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在中国不卖座,观众不买账,是谁的原因?

Idlemovie 2023-08-02 20:27:15

今年的好莱坞电影在内地全面败北。

时至今日,票房破亿的仅有仅有11部,没有一部超10亿,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就连《速度与激情》《碟中谍》《变形金刚》系列,漫威、DC的大IP也不好使,观众就是不买账。

这些好莱坞大片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特技电影,是因为中国观众对特技审美疲劳了吗?

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与特技关系不大,毕竟《流浪地球2》票房、口碑双丰收才刚过半年,归根结底还是电影不好看了。

《八角笼中》甚至都没什么特技,但依然拿下了20亿的票房,《封神第一部》特效虽然拉一点,但故事不错,票房涨速势不可挡。

这是为什么?两点,真诚与好看,而现在的好莱坞有这样的特性吗?

别把观众当傻子,狼来了的故事一次两次可以,三次四次就是作茧自缚了,尊重观众才能双向奔赴。

二三十年代,随着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的盛行,电影不再仅是消遣娱乐的工具。

在这股艺术浪潮的推动下,许多欧洲艺术导演远渡重洋来到好莱坞镀金,让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发生了质变,在保证艺术性的同时还能够兼顾故事性。

大众化的属性更是让电影风靡全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好莱坞的导演、编剧们联手讲了一个个好故事,而普通观众看电影一般都是老故事。

如卓别林的默片喜剧,巴斯特·基顿的动作喜剧,刘别谦的语言喜剧。

现在来看,虽然布景略显粗糙,画面不一定精美,但不论看多少遍,依然回味无穷,不会过时,令多少后来者难望其项背。

就连《罗马假日》《魂断蓝桥》《蒂凡尼的早餐》这类纯讲故事的小妞电影,不止在当年火遍世界,当下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把电影不仅仅当商品,还必须要让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不惜倾注大量心血打磨剧本,磨练演技。

如巴斯特·基顿的《将军号》,这部电影让他赔的血本无归,被迫签约米高梅,成为了演艺生涯的滑铁卢。

但不可否认的是,《将军号》是一部难得的经典,其中的梗与设计被后世学了一遍又一遍,成龙、周星驰更是借鉴了不少。

之所被后世称赞连连,是因为基顿的付出。

《将军号》的故事很简单,胜在奇思妙想与搏命出演的动作,而动作喜剧不同于语言,放眼全世界都可共通。

在现场,他不用替身,没有威亚、绿幕,所有惊险动作都亲身上阵,为了呈现一个完美的镜头,花费巨资,拍摄延长也在所不惜。

如开场坐在车轮上的镜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要了他的命,还有片尾火车掉进河里的镜头耗资42000美元,这是那个时代最昂贵的镜头。

反观现在的好莱坞电影,还有这样的诚意吗?

暂且不提为了政治正确恶心观众的《小美人鱼》,其他大片也是千篇一律的剧情,看不出好看在哪里。

《速10》又是无视物理学的伐木累,《变7》则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碟7》文戏节奏拖沓到令人发指。

《蚁人3》《闪电侠》《黑豹2》《雷霆沙赞2》还整老一套,就《蜘蛛侠:纵横宇宙》有些新意,可惜仅此一部。

对于这样的好莱坞,剧本都不如chatgpt写得好,演员都是皮套人,政治正确又糜烂,试问哪个观众还愿意为此买单。

也许有人会说,电影的故事都被拍完了,现在无故事可拍了,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自1941年到现在,剧本类型确实都是从过去找东西,电影技法也80多年没创新,但以此为借口开脱,实为懒惰行为,赚快钱赚习惯了,忘记了“尊重”二字。

纵观好莱坞这十年,是事业蒸蒸日上的十年,也是遵循“懒惰逻辑”的十年,各种流水线超英、续集满天飞,但凡蹭点热度,票房蹭蹭上涨,谁看了不迷糊。

这样的结果在当下确实看不出来,动辄数十亿美元的票房,下一次又是如此。

任凭你金玉良言、苦口婆心,也会被扣上嫉妒、瞎说的帽子,当年老马的警示不就变成了漫威粉的围攻。

有市场捧着、有粉丝候着,在糖衣炮弹的泡沫繁荣中,好莱坞所有大片都开始学超英,启动续集,久而久之,作茧自缚。

当这个泡沫被戳破之后,不少香蕉和好莱坞高管破防,说中国不引进外国片,说内地院线不给排片,说不卖座怪中国。

这就是无逻辑的狂喷,不讲究一点事实,前三年还可以这么说,但今年从年头到年尾,每个档期都有好莱坞的身影,非要闭眼当瞎子。

《速10》前三天排片都在50%以上,直到第十天才降到32.2%,《变7》前六天排片40%以上。

《碟7》在暑期档,《长安三万里》《八角笼中》《消失的她》都在热映的时候,依然能够拿到20%以上的排片。

只怪自己不争气,无法取悦观众,并不是没有给它们机会,所以他们就是不肯睁眼看世界,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想承认好莱坞的电影烂。

且不说好莱坞成熟的电影体系,单国产电影来说,今年也有一些好故事的电影。

《宇宙探索编辑部》,老套的伪纪录片形式,过时的民科行为,但别具一格的风味让其好评如潮。

还有《长安三万里》,史诗般的叙事,以高适和李白两个人串联起大唐的兴衰史,那些唐诗也非流水账和空洞的符号,每一首诗歌的出现都恰到好处。

再看好莱坞,不是《xxx12345》就是《xx侠12345》。

现在演员和编剧又在闹罢工,因为老板们觉得不需要它们也可以赚钱,AI完全可以取代他们。

而这次动乱的根源就在于超英式片子大卖了十多年了,令人们形成了一种认知偏差,希望今年的不卖座能令好莱坞清醒一点。

0 阅读:78

评论列表

若叶风吹雪

若叶风吹雪

3
2023-08-03 02:40

说的就好像那几部中国电影不辣鸡一样

若叶风吹雪

若叶风吹雪

1
2023-08-03 02:39

是观众的原因呀想不通消失的她这种烂片都能35亿

Idlemovie

Idlemovie

电影,应该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