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库路特贿赂案,看政治腐败对战后日本政局的影响

赛买讲育儿 2023-03-05 17:26:25

在现代政治的发展进程中,腐败问题一直是各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政局走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每个国家,概莫能外。

利库路特贿赂案,作为战后日本最大的贪赃枉法大案,不仅惊动了整个日本,而且也轰动全世界。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起案件涉及政界大佬的人数之多,行贿和受贿手段之狡滑,情节之恶劣,均超出日本战后以来已被揭发出来的政界腐败的任何一个同类案件,甚至已经达到了令人瞠目卷舌的程度。

利库路特案件是一个典型的以钱换权、权再生钱,以权换钱,钱再生钱的案件。

对于利库路特公司来说,是以钱换权,权再生钱;对于政府高官来说,则是以权换钱,钱再生钱;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笔“一本万利”,甚至是“无本万利”的肮脏交易。

此案的发生时间并不遥远,也就距今过去四十多年。有读者不禁要问: 进入当代社会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号称清廉的发达国家的法律相当完备,难道就没有防止和抑制政府高官贪赃枉法的法律么

当然是有。

但是,须知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尚未有彻底防止、抑制和根除官员贪赃枉法的法律,何况,不少国家的政府高官更可以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胆大妄为、有法不依或者钻法律的空子,而使法律变成一纸空文,若非一些媒体的穷追不舍、司法检察机关的相对独立或者偶然事件,这些案件也许永远不会曝光。

同时,这些案件的曝光及其产生的影响,也使人们看见了社会政治走向清明的一线曙光。

利库路特案件始末

A、始作俑者

案件简而言之,就是1984年12月至1985年4月,日本房地产公司“利库路特公司”会长江副浩正日本政界要人、政府官员及通信业界大佬赠送其子公司“利库路特宇宙公司”的未上市股票。

1985年10月30日,利库路特宇宙公司股票在JASDAQ上市,受赠者,也就是受贿者,卖股总获利约六亿日圆。

始作俑者江副浩正何许人也 此人身高1.65米,体型柔弱,表面上看实在是貌不惊人,人不出众。

但是,江副浩正有一条是别人比不上的:极具经商头脑,凡事善于钻营,肯下功夫,而且胆大过人、会来事。从1960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到1980年代,短短20几年,他一路高歌猛进,创立的利库路特的公司在1981年营业额竟已达到了500亿日元。

此时的江副浩正野心勃勃,期望着公司更上一层楼。于是,深知“权能生钱”的他开始积极渗入政界,对日本官员进行了大量的贿赂活动。

江副浩正行贿的手段颇为讲究技巧,他不是直接奉送钱物,而是“让售”利库路特宇宙公司未公开上市的股票。

表面上,股票买卖双方在商言商,你情我愿,钱货两讫,并非行贿受贿行为。实际上,行贿者公司这种未公开上市的股票,将来往往会以高得多的价格出售,受贿者能从差价中大赚一笔。

不过这种赠送内部股的方式,的确也规避了很多法律风险,使得本案很多涉事大佬在后来难以被刑事追究。

同时,为安全起见,转让的名义对象是这些高官们的秘书和亲属,因为秘书和亲属的财产(包括股票)毕竟属于个人“隐私”,理应受到法律保护,他人无权要求公开。

B、曝光

这种逃避司法检察机关查办的如意算盘尽管打得很精,然而西洋景毕竟还是被揭穿了。

1988年6月18日,资深媒体《朝日新闻》在相当偶然的机会,根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神秘人物的提示,独家曝光了川崎市副市长小松秀熙受赠利库路特股票、卖股获利一亿日元的事实。

《朝日新闻》首先发难,事件马上猛烈发酵,1988年7月,日本各媒体开始纷纷揭发利库路特以低价向诸多政界要人赠送内部股票,政界要人高价抛售的行贿手法。

据其后的调查统计,除其它人外,接受利库路特内部股的自民党大佬包括国会议员 44人,高级官僚 16人。

其中,森喜朗3万股,中曾根康弘2.9万股,安倍晋太郎1.7万股,加藤六月和渡边美智雄各1.2万股,宫泽喜一1万股,加藤纮一5000股。

这个股票,1984年12月转让时每股股票的价格为1000多日元,到1985年10月成功上市,由证券公司发卖时一下子就暴涨到5000多日元。每股按获暴利4000日元计算,一众大佬不费吹灰之力便稳获暴利几千万日元到上亿日元。

