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没有惯着莫迪政府,阻挠中国大计的印度,被集体孤立?

小风谈史 2024-10-22 12:29:27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4年10月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举行。

上合峰会,本是共谋发展的舞台,却意外成了印度“外交滑铁卢”的曝光台,印度外长苏杰生匆匆而来,却又灰溜溜地提前离开。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背后究竟又隐藏着什么玄机?

信息来源:中方介绍上合组织总理会议成果和亮点:各国领导人达成重要共识 中国新闻网 2024-10-17

莫迪政府对于上合峰会,可谓是“用脚投票”,两次峰会,莫迪都选择“隐身”,只派外长苏杰生“代打”。

这种“缺席外交”,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印度这是在刻意冷落上合,尤其是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更是“面上兄弟,背地塑料”。

你以为这就完了?印度“作妖”才刚刚开始。

去年印度作为上合轮值主席国,不顾其他成员国反对,硬生生把线下会议改成了线上,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印度这是想把上合的影响力降到最低,好方便自己“暗度陈仓”。

更绝的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上,印度直接来了个“公开抵制”。

这次上合峰会,所有成员国都签署了联合声明,唯独印度,成了“缺席者”。

印度不仅拒绝签署任何支持“一带一路”的文件,还到处散播“中国威胁论”,给“一带一路”泼脏水。

说白了,印度这一系列操作,就是想“两头吃香”,一方面,紧紧抱住西方国家的大腿,寻求政治和军事支持;另一方面,又想和中俄等国眉来眼去,捞点经济实惠。

这种“精致利己主义”,或许能给印度带来暂时的甜头,但长期来看,只会让印度在国际社会上失去信任,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印度的“大国梦”本身就充满了矛盾。

他们一边想在国际舞台上“指点江山”,一边又放不下“南亚霸主”的架子,这种自相矛盾的心态,注定了印度“大国梦”的虚妄。

印度这次在上合峰会“吃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触犯了上合的“潜规则”,想要获得利益,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印度不能一边享受着上合组织带来的合作红利,一边又拒绝履行成员国的责任和义务。

“一带一路”倡议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建”的重要项目,印度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就“一票否决”,阻碍其他成员国的共同发展。

同时,印度不能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其他成员国之上,更不能“挟洋自重”,试图“拉帮结派”,在上合组织内部“搞小圈子”。

上合组织不是印度的“一言堂”,更不是印度的“提款机”。

说到底,印度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大国”的地位不是靠嘴上说说就能得到的,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去争取的。

印度与其把心思花在“左右逢源”的政治算计上,不如脚踏实地地发展自身实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毕竟只有这样,印度的“大国梦”才有可能照进现实,否则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更加尴尬的“外交滑铁卢”。

印度一直以来,都梦想着成为能够与中国比肩的“世界大国”。

然而,在上合峰会上的遭遇,却给印度的“大国梦”敲响了警钟,“左右逢源”的策略,或许能让印度在短期内获利,但从长远来看,只会让印度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印度之所以如此抗拒“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是因为“一带一路”倡导的互联互通,触动了印度长期以来试图维持的“南亚霸主”地位。

长久以来,印度都将自己视为南亚地区的“领头羊”,对周边国家有着强烈的控制欲。

而“一带一路”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则会削弱印度在南亚的影响力,这是印度不愿意看到的。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也让印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印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而“一带一路”倡议,更是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这进一步加剧了印度的焦虑。为了阻碍中国的发展,印度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给“一带一路”倡议使绊子。

同时,在去美元化问题上,印度的态度同样摇摆不定。

一方面,印度希望能够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另一方面,印度又担心得罪美国,影响与美国的关系。

这种“既要又要”的态度,正是印度“精致利己主义”的体现。

印度不愿意放弃与美国的合作,是因为美国可以为印度提供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支持。

在印度看来,美国是“遏制中国”的重要力量,印度需要借助美国的力量来制衡中国,然而,印度也明白,过度依赖美国,会让自己失去战略自主性,沦为美国的“棋子”。

在去美元化问题上,印度的最佳选择是,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到去美元化的进程中来,与其他国家一起,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但是,印度能否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印度的“大国梦”,既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也充满了矛盾和困境。

因此印度想要成为“大国”,就必须放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拥抱“合作共赢”的理念,承担起“大国”应有的责任。

面对上合峰会上的“冷遇”,印度媒体非但没有反思自身的问题,反而开始大肆渲染“受害者”形象,指责其他国家“孤立”印度,甚至鼓吹印度应该退出上合组织。

这种“被害妄想症”式的反应,恰恰暴露了印度“大国梦”的虚妄。

印度总以为自己天生就该是“世界中心”,一旦现实与预期不符,就立刻陷入“受害者”的思维模式,将一切责任都归咎于他人。

印度需要明白的是,国际社会不是“过家家”,不是谁声音大,谁就能说了算,真正的“大国”,不是靠“碰瓷”和“甩锅”得来的,而是要靠实力和担当去赢得尊重。

笔者认为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印度的“大国梦”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左右逢源”继续在中美之间“走钢丝”,试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这种策略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一些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只会让印度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人间清醒”,认清国际形势,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地发展自身实力,在合作共赢的框架下,与其他国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那么在未来,印度的“大国梦”究竟会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194

小风谈史

简介: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