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建元新政:无硝烟的斗争,道家与儒家为争夺思想主导权而战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8:44
导语

建元新政是指汉武帝继位之初所推行的新政,包括兴儒学、除弊政、诏贤举荐等措施,因年号建元,所以被称为建元新政。

建元新政在西汉乃至整个中国封建史并不出名,但却如石子投入静静的湖面,荡起朵朵涟漪。

在这场新政中,汉武帝旨在改弦更张,以儒家思想取代汉初七十多年来以黄老之学为主导的意识形态。

然而新政却深深触动了太皇太后窦漪房的政治神经,并遭到后者的强力阻击,导致新政破产。

从此汉武帝选择韬光养晦,静待时机,直到五年后窦漪房病逝才得以乾纲独断,最终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战略目标,奠定以后两千多年儒家在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建元新政:少年刘彻的政治尝试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驾崩,刘彻继位,次年改年号建元。

虽然,刘彻年仅十五岁,但已展现出治国理政的政治天赋,他敏锐的意识到景帝执政后期出现的一系列弊政。

如:国政糜烂,法制荒疏,上至王公贵族奢靡无度,下有豪党游侠横行乡里,被世人称颂的文景之治已是暮气沉沉。

而这一切在刘彻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汉初以来以黄老之术为主的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尤其是文景二帝执政四十年来的无为而治变相成为纵容亲贵豪强的催化剂,所以刘彻急于改弦更张,推陈出新。

而新政的核心就是确立儒学的统治主流意识形态,以此规范和限制诸侯及权贵无礼无法的乱妄之行。

当然,刘彻推行儒术与他当太子时的两位老师赵绾、王臧也有很大关系。

赵、王二人都是春秋谷梁学大儒申公的弟子,在刘彻被选为储君后,被景帝选为师傅辅佐太子。

由此可以看出,景帝对黄老之学和朝政弊端并非不知,但在他手中已很难扭转,只能寄希望下一代。

从前140年十月,刘彻正式开启建元新政,先是任命信奉儒学的窦氏亲贵窦婴(窦漪房的侄子)为丞相,舅父田蚡(太后王娡的弟弟)为太尉,后任命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

在搭建好执政班子后,刘彻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其次驱赶列侯回到各自封国,并鼓励检举宗室及诸窦违法者。“宗室”就是刘姓皇族,“诸窦”就是窦氏宗族。

最后下诏要求各地举荐“直言敢谏之士”,刘彻一一召见,策问“古今治乱之由,长治久安之道。”提拔了董仲舒等一批名臣儒士。

不过刘彻的改革操之过急,引起了宗室贵族和列侯的强烈不满,“毁新政日甚”。

他们都集聚到太皇太后窦漪房面前告状,并在窦氏的领导下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开始反扑。

统治思想之争亦是权力之争

提到这位太皇太后,其背景可不简单。早在汉惠帝时期,就入宫伺候吕后,深得其宠信。

后被赐予代王刘恒为妻,随行代国,在代国的几年间,忍受北境苦寒,与刘恒甘苦与共。

刘恒被迎立为帝后,窦漪房被册封为皇后,文帝死后,她的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窦氏被尊为太后。

秦汉之际处于封建社会早期,尚保有母系氏族残余,再加上西汉开国以来以孝道治天下,自吕雉临朝称制以来,太后干政成为常态。

因此汉景帝在位时期,在窦漪房的运作下,窦氏家族强势崛起,窦氏一门三人封侯,开启汉代以姻亲封外戚为侯的先河。

窦太后本人纵容幼子刘武大兴土木,僭越天子,甚至图谋让景帝传位于刘武,其跋扈行径因遭大臣反对而未能成行。

武帝继位后,窦氏被尊为太皇太后。由于刘彻年少,窦氏以皇祖母的身份摄政,身份极其显贵,而且横跨三代,亲信遍布朝堂,成为继吕雉之后最有权势的女性。

在治国理念上,窦氏一向痴迷黄老,甚至把它列入皇室教育的必读书目,人手一本《老子》,不仅皇帝得读,宗室得读,就连所有窦氏宗族都得读!