C、暴利

而江副浩正卖掉他本人持有280万股股票,净获暴利120亿日元。但他以重金行贿,得到的“应得”报酬还远远不止于此。

第一,利库路特公司获得了大量的经济特权。在城市地价看涨的时候,该公司在东京首都圈以优惠价拿到了大批公有土地。然后便以这些地产做为抵押,从银行获得天量低息贷款,用以大规模的房地产投机。

按销售额计算,1983年利库路特公司在首都圈各房地产公司中居第13位,而到1988年则跃居到了仅次于东京不动产公司的第2位。发迹之快,实属惊人。

不仅如此,江副浩正还从日本营林局取得了一些防护林的砍伐权,这当然也是一本万利的生意。此外,日本电报电话公司还把新从美国进口的几台超级电子计算机转手卖给利库路特公司,使后者在新的高级信息领域占据了垄断地位。

第二,获得了重要的政治特权。在从1985年7月到1987年7月这短短的两年之内,江副浩正先后被任命为教育课程审议会委员、政府税制调查会特别委员、土地对策检讨委员会参议、大学审议会委员等中央政府各委员会的要职,这些头衔虽然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却可以产生莫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第三,实际上,江副浩正的这些金字招牌,在为其公司扩大社会影响、获取利润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年之内,利库路特公司资本增加69倍,销售额增加7倍,申报收入增加39倍,利润增加36倍,成为不动产行业和高级信息行业里名列前茅的大公司,其“成功”的秘密就在于行贿有方。

利库路特引发的日本政治地震

A、频频落马

随着内幕不断揭开,舆论的压力也就愈来愈大,日本司法部门开始介入,一时间日本政坛刮起了一股风暴,与案件有染的政客纷纷被迫引退、被捕甚至自杀,可谓是风声鹤唳。

1988年7月6日,日本经济新闻社社长森田康被揭发收受利库路特股票,卖股获利八千万日元,辞职下台。

11月10日,东京地方检察厅宣布开始侦查此案。11月15日,江副浩正被迫向“众议院利库路特事件特别调查委员会”提交利库路特未上市股票受赠者名单,这一举动成为了案件的关键。

12月9日,宫泽喜一辞去大藏大臣职位,成为第一位辞职的政要。12月12日,真藤恒辞去日本电信电话会长职位并于次年被逮捕。1988年12月27日,竹下登内阁改组。12月30日,法务大臣长谷川峻被揭发收受利库路特股票,辞职。

1989年 1月24日,经济企划厅长官原田宪被揭发购买利库路特优惠券,辞职。2月21日,东京地方检察厅特别搜查部逮捕前劳动省课长鹿野茂元。3月8日,东京地方检察厅特别搜查部逮捕并起诉前日本电信电话会长加藤孝。

4月26日,前竹下登秘书青木伊平畏罪自杀。5月22日,东京地方检察厅起诉公明党籍众议院议员池田克。5月25日,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传唤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作证。

5月29日,东京地方检察厅特别搜查部宣布侦查终结,对包括宫泽喜一秘书在内的议员秘书4人发起起诉。这一过程,可谓是环环相扣,紧锣密鼓。

自此,自民党五大派中除了河本派,其他四派自会长以下所有要员全部涉及此案,自民党声誉一落千丈。中曾根康弘也被迫辞去中曾根派会长职务。

B、内阁下台

清理完这些之后,人们又把注意力移向了更高层,而这时万众瞩目的正是自民党党魁、首相竹下登。

竹下登本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收受贿赂,而且为了改变内阁的形象,竹下还在1988年 12月 27日改组内阁,声称牵连该案的人一律不准入阁。但是,站在风口浪尖的他自然难以幸免,很快,他就被查到一系列和利库路特公司不干不净的关系。

1989年3月31日,《朝日新闻》杂志再次当仁不让,一马当先,刊出了一篇题为《利库路特公司购买2000万元竹下“鼓励会”的宴会券》的报道,直接把矛头指向了竹下登。

