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迷路的朋友肯定深有感触,通信信号的“盲区”不仅带来不便,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安全!于是...
中国联通在官方App悄然上线了一项名为“联通卫星”的新业务。用户只需每月支付10元,就能在地面信号“失踪”时,通过卫星拨打2分钟电话,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黑科技,如今却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不过,这项业务目前仅在天津、山西、湖北等6省市试点,且需搭配特定手机才能使用。联通为何要“上天”?卫星通信离大规模普及还有多远呢?

“地面没信号?卫星来兜底!”——这是联通卫星业务的核心卖点。用户每月花10元,可获得2分钟的国内语音通话时长,超出后每分钟收费高达9元,接听同样按9元/分钟计费。
发短信也不便宜,每条5元,且不支持国际短信,听起来像“买保险”——平时用不上,但遇到紧急情况时,这就是救命稻草。
有网友调侃:“这价格,吵架都得掐着表!”但仔细想想,在生死攸关的荒野遇险时,9元一分钟的救命电话,恐怕没人会嫌贵。

卫星通信并非新鲜事,但过去设备笨重、价格高昂。去年,联通曾推出一款售价近6万元的“卫星路由器”,重达4.5斤,被网友戏称“买不起也背不动”。而如今,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的突破让一切变得轻量化。
这项业务背后,是中国联通深耕多年的卫星通信技术。2024年,他们就完成了NR NTN低轨卫星直连试验,让普通手机无需外接设备就能直连卫星,通话质量堪比地面4G网络,试验数据显示:卫星过境时,手机能保持3分钟稳定通话,最高下载速度达11Mbps,足以发送定位坐标或简短视频求救。
想要体验这项服务,你得先有个“硬核”手机。目前支持的机型包括:华为、荣耀系列的高端机型、vivoX100 Ultra、小米的MIX Fold 4、14 Pro 钛合金卫星通讯版、14 Ultra,这些机型清一色是旗舰款,售价普遍在6000元以上。有用户吐槽:“救命功能成了土豪专属?”不过业内人士透露,随着技术成熟,未来千元机也有望支持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的价值在极端环境下尤为凸显。在紧急救灾的场景下,卫星通信就能大显身手,除了救灾,卫星通信还能服务于越野爱好者、远洋渔民、牧民等群体。
尽管技术前景光明,但卫星通信的普及仍面临三大门槛:
成本高:测试套餐看似便宜,但超出部分资费惊人。卫星路由器的价格更是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体验受限:目前卫星网络速率仅够通话和短信,高轨卫星延迟高达500毫秒。
用户习惯:大多数人一辈子用不上几次卫星功能,“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的心理能撑起市场吗?
卫星通信的目标远不止“应急通信”,未来可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拓展。低空经济,无人机物流、空中出租车需要实时通信,通感一体基站可同时传输信号和监测空域;
万物互联:RedCap技术将5G模组价格压至10美元以下,农田、油田、森林中的传感器都能联网;全球覆盖,与北斗、天通合作,中国版“星链”呼之欲出。

从救灾前线到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正从“专业设备”走向“大众消费”。尽管资费、体验仍是痛点,但技术的进步势不可挡。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像讨论“5G套餐”一样,纠结“卫星流量包”选哪个档位。
中国联通的卫星通信测试,不仅是一次技术验证,更是对“通信平权”的探索——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能拥有与外界连接的权利。正如一位测试用户所说:“知道手机永远有信号,走再远的路心里都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