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d5dffba230d576fcc0f4b6e342a9c92.jpg)
一面是动辄几万的客单价,一面又负面新闻不断,月子中心还是一门好生意吗?赚的钱都流向哪里了呢?该如何打破亏损魔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e346066c4aae3160075ce3cbc54b99e.png)
来源:诊锁界
编辑:北玄
封面来源:pixabay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b48776337686a23c7a616c92bad6282.png)
前不久,爱家月子中心跑路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多家报道指出,爱家月子中心在2025年1月初突然宣布破产,广州、上海、青岛等多家门店停业,同一时间都出现了老板跑路的情况。据统计,仅青浦店一家店面就涉及约25名宝妈,而“爱家”月子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的店面数量众多,涉及金额更是数以亿计。
事实上,爱家月子中心只是当前月子中心行业的一个缩影。经过一段高速疾驰的发展后,近几年月子中心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向溃败。行业内“倒闭”“跑路”之声甚嚣尘上,大批月子中心面临收入锐减、经营亏损等局面。
一面是动辄几万的客单价,一面又负面新闻不断,月子中心还是一门好生意吗?赚的钱都流向哪里了呢?该如何打破亏损魔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27df87f6e4369e9154f01005d2d7875.png)
“红火”的月子中心难赚钱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3年,中国月子中心市场规模达到257亿元,最近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2.7%,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随着市场的不断下沉,月子中心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市场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
据企查查数据,截至2025年1月8日,我国现存2143家月子中心相关企业。2023年我国月子中心相关企业注册量达312家,同比增长4%;2024年全年注册量同比减少9.3%至283家。
不过,考虑到很多品牌月子中心都是连锁化经营,门店数量越开越多,实际上仍处于增长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爱帝宫在深圳、北京、成都等10个城市,拥有爱帝宫和月格格两大品牌共18家月子中心;圣贝拉仅用七年时间就孵化出小贝拉、艾屿,三大品牌累计拥有59家门店。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表现活跃,不仅见证了爱帝宫、圣贝拉等企业的成功上市,还吸引了大量资本的积极涌入。例如,2023年3月,腾讯和高榕资本领投了贝康国际的2亿元C轮融资,刷新了月子中心行业的单笔融资最高纪录。同时,锦恩健康也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获得了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计划于2025-2026年度在北交所上市。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前景、钱景都可期”的行业,近年来却频现“关门跑路”的现象,据天眼风险信息显示,2023年注销相关企业80余家,与2022年同比增加40%。
2024年3月,距离贝康国际的股权投资仅一个月,悦阁母婴护理中心被曝出暴雷,老板疑似卷款跑路。涉及的门店有嘉里城和康莱德,涉及金额最低的9616元,最高的为34.6万元,总额将近500万元。
2022年底,广州市南沙区的仕馨·优若家月子会所突然关停,百余名孕产妇超过400万元的服务费退款无门,在这里工作的近40名员工也被拖欠四个月的工资及社保,餐饮供应商也表示该月子中心与他还有12万元费用未结清。
同年10月,大连若艺月子中心更是直接人去楼空,上百名孕产妇维权困难,所涉及的预付款金额高达300万元。除此之外,该公司还拖欠月嫂6月至9月份工资,以及场地租金及水电费等。
再往前追溯,成都奇嘉母婴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成都贝思可儿、锦月美慧等多家月子中心在2020年连环崩塌,涉及金额超过45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五年间,武汉、重庆、成都、南宁、福州、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至少有两百家月子中心突然“关门跑路”,有的单店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上市公司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普遍处于亏损状态。比如多家企业如喜之家、喜喜母婴、大美股份在亏损的压力之下先后在新三板摘牌;在港交所上市的月子中心爱帝宫,2007年成立至今仍以亏损居多,2021年至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5亿、-1.65亿及-1.77亿。
定位为高奢品牌的圣贝拉的日子也不好过,陷入了增收不盈利的怪圈。招股说明书数据,2021年至2023年圣贝拉的营业收入从2.59亿增长至5.6亿,3年翻了2.16倍;然而2021年至2023年,圣贝拉却连续亏损3年,累计共亏损7.73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0bdf7e7f315c9b0f9ceca44c8bf5e79.png)
高客单价没带来高利润
与负面新闻频出、普遍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月子中心起步几万、动辄十多万的套餐价格。据笔者观察,市场上的月子中心主要有超高端、高端、中端以及经济型四种类型,平均客单价分别为15万元以上、10到15万元之间、4-6万元、2-3万元。
但高客单价并没有成为盈利的关键,反而成为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其中,中高端月子中心的价格远超过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限制了潜在客户群体的扩充。而价格偏低的月子中心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价格相当于小县城大部分人半年的工资,大部分普通人还是住不起。据艾瑞咨询数据,60%以上选择月子中心宝妈的消费预算控制在3万元以下。