正令竹下登头疼之际,日本时事通讯社又来补一刀,在4月7日抛出了《又发现新的事实》一文,揭露利库路特公司还曾向竹下登提供过2500万日元的赠款。眼看战友如此给力,4月14日,《朝日新闻》又发表了《利库路特公司向安倍夫人支付过900万日元的顾问费》的报道。

报道说,在利案曝光前的两年又七个月里,利库路特公司每月给自民党干事长安倍晋太郎的夫人安倍洋子30万日元的顾问费,总计已达900万日元。

4月22日,日本新闻界给了竹下最后的一击。这一天,日本报纸以大字标题报道说,1987年在竹下登竞选首相时,他的秘书青木伊平从利库路特公司借了5000万日元的巨款。

这下,整个日本民意彻底沸腾,日本四大在野党举行两年多来的首次首脑会谈。在野党首脑们一致认为,“现在时局是战后政治史上未曾有过的重要时刻”,决定采取联合行动“倒阁”:决定若非竹下登内阁辞职,否则在众议院不予通过该年度的财政预算。

终于,在重重压力下,1989年4月25日,内阁首相竹下登被迫宣布辞职。

利库路特案件对日本政局的影响

A、盘点它案

从战后的1945年算起,被揭发出来的日本政府高官贪赃枉法案件有30起以上。其中有代表性的一般认为是造船行贿受贿案、洛克希德行贿受贿案以及本案三件。通过盘点前两个案子,更可以说明利库路特案的独特影响。

一,造船行贿受贿案。1954年山下汽船公司大规模行贿,涉及到吉田茂内阁阁僚、国会议员和政党领袖多人。检察机关以受贿罪逮捕了自由党副干事长有田二郎,并决定逮捕自由党干事长佐藤荣作,后因首相吉田茂和法相犬养健“官官相护”,且根据1956年1月28日的大赦令,大贪污犯佐藤荣作受到免予起诉的处理,此案以虎头蛇尾而告终。

该事件没有对政局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其负面后果却十分严重:

1、首相吉田茂启动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严重打击了司法部门办案的积极性。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司法部门在打击政治腐败上无所作为。

2、由于犯罪嫌疑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不少政治家越来越肆无忌惮,遂使政治腐败问题逐渐发展为难以清的毒瘤。

二,洛克希德行贿受贿案。原本在1974年,田中角荣首相利用职权大量地倒卖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开发土地,从中获取暴利一事被揭发,就导致了一场自民党腐败政治的内阁危机。

而在田中下台以后的1976年,又被揭发出一起田中当政期间他本人及其内阁成员接受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制造公司贿赂的政治丑闻。1983年10月东京地方法院对田中做出了处以有期徒刑4年,追回赃款5亿日元的判决。洛克希德事件对政局的影响深刻而久远。

由于自民党内部在此案件中纷繁复杂的派系斗争,日本政局出现了新的特点:自民党内斗加剧,政权更迭频繁,呈现短期化的趋势,这使得几乎每一届内阁都无法就深层次的政治课题实施有效的、长远的对策。

B、深远影响

那么,利库路特案件对政局的影响又表现为何呢

第一,最直接的后果 ,当然就是竹下登内阁的垮台。

随着利库路特案件的一步步曝光,竹下登被迫步步后退,最终无路可退。副总理兼大藏大臣宫泽喜一被迫辞职,是对竹下政权的一次沉重打击。此后,随着利案调查的深入,竹下政权的支持率也是一路下滑。

1989年4月,其内阁支持率跌落到 8.0%,不支持率则达到了82.5% ,已经完全失去了国民的信任。在竹下登辞职之后,自民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与利案没有牵连的宇野宗佑,让其继任竹下的首相之职。

1989年6月2日,赶鸭子上架的宇野宗佑走马上任。可是,不出一月,宇野宗佑又爆发了与艺妓有染的“桃色丑闻”。

1989年7月23日,日本举行三年一次的参议院选举,自民党一败涂地。第二天,宇野宣布他对自民党在参院选举中的惨败“负有全部责任”,并且就势借着这个台阶辞职了事。

就这样,一桩受贿案竟然拖垮了一个大国的两届政府,可谓是世界政坛上的一朵奇葩。

第二,该案件沉重打击了自民党,导致党内精英流失和议会选举惨败。这次案件,牵连了几乎所有自民党主要领导人。

虽然从法律角度来说,很难将他们定罪判刑,但其政治声誉和政治前途都受到了沉重打击。一些老练的政治家被迫退党,例如藤波孝生原官房长官、中曾根康弘前首相等。

另外一些政治家,则被迫退出了自民党候任总裁的角逐,例如被称为 “新领袖”的实力政治家安倍晋太郎、宫泽喜一、渡边美智雄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1989年的参议院选举,自民党在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过半数,可谓惨败。

