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传统春节,曾经在数代人心里是神圣的存在。
我是70后,小时候,特别盼春节。那时候小孩最常问的一句话,可能是啥时候过年啊!
那时候,每家墙上都会有个日历牌,上面订着厚厚的日历本,每天撒一张。感觉特别有仪式感。

每年,年末,父亲买回日历,母亲第一时间,会把家里所有人的生日那天折起来。以免到时候忘了。
我小时候,个子不高,总盼着快长高点儿,能够亲自撕到日历牌上的日历。
可是,等人长高了,能够到日历牌了,日历却变得越来越漂亮了,也不用撕了。
但,奇怪的是日子却过得越来越敷衍了。也没有什么仪式感了。包括春节在内,都一样。
我15岁之前,春节都还热闹。进入腊月,一上冻,东北农村准备杀年猪,邻里乡亲相互请客聚餐,老早年味就开始酝酿了。
过了腊月23,就是小年一过,年的气息才到了高潮。

蒸馒头,蒸粘豆包,买年货,鞭炮是男孩子们的最爱。女孩子则买头花胭脂等。
这时家长们早就把新衣服做好。但大多数都是舍不得穿的。要等到大年30那天,贴上春联后,大人孩子才焕然一新。
那时候,每到春节,不管离家多远都得赶回来过年。
似乎,过年就是生活的盼头儿。过年里所有的仪式,都希望明年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奇怪的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跟过去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年味却一年一年地在衰减了。
敢说,现在人心目中过年跟普通节日也没什么区别。
回家过年,只不过是换个地方刷手机。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再也没有了过去的味道。
那个时候的年没什么身份,可是它在人们心中不习替代。如今我们的春节申遗成功了。也有了特别的身份。可是年味却没了。
作为70后,伴我们成长的岁月中,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种。

一、刚毕业的时候没钱,有很多东西都想买,但买不起。
总是说等有钱了再买。可是,当有了能力消费的时候,却发现一点买的欲望也没有了。
二、20几30岁的时候,向往着去看看远方的风景。总是说,等有时间了再去。
可是,有了大把的时间,却没有了当初的激情和体力。
三、有许多事儿想做,总是说等孩子大了再说吧!
可是等孩子真的大了,却发现自己也老了,从前的梦想似乎也没有了意义。
四、总是觉得父母身体还尚好,等一切忙完了,再尽孝也不迟。没想到有朝一日,你会突然发现,我们的父母,他们早已经老态龙钟。甚至,等不及你忙完所有的事情再来陪伴。留下的只剩遗憾!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情况……
70后,仿佛就是在等一等中度过了半生。
所以,70后的朋友,虽人生过半。趁我们身体尚好,智商还在线。
该做的事情,不要等,好好活在当下,人生没有短短3万天,不会有重来。
珍惜眼前人,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前几日,琼瑶阿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之课。
令人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