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建国,今年 62 岁 ,和老伴刘桂兰一起住在 一个小县城 里。
我们夫妻俩都是 中专毕业 ,年轻时在县里的国企上班,后来单位改制,我被提前退休,老伴干到 55 岁才正式退休。
现在我们两个人加起来,每个月的退休金 一共 9000 块钱 ,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也能安稳度日。
我们有一个 儿子小峰 ,目前在省城工作,结了婚,媳妇是本地人,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儿子常劝我们去省城住,说这样可以帮着带带孙子,顺便享享清福。
可我和老伴都觉得在县城住惯了,熟悉的邻里、熟悉的街道,比起去省城当“外人”,这里才是我们的根。
我的母亲 已经 85 岁 ,住在老家,一个小山村里。
她年轻的时候生了三个孩子, 我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
妹妹早早嫁人了,弟弟张建军比我小 8 岁,一直住在老家,后来结了婚,有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我的 侄子小伟 。
小伟今年 30 岁,去年结婚,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房贷每个月要还 6000 块钱 ,但他的收入并不高,媳妇还刚生了孩子,家里经济压力挺大。前几年母亲生病,弟弟家里花了不少钱,经济更加吃紧。
这天,我接到了母亲的电话,话音一如既往地强势:“你们夫妻俩一个月拿 9000 块钱 ,帮着小伟还 4000 ,不过分吧?”
听到这话,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
“妈,这……”我刚想说话,母亲就不耐烦地打断:“你看看你,小时候我怎么对你的?你上学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都尽量让你读书,供你到县城上学。你现在日子好了,难道不该回头看看自己的弟弟和侄子?”
我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妈,我们也得过日子啊,9000 块钱听着不少,可水电煤气、物业费、吃穿用度,哪样不要花钱?再说,小伟的房子是他自己买的,他自己要负责任啊。”
“什么叫他自己买的?”母亲的语气顿时变得严厉,“你是他大伯,你不该帮帮他吗?你小时候,家里供你上学,弟弟可是吃了多少苦才长大的!你现在有能力了,帮帮也是应该的!”
我心里一阵烦闷,母亲的这套“ 老大就该帮衬弟弟 ”的理论,我从小听到大。
弟弟小时候调皮,不爱读书,家里条件有限,母亲就让我让着他,吃好的要分给他,连新衣服都是弟弟先穿,等小了才给我。
长大后,母亲更是觉得“ 老大就该照顾弟弟 ”,我考上中专,她却把家里仅有的钱拿去给弟弟买摩托车,理由是“你上学了,弟弟也需要点好东西”。
但我没想到,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到了让我 9000 块钱里拿 4000 给侄子还房贷的地步。
“妈,你们平时在老家,弟弟一家也在,怎么不让他们多担待点?”我忍不住问。
“你弟弟家哪有钱!”母亲提高了音量,“你弟妹身体不好,之前给我看病花了那么多钱,他们还要养小孩,哪比得上你们?
你们住在县城,花钱能有多少?
再说了,你们儿子都在省城工作了,早晚会供你养老,你还在乎这点钱?”
我气得手直抖,母亲这番话,简直是理所当然地让我“ 养老送终 ”,却对弟弟家里照顾得无微不至。
我忍住怒火,缓缓说道:“妈,养老是儿女的责任,我以后肯定会尽孝,但这不代表我必须拿这么多钱去帮小伟还房贷。他自己买的房子,就该自己承担,不是吗?”
母亲冷笑了一声:“行啊,你不愿意就算了,以后别指望弟弟家帮你送终!”
我心头一震,母亲的话让我既愤怒又寒心。
小时候,她让我让着弟弟;长大后,她让我帮衬弟弟;现在,她竟然用“ 养老 ”来逼我出钱。可我已经 62 岁了 ,难道我还要继续为这个家无止境地付出吗?
挂了电话,我心里五味杂陈。
晚上,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老伴。她听完,直摇头:“你妈啊,真是太偏心了。以前你弟弟结婚买房,我们就已经帮过了,现在又要你拿钱给侄子还房贷?她心里到底有没有你这个儿子?”
我苦笑了一下:“在她眼里,我就是个‘该帮衬弟弟’的大哥吧。”
“那你打算怎么办?”老伴问。
我沉思片刻,叹了口气:“这一次,我不想再妥协了。”
第二天,母亲又打电话来,我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妈,我不会拿 4000 块钱帮小伟还房贷,但如果他们真的遇到困难,我可以偶尔资助一些,但不是长期的。”
母亲在电话里气得直骂,说我冷血无情,忘恩负义。可这一次,我没有再退让。
我知道, 母亲的偏心是改不了的 ,但我已经 62 岁了 ,我不想再被“ 长兄如父 ”的枷锁束缚一辈子。我和老伴也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也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
电话挂断后,我心里有些难过,但也有一丝前所未有的轻松。
或许,这一次,我终于学会了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