而刘彻一继位就改弦更张,走上“独尊儒术”的政治路线,致使黄老之学和儒家学说之争已近顶峰。

学说之争的背后反映出以刘彻为首的宗亲、新兴官僚和以窦氏为首的外戚、既得利益集团对最高权力的争夺。

血气方刚的刘彻想摆脱窦氏的控制,但却无法突破窦氏几十年里在朝堂筑起的藩篱。

随着新政的深入,窦氏已感到这并非简单学术派别之争,而是对其权威的严重挑战,故而选择韬光养晦以备反击。

而刘彻在政治斗争上还稚嫩得多,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39年,赵绾等人提出决策不要奏事东宫之时,被窦氏在宫内的耳目得知。

窦氏大怒,果断出手,派人访察赵绾、王臧的不法之事之事,然后将二人逮捕入狱,逼迫自尽,随后罢免窦婴、田蚡的职务,将赵绾、王臧的老师申公逐回老家。

同时任命与自己的心腹大臣许昌为丞相,庄青翟为御史大夫,并明确要刘彻废弃儒学而采行黄老之道。

窦氏之雷霆手段打的刘彻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听命服从,仅仅一年多,这场轰轰烈烈的建元新政就以失败告终,刘彻遭遇人生第一次重大政治挫折。

结局:儒家学派取得最终胜利

在这场斗争中,窦氏采用分而化之的手段。

对于刘彻,作为其皇孙,是景帝和她本人选定的接班人,爱之深责之切,只能在政治上打压,而不能伤及分毫,所有问题只能下面人背锅。

首先是他的左膀右臂窦婴和田蚡。

此二人是外戚势力的领头人物,一个是她的侄子,另一个是王太后的弟弟,非谋逆也不能治其重罪,只不过不能再让他们张牙舞爪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罢官回家。

最惨的还是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了。

这两人没有强大的宗族或军功背景,在窦氏眼里,只不过是迫不及待通过向新主子献媚,而平步青云的普通臣子,所以窦氏对他们绝不手软,逼迫二人在狱中自杀。

有人认为,刘彻与窦氏在建元新政的角力关系类似于后世光绪与慈禧在百日维新时期的“二分格局”。

同样都是年轻的帝王,同样胸怀大志,同样的幕后掌权女主,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首先,光绪所依托的关系网仅是一个无担当的帝师翁同龢,后期是毫无权力和背景的康梁维新党,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没有足够的实力掌控前朝。

所谓的军机大臣职务不过是依托于清朝封建君主的专制产物,荣辱系于皇帝一人而已。

其次,光绪没有强大的宫廷或军队实力集团支撑,外戚也是处于嫔妃级的次级力量延伸,如文廷式。

而且光绪企图发动政变,妄图以暴力手段从慈禧手中夺取政权,其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

而刘彻则不同,刘彻所依的是生母王太后及姑母兼岳母的长公主刘嫖(窦氏长女),窦氏对刘彻再恼火,但忌惮其背后的两大外戚。

其次,窦婴为宰相,既是百官之首,也是窦氏侄儿,田蚡为太尉,名义上的帝国军事首长,王氏外戚在前朝的首领,一旦窦氏撕破脸,痛下下手,王氏与刘彻联手未必不能将其反杀。

而且,刘彻发现局势不利于己后,及时向窦氏请罪,重拾“无为”,韬光养晦。

同时讨好长公主,见宠陈皇后(阿娇)以争取刘嫖支持,在多方努力的作用下,一场危机化解于无形。

建元新政失败的五年后,窦氏病逝,刘彻亲政,借口许昌、庄青翟办理丧事不力,将二人罢免。

然后任命田蚡为丞相,罢绌黄老,独尊儒术,持续近五年的儒道之争,最终以儒家的胜利宣告结束。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