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大彬,号少山,或淘土,或杂硇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阳羡茗壶系》
时大彬号少山,制作紫砂壶有时陶土,有时调砂,将紫砂壶的各种款式以及土的色泽变化发展得比较充分。时大彬紫砂壶艺避免妩媚,而追求朴素典雅坚实沉着的风格,奇妙而不可思议。起初,时大彬模仿供春,喜好作大壶,后来游历太仓,听闻陈继儒与王鉴、王时敏诸公品茶作茶的谈论,于是作小壶,以应文人饮茶风尚之需。在文人雅士的几案上,有一具时大彬所作的紫砂壶,令人发悠远之遐思。时大彬前后各位名家的紫砂技艺无人能超过他,于是时大彬在作陶人中成为标明紫砂陶艺向大雅方向发展的人物,是执牛耳者。
时大彬是继金沙寺僧、供春之后紫砂壶技艺的集大成者,在紫砂工艺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时大彬的成就最先得自于家传因素,他的父亲时朋是供春后的四名家之一,以古拙见长。时大彬初模仿供春壶,后来自创一家。
首先是在供春淘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杂硇砂土,这一方面增加土质的强度,另一方面在细腻的淘土中,映现砂质肌理的效果,兼有实用和装饰的效果。“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初年,皆细土淡漠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砂和制,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烧成之后,因其表面光泽亚暗,平整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断面就更为明显。
二是茶壶造型“诸款具足”。有圆器、椭圆器、腰圆器、方器,有提梁式、环把式,壶盖有贴花、双层饼盖、鼎足盖等样式。紫砂造型有菱花八角、形类僧帽、梅花砂壶、方壶、提梁卣、汉觯、口柄肥美、扁如柿饼、六角、菱花式、扁花篮形、大壶,都是时大彬的壶型款式,颜色有金紫、浓紫、猪肝色等。
三是从喜作大壶到乃作小壶,迎合文人书房品味人生世俗的幽思,名流雅集品茗之乐事。冯可宾编刊《广百川学海丛书》中有专门章节讨论茶具。冯可宾认为“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则适意者为佳耳。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于他茶亦无不可。
四是时大彬开创了在紫砂壶身上题铭落款的做法。宜兴的紫砂壶从好古尚朴,万历以后逐渐趋向精致文雅一路。这种新风气与景德镇的风格有所区别,表现为文人意趣。在紫砂壶上刻上铭文,增加文学要素。如沈子澈尝为人制菱花壶,铭之曰:“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书法是中国文人不可缺少的修养,紫砂工艺迎合文人士大夫生活,在壶上作书也成为紫砂壶艺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大彬最初并不擅长书法,款识必先请人落墨;然而时大彬在长期钻研书法后,终于写得一手漂亮的王羲之书法,才自己铭刻署名;甚至出现“李大瓶,时大名”这样的情形。在壶艺界提倡书法,时大彬是个首创者,然后影响到他的学生们,李仲芳有时也代时大彬刻款,徐友泉亦擅书法。
五是时大彬最大的贡献是对紫砂壶成型制作工艺的突破,他是使紫砂壶圆器拍打成型和方器泥片裁接成型方法趋于成熟的人物,从而形成了与瓷器不同的造型方法。用泥条围筒、拍打收口镶接,凭空成型,即打身筒,使紫砂壶具有了“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千变万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