此外,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管法规和准入制度,市场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一些经营不规范的现象,难以与高昂的价格匹配,性价比大打折扣。例如,一些项目被包装成高价值的服务,但实际上可能只是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无效的治疗;有的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提供高质量的产后康复服务,直接影响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口碑。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月子中心还可能对妇儿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比如,去年11月7日,广东东莞市厚街镇贝佳乐月子中心发生一起悲剧,一个婴儿因腹胀紧急送院就医,经抢救无效死亡,家属质疑月子中心看护不力。
造成月子中心行业整体性亏损的另一个原因是成本高企,毛利率较低。为追求光鲜亮丽的环境,月子中心通常采用重资产模式,分布在景区、酒店、别墅、写字楼等场所,房租、装修、设备、人工、运营、水电、餐饮、营销等都是不少的开支。此外,由于服务周期短且客户流失率高,一旦客房空置,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以圣贝拉为例,2021年至2023年的租赁成本分别约为5714.9万元、9225.1万元和1.01亿元,占比约为营收的四分之一。人力成本也是一大支出,从2021年的5494.8万元,逐步增至2023年的1.22亿元,约占用户支付套餐金额的四分之一。
出生率下滑也对月子中心的获客带来不小的挑战。二胎、三胎政策的相继放开并未带来强劲的生育活力。据统计,从2016年至2023年,我国年度出生人口数量逐年递减,分别为1883万、1765万、1523万、1465万、1200万、1062万、956万和902万人。尽管2024年出现轻微反弹,全年出生人口达到954万,较2023年增加52万,这或许归因于“望子成龙”“龙的传人”等传统观念的潜在影响。
再加上,90后、00后群体的生育意愿并不强烈,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意味着潜在客户数量也在减少,月子中心赚钱更难了。
此外,许多月子中心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不得不降低价格或提供优惠活动来获客,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1a4b7a0ba3b6c79552d5ce95115d60c.png)
产后康复或将是盈利突破口
月子中心似乎陷入了死循环:成本高——价格高——获客难——不盈利,最终走向倒闭。据业内人士介绍,月子中心行业利润都不高,每年大约有50%的月子中心会倒闭,三年存活率更低至20%。
想要从生死线上挣脱出来,价格战必定不是长久之计。虚假的“火爆”犹如泡沫一触就破,难以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的重量,拉近来看还是“一地鸡毛”,非但不能实现业务实质性增长,反而因不良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同时,产后护理属于消费医疗范畴,若采用削减房租、人工等消减固定成本做法,对于中高端的月子中心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会削弱品牌定位,还会严重影响服务质量,进而损害客户信任与忠诚度。
“构筑护城河”,即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月子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这要求月子中心注重服务质量和差异化竞争,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特色化的产品,将“一锤子买卖”转化成长期服务,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此战略框架下,产后康复项目以其专业性、长期性和高附加值,自然而然地成为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卖点,同时也成为其对冲经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抓手。
具体而言,形体恢复、子宫复旧、盆底修复、心理疏导等产后康复项目从产后第一个月开始,持续数月甚至更久,以其细致入微的服务周期,深化了客户体验;费用方面,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的单项服务,到综合套餐动辄破万,既拓宽了客户的消费层次,也延长了客户的停留时间,为月子中心带来可观收益。
放眼整个产后康复市场,月子中心也有很大的施展空间。一方面,虽然出生率连续下降,但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市场潜力依旧不容小觑。尤其作为生育主力军,90、95后女性群体的特点为文化水平和经济收入普遍较高,医疗观念强,重视产前产后的医疗保健作用,保守估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84.1亿元。
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当前产康市场参与主体主要为公立医院、产康中心、月子中心等,市场集中度低,各主体之间竞争激烈,不存在具有垄断地位的龙头企业,这种分散格局也为月子中心提供了进入和扩张的机会。
不容忽视的是,蛋糕就这么大,每一个玩家都想从产康赛道中分一杯羹。而由于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和交易规则不规范,部分月子中心的产康业务出现收费混乱、虚假宣传、服务质量不一等乱象,形成“贵”“乱”“坑”的负面形象,这导致月子中心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
因此,月子中心应在布局产康项目时不仅要在环境、技术、设备这些硬件上下功夫,还要在软服务上下功夫,对消费者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比如,明确合同条款、避免隐形消费、配备专业团队,提供免费健康咨询等增值服务,以摘掉负面标签。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健康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的趋势,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和新兴消费项目。
2025年3月26-28日由诊锁界于成都举办的第六届诊博会—【2025新健康消费论坛,将邀请业内大咖深入探讨健康消费市场的趋势、创新项目及其实际案例,能够为行业提供更多实践经验和前瞻思考。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