去环境,尽可能通过环境描写形成情调。本来《唐风》中的诗歌是很难理解的, 马和之用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予了丰富的诠释。

《后赤壁赋图》

刻画了“登船而返”,“遇鹤”的场景,画面清灵脱俗,动感强烈,笔触飞动潇洒,但法度细腻、严谨,体现出身为士大夫,兼备画中行家和文人士气于一体的独特绘画风格。布局简远,景致清旷,人物衣纹为马氏特有的“蚂蝗描”,线条富于粗细变化。设色淡雅,人物生动,别具一格。

《鹿鸣之什图》

画法以简劲飘逸的“马蝗描”勾取轮廓。线条短促,“战掣”松动,用于描绘岚气,山坡、树木,虽见缺落,但气脉贯通,有笔不到而意到之妙。赋彩淡雅,色不隐墨,娴静幽远,近于“吴装”。

结语:

中国画的旨趣也在于透过笔墨来诠释图像之外的意义,一如徐渭、八大这样高明的画家一般,笔墨只是形式,而笔墨的内涵则是图像之外的生命表达。中国画的魅力,常常是在笔墨之外,在图像之外。

——END

3 阅读:706
评论列表
  • 2022-05-12 05:42

    谁教你们的楷书笔力入画?你怎么看出来的楷书笔力?你怎么分辨出来的是楷书笔力?无稽之谈!!

寓书喻画

简介:徜徉字中,踯躅画前,晓喻其中,寓意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