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运10为何没服役?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一线车市 2025-04-22 16:12:13

2017年,C919干线商用飞机由中国商飞研制成功首飞,至2022年已交付国内航司运营,标志着中国人拥有大飞机的梦想得以实现。

20世纪70年代,我国已开始大型喷气式客机研制,并随后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后,第四个能自主研制大型客机的国家。

1970年,我国依周总理支持启动“708工程”,旨在研制首款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其航程超C919达1500公里,任务交由上海飞机制造厂负责。

1980年9月,依托国家技术与人才支持,耗资5.3亿元,成功试制首架运-10,整机材料国产化率超95%。

1985年,因“经费不足”,里程碑式成就中断,运10生产线遭拆,研发团队解散,技术图纸几尽销毁,致使中国大飞机梦延后30余年。

耗资5.3亿元的运10大飞机为何突然失败退场?其背后原因是经济、技术难题,还是另有隐情?

今日探讨中国人的首代大飞机运10。运10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里程碑,其诞生标志着我国在大型飞机制造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1.磨难里的运10飞机】

运10诞生于特殊时期,初为领导人出国访问专机而研,以轰6为蓝本,后逆向仿制波音707,基本设计得以确定。

随后,运10总设计师马凤山指挥,上海飞机制造厂主导,全国262家单位的万余名科研人员投身运10研发工作。

运10机体原材料完全国产,机载设备附件国产化率超95%,且依托运10成功研发了涡扇8—发动机。

运10后来7次飞往拉萨,成为全球首架成功飞越青藏高原的民用大飞机,其表现甚至超越了波音707。

当时,美国有观点认为,运10的首飞成功使中美航空差距缩小了至少15年。

运10首飞震惊西方,视中国为非落后国。随即,美国放宽对中国客机出口限制。

然而,运10迅速自巅峰陨落,逐渐在历史长河中淡出,被岁月遗忘。

1982年起,经费问题致运10后续研发受阻。第2架运10(配JT3D发动机)首飞后,上海飞机制造厂致信中央,请求经费支持以继续研发。

随后,上海市相关部门再次向国家计委提交报告,请求继续研制第三架运10,并表明上海愿承担一半经费,但该请求未获批准。

此后,运10大飞机的研发进程基本停滞。

当时,众多航空专家建议运10项目研制勿停,强调已建立的人才队伍、技术储备及研究成果极为宝贵,不应舍弃。

【2.运10项目的下马争议】

目前,运10项目终止的主流解释是经费不足,具体为1986年财政部否决了其3000万元研制预算,但此解释仍面临诸多质疑与争议。

首先,运10飞机虽被誉为国产,但关键部件如惯性导航仪和发动机,尚未完全实现国产化。

运10首飞时,发动机面临挑战,涡扇-8漏油问题频发。同时,国产LC4高强铝合金性能不足,安全寿命难以确保。

同时,中国短期内无法实现航空发动机自给,依赖进口波音707航发配件组装运10,致使其采购成本高昂,国内民航难以承担。

1984年中,运10试飞仅累积155小时,未达民航局适航标准。鉴于对运10运输可靠性的担忧,民航部门决定继续采购市场验证过的波音客机。

当时国内经济基础无法承担运10后期的巨额费用,若继续研制,将严重阻碍运8和运7的研发进程。

运10研制中,主管部门频繁变动,初由上海市与三机部负责研发,国家计委统筹,后转由国防工办、国防科工委等相继接管。

此状况致使运10研制任务常遇多部门决策调整,对运10整体研制工程造成了严重影响。

最终,运10无奈全面终止研发,中国的大飞机梦想因此被搁置。

1985年,为阻中国发展运-10及国产大飞机,美国麦道公司以技术合作为由,与上海航空工业公司签约,意在合作组装MD-82客机。

然而,麦道公司合同中明确规定MD-82客机需在运10工厂制造,因此运10生产线需全拆,未完成的3号试验机也被搁置,无人继续研发。

此后,运10的昔日辉煌似被众人遗忘,就连现今的C919也未能再现其辉煌。

1985至1994年间,MD-82客机共生产35架。合作中,麦道未转让核心技术,零部件直接送至上海,由上海飞机制造厂负责组装。

1990年,上海航空工业与麦道签订协议,生产40架MD-90,麦道承诺提供图纸和原料。上飞、成飞、沈飞、西飞参与,我国为此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及设备。

麦道被波音收购后,MD-90仅产2架。波音随即销毁所有技术资料,停产该生产线。数十亿投资付诸东流,技术仍无所获。

干线客机研制失利后,我国与法国空客合作支线客机项目,但法方要求18亿美元技术转让费,且每次技术会议均额外收费。

对我国而言,当时外汇储备匮乏,这无疑带来巨大经济压力,导致合作难以顺利进行。

合作麦道与空客均失败后,我们经历曲折,最终回归自主研发大飞机的道路。

【3.运10大飞机总结】

总体而言,基于当时国内经济状况与航空工业水平,终止运10项目,实属无奈之下的“最优决策”。

因其为商业飞机,运10不同于核武器,一旦制造完成并非终结。需持续运营与维护,故不能认为造出即达成目标。

商业飞机需确保充分安全性能,未经历足够试飞时长与距离,则无法符合商业适航标准,从而无法进入市场。

商业飞机需性价比高才有市场。鉴于当时我国经济实力,无法再补贴运10,资金应更多投入军用领域。

运10的技术瓶颈在于发动机,其成本高昂,却能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波音凭全球市场实现此点,而运10因市场局限,难以达成。

我国当时缺乏标准工业实力,以民用汽车为例,其技术低于商用飞机。国产汽车近年才井喷式发展,以往市场多为合资与进口汽车所占据。

因此,鉴于当时我国工业生产滞后,选择采购成熟的美国波音飞机,并终止运10项目,被视为一项合理的决策。

然而,运10停产不应解散团队,应保留技术图纸与生产线。相悖操作使中国不仅失运10,更失配套产业链与客机技术平台。

8 阅读:2113

评论列表

王佳雨

王佳雨

7
2025-04-23 10:06

作为民用机确实有差距,下马有合理性。适合改成军机继续研发,毕竟仿制原型波音707能变成C135军用运输飞机。

龍裔 回复 花雨满天 04-23 22:28
就跟你知道是的

花雨满天 回复 04-23 18:26
没有合适的发动机。飞机大梁是拼焊起来的,上了拉萨回来几乎就报废。没办法,底子太差了。

一线车市

一线车市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