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时期战争还是小打小闹,但是战国时期却不死不休?

百年战争录呀 2024-12-05 17:38:1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战争却似乎总在遵循某种“礼法”。

可到了战国时期,战争却变得毫无规则,大国吞并小国,烽火连天,血流成河。

为什么同样是诸侯争霸,战争的方式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春秋和战国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春秋时期的小打小闹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像是一场场带有仪式感的对抗。

战争的目的,大多是为了争夺地位和影响力,而不是彻底消灭对手,所谓的“尊王攘夷”,其实是在维护周王室的权威,同时也为各自的扩张,寻找合法的借口。

那个时候,打仗还是讲究面子的,大家表面上都尊重周礼,哪怕你内心,已经不服周王的号令,战争也要“礼尚往来”。

在当时,参战人数有限,战争规模也较小。

往往是诸侯们互相约战,点兵点将,打完了也就各回各家,谁也不会赶尽杀绝。

比如齐桓公,虽是霸主,却从不随便灭掉一个小国,而是通过征伐夷狄、整顿内政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种战争的背后,还是周王室那套宗法制度在起作用,各国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彼此间的战争带有一定的“家务事”性质。

那时候,车兵是战争的主力,战车轰鸣,步兵在旁护卫,骑兵数量稀少,只用于侦察。

战争讲究阵列对垒,双方列队正面交锋,像是一场公开的决斗。

礼法还规定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则:比如“师不伐丧”,在对方有丧事的时候不进攻;“不攻孤城”,对孤立无援的小城也要留一手。

战争虽然频繁,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像是“礼仪之战”。

战国时期的不死不休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激烈的争霸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的威严,彻底荡然无存。

周天子权威的衰退,各诸侯国,再也不承认,任何形式的中心权威,纷纷自立为王,不再向周天子朝贡,也不再以周礼为准则。

这种礼法秩序的彻底崩塌,意味着战争方式和目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各国为了生存和扩张,战争的目的是消灭对手,扩大领土,争夺资源,实现一统。

这种转变,使得战争的残酷程度,达到空前的地步。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每个国家都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战争的频繁程度、动员的人数,和持续的时间,都远超春秋时期。

秦国尤其在其中,展现出了非凡的野心和实力,凭借严明的法治,和强大的军事实力,逐步蚕食其他国家的领土,实现了统一。

秦国的军队号称“虎狼之师”,在李斯、商鞅等法家思想的引导下,秦国的战争方式,彻底抛弃了传统礼法,变得更加实用而无情。

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

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动员了,数十万士兵进行鏖战。

秦国的统帅是白起,这位冷酷无情的“杀神”,在长平之战中,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最终围困了赵军的主力。

赵军被围困在长平数月,粮草耗尽,士兵饥寒交迫。

赵括临危受命,接替廉颇统军,由于经验不足,中了秦军的计策,结果四十万赵军降卒,被白起下令全部坑杀。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长平之坑”,战争的残酷性可见一斑。

战国的战争中,已经没有什么礼仪和道义可言,只有征服,各国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和人口,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赶尽杀绝。

这场诸侯逐鹿的竞争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任何仁义道德都变得无足轻重。

秦国通过一次次的战争,一次次的胜利,逐步将其他六国的土地。并入自己的版图。

灭国之战频繁上演,燕国、赵国、韩国家家难逃此劫,各国被秦一一吞并。

战国时期的军事技术,也得到了革命性的进步。

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武器的杀伤力,铁甲和弓箭成为了军队的主流装备。

骑兵的地位不断上升,取代了春秋时期的战车,成为战场上的重要力量。

骑兵的出现,使得各国在战争中的战术,也变得更加灵活多变。

步兵、骑兵和弓箭手的合理搭配,使得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得到了提升,这也是战国时期战争残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军事装备的进步,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礼仪之战”,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受到了法家和兵家的深刻影响。

法家思想崇尚严刑峻法,强调权谋和实用,而兵家则推崇“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

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战争的目标变得非常明确——消灭对手,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以取得胜利为最终目的。

孙膑、吴起、白起等名将,都在这种战争模式中,施展了自己的军事才华,战术无不充满了奇谋与诡计,强调出奇制胜,而非单纯的正面交锋。

礼崩乐坏与社会变革

春秋到战国的变化,是战争方式的变化,更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政治和军事活动,都受到礼法的约束。

诸侯之间的战争,往往带有一种“家族争斗”的性质,即便发生冲突,通常也会有所保留,不会赶尽杀绝。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宗法制度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各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失落,周室的威信不复存在,原本用于约束各国的宗法,和礼法体系逐渐瓦解。

诸侯国开始不再将周天子的命令视为绝对,各自为政,追逐利益,战争也从争夺霸主地位的“面子之争”,转变为直接争夺土地,和资源的“生死之战”。

各国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礼法约束力越来越弱,战争变得不再顾及道义,而是追求彻底的胜利和占领。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标。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尤为成功,通过奖励耕战的政策,使得国家的农业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

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推行土地私有,使得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并且通过努力耕作获得更多的土地。

这一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秦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还实行了严苛的法治,建立了奖功罚罪的制度。

军功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鼓励民众参军立功。

通过变法,秦国的社会组织更加严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力空前增强,所有的社会资源都被用来支持战争。

这种制度,使得秦国在战国乱世中如虎添翼,逐渐成为强大的国家。

而其他各国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也无不以富国强兵为目标。

通过变法,各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些变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和阶层的变化。

土地私有制的推广,使得贵族的土地被瓜分,平民得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土地和财富,社会流动性增强。

礼乐的崩坏,影响了战争的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军事技术与政治形势的双重驱动

秦国的成功,还得益于政治上的集权和法家思想的贯彻。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国家对每一个百姓的控制力大大增强。

所有的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必须为国家的战争机器服务,军功成为个人获得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

这样的制度,使得秦国在战国的乱世中如虎添翼,成为赢家。

从春秋到战国,战争从讲究礼法的小打小闹,变成了不死不休的你争我夺,这不仅是战争方式的变化,更是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军事技术等多方面的变革。

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解,各国不再受任何道德约束,战争变得更加现实、更加残酷。

战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争,为中国走向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也带来了无数的苦难与牺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百年战争录呀

百年战争录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