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陈凯歌,《志愿军》真正拍出了什么叫“立国之战”

我就是个码字的 2023-10-12 14:48:00

可能很多网友都不太了解,为什么《志愿军:雄兵出击》和《长津湖》都取材于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按理说上甘岭的名气更大才对。

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是我们的说法,这次战役在国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清长之战”,“清”是指二次战役西线的清川江,“长”是指二次战役东线的长津湖。

之所以两部电影都拍“清长之战”,是因为这场战役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了,而在东西两线两个战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西线,也就是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雄兵出击》的主要内容。

本文带读者分析一下,为什么说《志愿军》这部电影真正拍出了什么叫“立国之战”。

一、决策很艰难

如果你不了解1950年的历史,你就不理解当年抗美援朝决策出兵的过程有多艰难。

电影《志愿军》用朱亚文饰演的军工专家的嘴,说出了当时我国面临的最大困难。

武器,非常落后,没有像样的空军和海军,没有现代化坦克也没有新式武器,弹药数量也无法和美军相比,就算和当时装备了全套苏式武器的朝鲜人民军相比也落下风。

后勤,差距更大,汽车数量少,没有空军掩护很容易被攻击,事实上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困扰我军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美军有能力从万里之外送来各种后勤保障,让美军士兵吃完热饭还能抽烟喝咖啡,我军和大后方仅隔一条江,战士们却只能喝雪水吃炒面。

四次战役后,彭总回国汇报工作时对后勤部门冲冠一怒:现在前线战士们的艰苦程度已经超过了长征时期。这句话震惊了在场所有经历过长征的人。

经济,《志愿军》里用钢产量和发电量等一系列数据展示了中美之间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几乎是不可逾越的。

外援,美军组织了十几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军”,而我国只有苏联这一个外援,但苏联刚刚经历长期战争创伤,斯大林并不想在朝鲜投入太多资源,一开始连空军都不想派,这些细节都被拍到了《志愿军》里。

就因为存在太多不利因素,国内反对出兵的声音非常之多,这是现在的观众很难理解的,却又是当时客观存在的。之前很多抗美援朝电影都没有把出兵决策之艰难拍出来,《志愿军》这次拍得非常到位,值得称赞。

二、首战的慎重

决定出兵之后,摆在志愿军面前的有两大难点,一个是朝鲜战场的态势不明,根本搞不清楚哪儿有敌人哪儿有人民军。第二个难点就是对美韩军的战斗力没有概念,不了解敌人的真实实力。

面对混乱的战场,彭总仅带领几人出发为整个大军探路,在路上多次遇险,但他获得了第一手的战场信息,为首战的部署打下了基础。

《志愿军》基本上尊重历史,将彭老总带队率先进朝鲜这段戏拍了出来。

第一次战役部署完成后,从北京到志愿军司令部再到各军师干部,都对首战带有一种期待和忐忑的情绪,毕竟首战不仅能够提高士气,还能一探敌人的虚实。

因此,《志愿军》将大量篇幅放在了邓岳118师温井两水洞之战上,旗开得胜,这一天也被定为了抗美援朝纪念日。

首战胜利,我们发现之前可能高估了韩军的实力,而韩军也发现自己之前低估了志愿军的战斗力。

可能《志愿军》唯一的遗憾就是因为篇幅有限没有拍出云山之战的大场面,那是我军首次面对美军王牌部队的战斗,同样非常有历史意义。

38军在一次战役中表现不佳,除了行动缓慢之外,情报也出现了一个错误,误以为对面有一个美军黑人团,他们对美军的战斗力评估不足,在犹豫中让敌人跑掉了。

战后,38军军长梁兴初遭到了彭老总的严厉批评,这个历史细节在《志愿军》里的还原度相当高。

三、二次战役

二次战役的态势是这样的,我军在西线清川江一带集结了首批入朝的六个军,东线长津湖一带部署了刚刚入朝的九兵团三个军,总兵力38万人,对面“联合国军”则拥有5个军22万人。

战役开始前,虽然美军已经知道志愿军入朝,但他们不认为志愿军的实力很强,因此他们的表现依然非常骄横,喊出了“圣诞节前结束战斗”的口号。

为了麻痹敌人,志愿军进行了大踏步后撤诱敌深入,当敌人进入预计区域时,二次战役正式打响。

50军、66军、39军、40军负责正面进攻,38军和42军负责外线迂回,打下德川和宁远后,38军在内线向西迂回,在三所里和龙源里一带扎紧口袋,试图将美军围歼在包围圈中。42军负责外线向西迂回,准备占领肃川和顺川,彻底封死敌人的撤退路线。

