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财报季,三大运营商以日赚5.25亿元的惊人盈利能力,再次向市场展示了其“钞能力”的统治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总营收突破1.96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但这份光鲜的财报背后,一场关乎未来命运的“AI赌局”正悄然上演——运营商们以万亿算力为筹码,押注人工智能时代的终极话语权。

过去,运营商的核心资产是通信网络,5G基站如同数字经济的“高速公路”。但如今,它们的战略重心已悄然转向算力——中国移动在2025年计划投入1512亿元,聚焦5G和智算基础设施,实现算力规模达到34EFLOPS。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同样不甘示弱,纷纷调整资本开支结构,将算力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0%和28%。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战略转向绝非偶然。在AI驱动的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正取代带宽,成为最核心的生产力要素。

运营商们不再满足于做“通信管道工”,而是试图转型为“智能时代的国家电网”——不仅提供底层算力,更要构建“算力+算法+数据”三位一体的AI服务生态。
但这场转型绝非易事。传统通信业务的增长已见天花板,而算力基建的巨额投入短期内难以带来对等回报。
运营商必须在传统通信业务和新兴业务之间找到平衡,否则可能陷入“战略投入拖累利润”的困境。
AI战略分化:大模型竞赛与商业化的冰火两重天在AI应用层面,三大运营商已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中国移动推出24款“AI+”产品,成功签约500个以上的项目,“AI化产品”客户更是达到了1.9亿。
中国电信完成了“1+1+1+M+N”人工智能总体布局,推出星辰多模态通用大模型底座,为AI应用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中国联通的“AI风控”系统在金融领域中实现信用卡欺诈效率3倍提升。

然而,这场盛宴背后暗藏隐忧。一方面,大模型研发的高成本与商业化变现的缓慢形成鲜明对比。运营商虽在技术布局上快步前进,但多数AI产品仍处于试点阶段,规模化营收尚未形成。
另一方面,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三大运营商的大模型在政务、金融、医疗等赛道高度重叠,功能差异化有限。同时,互联网科技巨头凭借更成熟的AI技术和更灵活的商业模式,正在蚕食运营商的核心政企市场。

当三大运营商将算力基建的砝码重重押在AI棋盘上时,这场豪赌早已超越商业竞争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乎国家数字主权的战略抉择。
日赚5.25亿的财报神话,既是过去二十年通信基建红利的终章,也是算力时代新叙事的开篇。运营商们正以“国家队”的身份,承担起构建AI时代底层基础设施的使命。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能否打破“重基建、轻应用”的路径依赖、能否在互联网巨头的算法优势与云计算厂商的生态壁垒间撕开突破口等等,这些都是运营商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场赌局的胜负,不在下一份财报的利润栏,而在几年后中国AI产业的格局图上。当强大的算力真正流淌成产业智能化的血液时,今天的“赌注”才会显露出它真正的价值——不仅是商业报表上的数字,更是一个国家在智能时代的话语权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