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武功的万历三大征结束后,明军战力为何急转直下?

意智说历史 2024-04-23 08:38:3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邂逅芳曦

编辑|t

引言

所谓的“万历三大征”指的是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的三次征伐,即平定宁夏哱拜叛乱、御倭援朝和剿灭播州杨应龙叛乱的战役。

这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分别发生于明朝疆域的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而且几乎是同时展开的,虽然最后都取得了相应的预期效果,但明军的战力也从此急转直下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战争)

一、平定宁夏哱拜叛乱

“三大征”首先拉开帷幕的是西北方向的宁夏哱拜叛乱。而一提到西北,我们首先就会与北方的游牧民族联系在一起,而这一次的叛乱也的确与他们有关。

明朝建立后,北逃的蒙古人逐渐分裂成了鞑靼、瓦剌等部,隆庆年间,俺答汗率领鞑靼部称霸蒙古高原,并于公元1571年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

万历十八年,俺答汗的孙子扯力克继承王位,但随即就以赴青海礼佛为名率大军南下。消息传到京城,万历皇帝立刻命宁夏巡抚党馨派兵去甘肃一带设防,而此时有一人向党馨毛遂自荐愿领兵前往,这个人便是哱拜。

(明朝北方形势图)

哱拜是鞑靼人,早年归顺明朝后屡立战功,官至副总兵,他的儿子哱承恩也受恩泽升为了指挥使,父子二人行为处事颇为傲慢,党馨平时就非常厌恶,便以种种理由加以掣肘,不是缓发粮草就是不给马匹,这就引起哱拜父子的不满。

万历二十年,哱拜率领其麾下的“苍头军”反叛,纠结刘东旸、土文秀等人攻入宁夏巡抚衙门,将巡抚党馨擒杀,扬言要配合鞑靼军队东进潼关。

鞑靼未平,又添宁夏叛乱,这对于万历皇帝的震动不小,在调兵遣将、恩威并施无效后,终于采用了兵部尚书石星的建议,掘开黄河堤坝,水淹宁夏镇城。

(战争)

七月十八,新任陕西总督叶梦熊下令决堤放水,汹涌的黄河水犹如千军万马,一泻千里灌入了宁夏城,整个宁夏城一片泽国,直到八月初,城外水深仍达9尺深。

明军乘势攻入了早已被黄河水泡塌了的南城,大将李如松则成功杀退了前来救援的鞑靼骑兵,这可以说是整个平叛过程中的关键一战,已无斗志的哱拜父子只得弃南城,逃入大城固守。

宁夏镇城分为南城和大城,全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想要轻易攻破也并非易事,强攻不成就只能智取了。

当时明军的监军梅国桢用了一招离间计,派人将三封信分别送给了哱承恩、刘东旸和许朝,成功的致使三人相互生疑,结果导致了叛军内部生乱。

(李如松)

到九月十六,李如松等率大军攻城,无路可走的哱拜自缢于家中,哱承恩被押回京城判了桀刑,搅动西北的宁夏叛乱被彻底平定。

二、御倭援朝击退日本

万历二十年四月十三日,几乎是与哱拜在宁夏举兵造反的同一时刻,远在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突然出兵20万入侵朝鲜,大军从釜山登陆,很快就攻占了汉城,王子被俘,八道沦陷,朝鲜局势陡然恶化。

(丰臣秀吉)

朝鲜国王的求援信很快也到达了京师,万历皇帝当即决定让辽东、山东沿海做好准备,随时展开进一步的行动。

由于开始有些轻敌,兵部只派了游击史儒率兵前往救援,但很快就被击溃了,副总兵祖乘训的三千援兵,也如飞蛾扑火般的被歼灭了。

直到这时,万历皇帝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而此时的朝廷内部也分化成了“主战”和“招抚”两派,兵部尚书石星就寄希望于招抚日本。

(万历皇帝)

他派人与日方将领小西行长接触,日本人提出“以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尽归朝鲜”,但朝廷上下都认为日本人不足为信。

刚刚从宁夏平叛战场回来的李如松,被任命为了东征提督,他觉得可以将计就计。于是他派人告诉小西行长,接受日方的条件并在平壤的肃宁馆举行封贡大典。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李如松抵达平壤,在小西行长正准备列队迎接的时候,明军突然发起了进攻,小西行长始料未及,败退至了龙山,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

(战争)

这之后,“安抚”派又占据了上风,万历皇帝也决定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但要求日本撤兵、称臣。

万历二十二年十二月,日本使节到达北京,接受了撤兵、称臣不朝贡和永不犯朝鲜的三个条件,随后大明特使李宗城前往日本大阪主持册封大典,朝鲜危机似乎可以划上句号了。

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大明特使们刚离开大阪,丰臣秀吉就变卦了,他借口朝鲜未按条款履行义务,悍然发动了第二次朝鲜战争。

万历二十五年正月十五,丰臣秀吉出动大军12万攻破朝鲜闲山、南原等地,而此时的大明各路援军还都在路上。二十四日,大军开始围攻岛山,但连续10天久攻不下,反到被日军所包围,死伤二余人。

(明军战船)