第三,最重要的是,该案件成为日本解决政治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契机,使政治走向风清月朗成为一种可能。

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日本政党在解决政治腐败问题时,更多地求助于空洞的道德口号,寄希望于政治家个人自发的自我约束。例如,1963年10月,自民党就大声呼吁“为了重建现代日本的民主主义——其受到无视法律秩序、滥用权力 、缺乏公共观念的威胁,要求我党党员确立伦理,言行清廉严正”。

但是,事实证明,道德方面的呼吁和号召,其效果微乎其微,根本抵不过人性的弱点。

利库路特案件发生后,一些开明的日本政治家开始认为,对于政治腐败,除了要进行更加严厉的惩罚之外,还要从根本上改变“花钱的政治”本身,也就是制度建设。

籍此,自民党内有影响的政治家后藤田正晴、伊东正义等人就向竹下登提出,内阁应该对该案件“有所交代”。竹下登几经犹豫之后,设立了直属于自民党总裁的 “自民党政治改革委员会”,会长由后藤田正晴担任。

其后,后藤田正晴提出了《政治改革大纲》中,主要观点为:引入小选区制,从根本上改革选举制度;纠正议会中的政党秘密交易的弊端;解散派阀;强化政治献金的管理,向政党导入公共资金等。

这时,日本政坛对政治腐败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那就是:“此前,都是通过局部修正政治资金规正法来谋求问题的解决,这次则是谋求改变需要花钱的政治结构本身。”

此后,政治改革迅速成为各主要政党的共识。一百多名国会议员组成了超党派的 “政治净化联盟 ”,呼吁改善日本政治过分依赖金钱的状况。

1993年,自民党下台,以细川护熙领衔的八个党派则组成了联合政府。这八个党派是:日本社会党、新生党、公明党、日本新党、民社党、先驱新党、社会民主联合、民主改革联合。

政府成立伊始,它们订立的协议第一条即包含:1.推进以小选区和比例代表并立的选举制度改革,籍此提高选举的公正与透明度;2.扩大连坐制,籍此防止政治腐败,并强化相应的惩罚;3.废除企业、团体献金。

虽然,这些措施不足以彻底消灭政治腐败,但其重要意义在于:在消灭政治腐败问题上,日本政府迈出了实质性的重要一步 。

这样,凭借这次利库路特事件,日本在经历了波折、挫折和困难之后,逐渐营造了可以抑制贪腐的环境和氛围:政治家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获得从事政治必要的资金支持,而一旦贪腐则会受到包括连坐等等的严厉惩处。于是,政治家的政治伦理得以确立,日本的腐败治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而它的成果也是举世共睹的,那就是,我们这个同在儒家文化圈“人情关系”影响下的东瀛岛国,近年来政治腐败大案在全球鲜有听闻,腐败问题逐步退出了它的政治核心课题,而与此伴生的政局动荡也逐渐消失,“政通人和”的清明政治成为一种可能。

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由穷转富的那些时间段,由于人们的收入急速增长,社会心理方面的气氛变得宽松,他们对政府的很多做法也能够宽容,因为民众都忙着赚钱或者忙着享受经济成果带来的快乐,对政治腐败的感受不是那么深刻。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实腐败更为横行,但鲜有大案曝光和受到追究,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在经历过高歌猛进的经济发展以后,赚钱效应逐渐消退,民间舆论对政治腐败的情绪就会趋于高涨。所以追究田中角荣的金权政治,之所以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结束之后,并非偶然。

及至利库路特案件爆发的时候,日本经济已经高度发展,何况这个时候日本政府迫于财政压力,还想方设法开征了消费税,这使民众看待政治腐败的目光更加严厉,于是舆论沸腾。

不过,这种强烈的反应,对政治家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正视现实,从而寻求腐败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这对官民社会也是一种双赢之道。

0 阅读:13
赛买讲育儿

赛买讲育儿

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