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辽宁舰与山东舰双航母编队的首次演练,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还在国际上掀起了一波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在南海区域,航母编队的实战化演练,已经不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
中国海军的双航母编队首次在南海海域齐聚,不仅进行了实战背景下的多科目演练,还通过影像资料向外界展示了战斗力的全面提升。这支队伍不仅让人联想到美国曾以“航母外交”在亚太区域炫耀武力的往昔,而今中国的两艘航母也似乎具备了类似的强大威慑力。
这次双航母编队演练选在了南海,这一选择显然有其深远的战略意图。作为海上争议频发之地,南海是各方兵力活跃的区域,也是海洋资源丰富、海上贸易密集的关键战略要地。
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军舰时常以“航行自由”之名穿行于南海,而双航母编队现身南海,正是向外界展示中国海军不仅有单航母战斗群,还可以在多个海域进行有效的双航母编队协同。对于维护国家主权的信心与能力,双航母编队显然是一种更直观的证明。
辽宁舰在2012年服役后逐渐从训练走向实战,而山东舰则在2019年服役,双航母编队的实现,不是简单的“1+1=2”,而是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训练。航空母舰本身是高度复杂的作战平台,每一艘航母的建造与服役,都需要长达数年的试验和熟练周期。
相较其他国家,中国的航母编队建设时间并不算长,能够快速搭建出航母战斗群,说明中国海军在舰载机操作、舰队协同、后勤保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这种从单舰到双航母协同作战的跨越,正是中国航母战斗力生成的里程碑。
从单舰到双舰的跨越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战术灵活性的跃升,双航母编队不仅使舰载机数量成倍增加,还赋予了航母战斗群更多的战术选择。以此次南海演练为例,辽宁舰和山东舰的双航母组合,可以通过舰载机的分波次出击,灵活地实现海上和空中的防御与攻击。
双航母编队在波次攻击、掩护以及反潜方面的能力,远高于单航母编队,意味着航母战斗群在远洋作战中将更有攻击性和防御力。双航母协同,可以同时进行多种战术组合,使整个战斗群在执行战术时更加立体、更加灵活。对于一支现代化海军而言,这种战术上的丰富性,是提高航母编队战斗力的重要指标。
而且,根据公开的编队影像,除了两艘航母作为核心外,还有3艘055型驱逐舰、5艘052D型驱逐舰和1艘054A型护卫舰,以及2艘901型快速支援舰,还有歼15B也有亮相。总计13艘舰艇的战斗编队排布,不仅在视觉上呈现出磅礴的气势,实力上也堪称强悍。
这些护航舰艇不仅为双航母提供了全方位的防空、反潜、对海打击能力,快速支援舰也为航母编队提供了续航支持。整个编队总吨位接近30万吨,远超某些国家海军的总吨位,除了弹药、导弹系统的齐备外,这样的编队更是为了确保航母作战的续航能力。
此外,双航母编队的成功演练,标志着中国海军具备了“成体系作战”的能力,这一点尤为关键。在实际战斗中,单航母作战往往意味着作战持续性的局限,但在双航母编队中,可以实现更长时间的作战任务。以舰载机起降为例,单航母编队的舰载机出击需要“波次”,且每次起降涉及复杂的甲板调度。
但在双航母编队中,可以轮番起降,使得战斗群的打击能力与防御能力不会因为舰载机补给而中断。在这次演练中,辽宁舰与山东舰分别承担不同的作战任务,彼此之间协调、补充,达成“1+1>2”的作战效果。从甲板画面来看,辽宁舰承担了第一波次进攻任务,而山东舰则密集调度舰载机,进入防空警戒状态。这种安排显示了双航母的协同优势,使航母编队在战术上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虽然本次航母编队的航拍照没有呈现完整的辅助作战力量,但其体系化作战的能力依然可见一斑。航母编队作战不仅依靠水面舰艇,还需要多种辅助作战单位的协同支持。以中国的航母战斗群为例,卫星监测、预警系统和海底的核潜艇部队都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
卫星提供的高空监视使航母战斗群能够全面掌握周边态势,而预警机、核潜艇则从空中和水下协同作战,为航母编队提供多层次的防御保障。从航母编队的实际作战能力来看,这些“看不见”的战斗支持系统,是双航母战斗群提升战斗力的“无形之手”。
辽宁舰与山东舰双航母的首次演练选在南海,这不仅仅是例行演习,也是中国对周边安全形势的最新回应。并且,双航母编队对全球海洋战略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长期占据海洋控制权,其航母编队被视为一种“海上强权”的象征。但随着中国双航母编队的合练成功,这种格局或许会有所变化。
在亚太地区,美国的航母编队多年来被认为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而中国海军的双航母编队,显示了在区域内实现平衡的可能性。或许像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的分析指出,美国需重新审视其亚太战略,以应对中国的海洋力量发展。双航母的出现也许只是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序曲”,未来随着福建舰的服役,中国海军的远海作战能力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