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酒后寻欢,写下了一首词流传至今,现在已成少女学坏的借口

夜婉阅览过去 2025-04-03 14:44:27

“沉醉不知归路”,很多人一看这句词,就笑着说李清照洒脱,说她会玩。

可真要了解她的人生,就知道这句话背后,并不是如今流行的放纵和任性。

那年李清照还只是个少女,和朋友泛舟溪亭,喝了点酒,一时兴起误入荷花深处,只是年轻人难得的自在和轻快。

她的人生经历了太多波折,丈夫早逝、颠沛流离、再嫁不幸,最后只剩下词和骨气。

李清照写下的词句,是她活过、爱过、失过的痕迹,不是后来人随便引用的一句“借口”。

真正读懂这首词,得从她一生说起。

“误入藕花深处”,不是放纵,是一种年少的洒脱

有一首词,许多人耳熟能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如梦令》,写的是李清照年轻时一次酒后的经历。

有人读后轻轻一笑,说这是“寻欢”,说这是“任性”,甚至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这几句词被当成“少女学坏的借口”。

一些人喝多了酒,配上这几句,仿佛就能把“沉醉”包装成“风情”。

但这首词的背后,远比这些解读要简单、纯净得多。

李清照十几岁时,尚未成婚,尚未经历乱世,还是个待字闺中的大家闺秀。

那天傍晚,她和一群闺中朋友在溪边小亭聚会,喝了几盅自家酿的黄酒,酒意微醺,乘舟而归。

偏偏兴致未尽,又绕进荷花丛中。

轻舟误入,水面惊起白鸟,她笑着喊“争渡,争渡”,小小年纪,竟有几分豪气。

那一刻的李清照,不是今天人们想象中“借酒撒野”的模样。她有的是少年人对世界的好奇,有的是被拘在家中多年后的轻松一刻。

词中没有一句露骨,也没有一丝轻浮,有的只是清风明月,和青春年华里少有的放松。

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没想着成名,更没想到千年之后它会被歪解。她写的是日常生活,是一段回忆,是藏在心里的一抹微光。

今天很多人把这首词拿来调侃、玩味,甚至拿来做不当行为的遮羞布,其实完全背离了她当时的心境。

这不是一首宣泄欲望的词,而是一位才女,在年少无忧的岁月里,留下的一个生活侧影。

李清照的“沉醉”,是一种洒脱,词里没有一句是“寻欢作乐”的意思,只是她的一次小小探险。

词中藏情,从少女洒脱到思妇孤影

很多人认识李清照,是从《如梦令》开始的。可如果只记得“沉醉不知归路”,就太小看她的一生了。

年少时,李清照爱读书,也爱游玩,既有书香才情,也有山水之趣。

李清照骑马射箭、垂钓写诗,一点不比男子差。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家中藏书成堆,自幼便给她请教书先生,也不约束她的天性。

成年后,李清照嫁给赵明诚。

两人志趣相投,常在一起赏书论画,一起搜集碑帖、金石拓片,还在家中设了“归来堂”,书籍堆满几屋,晚上对坐点灯抄书,一抄就是半夜。

可好景不长。

赵明诚入仕后,常年在外,李清照守着空宅,一人独处的日子越来越多。

起初还有书作伴,可越到后来,越觉得夜长梦多。

李清照写下一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这不是简单的风花雪月。李清照不是在写荷花,不是在写凉席,而是在写独守空房的无奈。她自己脱下轻衣,坐在船头,月光满楼,秋凉入骨。

最戳人心的是后半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不是矫情,也不是脆弱,而是真的有太多情绪无人可说。

每天早上起床,只有自己洗漱、穿衣,连说句话的人都没有。

饭菜凉了再热,花谢了再种,可盼望丈夫归来的日子,怎么熬都熬不过去。

今天的年轻人说“emo”,其实她早就写在词里,只不过她不会抱怨,不会撒泼,只是轻轻写下这些,藏在书页里。

李清照年轻时敢写“沉醉不归”,中年时却连“秋凉”两个字都写得那么克制、那么苦。她从不是轻佻的人,她只是写出了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一纸婚书,一身风骨,越写越烈的李清照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开始了真正的漂泊。

李清照带着满车的书画金石,从北到南,一路避乱,一路丢失。她说,走的时候舍不得扔下任何一卷,可是到了江宁,剩下的只够装几口箱子。

在战乱中,李清照丧夫、失家、失藏书,最后在杭州落脚。绍兴二年,她再嫁张汝舟,本想找个依靠,可这个男人贪财无情,甚至动手打她。

李清照没有认命。

李清照翻查他的官职记录,发现对方是虚报举数得官,于是亲自写状纸去告发。最终张汝舟被除名发配,她自己也差点坐牢。

一个妇人,在宋朝那个男权社会,敢站出来告丈夫,是极少有的。

李清照不是冲动,而是太清醒。

李清照说自己“年过半百,世情看破”。从前她写“沉醉不归”,是因为年少无忧;后来她写“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因为见多了人情冷暖;再到晚年,她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句话很多人熟,但大多只记得“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实这首《夏日绝句》,是她在人生最潦倒的时候写下的。

不是为了抒怀,而是为了给自己壮胆。

李清照这一生,曾有书香为伴,有爱情为伴,有诗词为伴,但最后这些都一个个离她远去。剩下的,是自己挺直的腰背。

李清照不靠父亲,不靠丈夫,不靠男人的庇护,就靠一支笔、一口气,把自己活成了千古女词人。

而李清照年轻时写的那首《如梦令》,今天被误读成“少女寻欢”,说到底,是我们太不了解她了。

那不是借口,不是调侃,更不是风流。

那是一位才女最轻盈的一跳,是她在尘世风沙来临前,最后的月光。

结语

李清照那首《如梦令》,不过短短几十字,却足以让后人想象无数。

但它不是放纵的代名词,更不是“学坏的开头”。

李清照的词,从不低俗,从不媚俗。哪怕到了晚年,哪怕家破人亡,她依旧坚持自己的笔风,坚持自己的人格。



0 阅读:19
夜婉阅览过去

夜婉阅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