在实际战斗中,42军没能实现外线封死包围圈计划,38军则出色完成了内线迂回任务,在三所里、龙源里和松骨峰牢牢挡住了南北两路美军,直接促成了大胜局面。

电影《志愿军》着重展现了38军在二次战役中的战斗过程,从113师寒冬徒涉大同江开始一直拍到松骨峰战斗结束。

其中,38军113师用14小时突袭七十多公里的战争史奇迹是电影重点桥段,不仅拍出了“跑死人”等细节,还有全师扔掉伪装大摇大摆走大路的历史花絮。

三所里阻击战、龙源里阻击战和松骨峰阻击战,三场关键性战斗都在《志愿军》里成为重点突出的剧情,有一个小遗憾是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出现在松骨峰的不是113师部队,而是112师335团。

实际情况可能比电影更传奇,112师335团按照原计划留在正面和40军一起行动,不料335团电台坏了,团长范天恩从俘虏口中得知38军已经占领噶日岭,他自作主张率领全团归建,正赶上112师兵力捉襟见肘时他们神兵天降,接受任务后迅速赶往松骨峰一带展开阻击。

由于被包围的美军着急逃命,他们对松骨峰、三所里和龙源里的攻击非常疯狂,与此同时北上接应美军突围的骑一师也从南面攻击,导致整个38军腹背受敌战斗极其激烈。

南北美军距离最近的时候, 北边突围的美军已经能看到南边赶来救援的骑一师坦克,但38军部队卡在中间就是让他们无法会合。

在惨烈的阻击战后,美军为了避免被全歼只能扔下所有辎重、汽车、坦克和大炮,翻山越岭逃跑,有不少美军士兵为了逃命甚至扔掉了枪支弹药连鞋都跑丢了。

美军的战史资料形容美军就像遭遇了印第安人的“笞刑”:受刑人从中间走过,两边的人轮流用鞭子抽。

经历了这场大败,美军几乎全部撤到三八线以南,志愿军一战就将战线从鸭绿江、清川江推进到三八线并收复平壤。

因此,二次战役一举奠定了整个朝鲜战争的最终局面,而在二次战役中居功至伟的38军则获得了万岁军的荣誉。

相比东线长津湖战场,西线的战斗无疑是整个战役的关键,这也是《志愿军》这部电影重点表述的内容。

四、立国之战

《志愿军》最精彩的桥段是哪一段?笔者认为应该是松骨峰阻击战和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发言这一段,朝鲜战场和外交战场的镜头交织在一起,共同表达了电影主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在抗美援朝开始前,一些人不看好志愿军,一次战役后又觉得志愿军打韩军还可以,和美军硬碰硬依然不被看好。

外交战场上如实显示了当时外界对志愿军对中国的看法,美国代表的傲慢无礼就是典型的表现。

二次战役之后,“联合国军”被一举打退到三八线,志愿军收复平壤,消息传来,不仅举国狂欢,更是震惊了全世界。

抚顺战犯管理所里有一些顽固的日军将领,之前一直藐视我军的战斗力,美军惨败的消息传来,他们彻底服气开始老老实实改造。

斯大林一开始也对志愿军信心不足,甚至做好了朝鲜战败的准备,但在二次战役消息传来后,斯大林由衷被感动了,他敦促苏联军方尽快准备好三十六个师的装备支援志愿军,在之后的战役中,苏军顾问对彭总的指挥不满,斯大林马上将其召回撤职。

著名学者马寅初当时正在东欧参加国际大会,志愿军收复平壤的战报传来,全场几十个国家的代表起立鼓掌欢呼“新中国万岁”,时间长达十几分钟。

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著作《清长之战》中这么说: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没有在清长战场大胜,世界历史的进程肯定就不一样了。

抗美援朝被称为“立国之战”,前五次战役在立国之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关键中的关键则是二次战役,而二次战役中最关键的战斗就发生在三所里、龙源里和松骨峰。

在这里我们应该感谢《志愿军》剧组和陈凯歌导演,电影《志愿军》全景展示了抗美援朝从出兵决策到取得关键性胜利的一段历史,告诉了观众什么叫“立国之战”。

1 阅读:132

我就是个码字的

简介:相声曲艺科普,怀旧影视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