正当朝鲜局势陷入僵局之时,日本方面传来了丰臣秀吉的死讯,无心恋战的日军顿时乱作一团。明朝军队抓住战机分三路出击,终将日本人赶回了东瀛,朝鲜半岛恢复了平静。

三、消灭播州杨应龙叛乱

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实际上就是世居川黔边界的一个土司,祖上在唐朝时奉旨讨伐南诏,授武略将军,世守播州。

适逢朝廷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恃强骄横的杨应龙自然也在裁撤之列。

(播州宣慰司)

但做久了“土皇帝”的杨应龙哪肯奉召,而且明朝内部也对杨应龙的处理持不同的意见,例如时任贵州巡抚叶梦熊主张,杨应龙所属播州宣慰府司应全部划归重庆府,而四川巡抚李尚思则坚持认为不动杨应龙。

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杨应龙被已移送重庆受审,恰逢丰臣秀吉进攻朝鲜,杨应龙便表示愿戴罪立功,率兵东征朝鲜,万历皇帝也觉得此时处理杨应龙不合时宜,便将他释放了。

杨应龙回到播州后依旧我行我素,此时的四川巡抚已经换成了王继光,他一改往日四川的政策,下令征剿杨应龙。

(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明军分三路进抵娄兰关,杨应龙诈降,暗中却发动突然袭击,结果导致征剿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播州问题成了烫手的山芋。

朝鲜战事的久拖不决,使得万历皇帝无暇顾及杨应龙,但没想到杨应龙却趁机攻下了四川的綦江,这下万历皇帝火烧眉毛了。他任命李化龙为湖广川贵总督兼四川巡抚,携贵州巡抚郭子章、湖广巡抚支可大,统辖20余万大军围剿杨应龙。

(李化龙剧照)

二月十五日,四川总兵刘挺发起进攻,到三月初,他在罗古池伏击杨成龙次子杨朝栋,长途奔袭50里,险些将其俘获。

而后各路大军陆续会合,六月初五,李化龙下令发起总攻,刘挺身先士卒第一个冲进了杨应龙的老窝土城。破城之际,万念俱灰的杨应龙在家中悬梁自尽,其子杨朝栋被生擒,至此历时114天的播州之乱忠告结束。

四、“万历三大征”耗尽国库

“万历三大征”所发生的时间非常的接近,而其时代背景也颇为耐人寻味,其中最早开始的宁夏之役,距离“万历行政”的主导者张居正去世,仅仅才过去了8年。

(张居正)

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在其辅政中枢的10年间,一切军国大事均由其杀伐决断,他整顿吏治、改革赋税、推行“一条鞭法”,使国家的面貌为之一振,史称“万历中兴”。

张居正是明朝少有的文臣掌握实权的人物,也正因于此,万历皇帝与其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以至于在张居正死后,万历把张居正的新政尽皆废除,并下令抄家,剥夺其官职萌荫,甚至于开棺鞭尸。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亲政后的万历皇帝为了摆脱张居正的影响力,着实勤奋了一段时间,“万历三大征”就是他这段时期的杰作。

(万历三大征示意图)

为了标榜自己是可以独占乾坤的皇帝,万历皇帝迫不及待的发动了“三大征”,哪怕这三次作战的时间,几乎是完全重贴的,也在所不惜,幸好他打赢了。

其实,万历皇帝也知道,能够同时打赢三场颇具规模的局部战争,他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张居正,是实行新政以来充盈的国库,为其打赢战争提供利必要的经济支持。

“万历三大征”全都取得了胜利,树立起了万历皇帝良好的形象,也使得明朝的疆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但两年的征战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也把早些年积攒的家底基本上消耗殆尽了。

(战争)

据《明史》统计,宁夏战事耗费库银200余万两,两次用兵朝鲜耗银约700余万两,平叛播州又用掉了300万两,也就是说“三大征”共花费了1200多万两银子,战争严重消耗了明王朝的经济。

也正是在“万历三大征“后,明军的战斗力锐减,无论是对外用兵还是对内平叛,几乎全都以败局收场,三次战役掏空了帝国的积蓄,加上万历后期的懒政,明王朝进入了急速衰败期。

(战争)

参考资料:

《读史要略》---徐兵博

《万历传》---樊树志

1 阅读:204
评论列表
  • 2024-04-30 07:50

    明初明军战斗力也不能说很强、只能说不弱!明朝卫所制改良自蒙古军制,优点是省钱、兵力庞大,但兵农合一注定战斗力不如精锐的专业常备军。明初对手是腐朽又残血蒙元和战斗力弱鸡的其他农民起义军,不仅对手比较菜,更重要的是敌方大量猪队友,加上战略上明军更高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以明军依靠庞大数量和不弱的质量,明军能够驱逐蒙元、击败群雄。土木堡之变时明军战斗力至少已经衰减70%,连周边不配有名字的小部落都打不过了,所以开始不断弃地,倭寇袭扰时又衰减20%,戚继光等灭倭寇明军战斗力有所恢复,明粉吹嘘的万历三大征只有击败日本值得一提,宁夏之役和播州之乱规模中等,就跟凑数的一样;即使击败日本也有过分吹嘘之嫌,因为那个时候日本刚出新手村,战斗力其实弱鸡的很。

  • 2024-05-01 09:07

    任何连年征战的国家不可能持续保持胜利。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智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