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北地区怒江州贡山县高黎贡山杜鹃花分布面积广大,种类繁多、珍稀而古老,一直为国际学术界所重视。根据2022年公布的《怒江州高黎贡山野生植物物种名录》的记录,怒江州高黎贡山共有杜鹃花科植物216种,其中有杜鹃花属植物135种,是真正的杜鹃花王国和研究杜鹃花的圣地。早在二十世纪初期,贡山县丰富的杜鹃花资源,吸引着国际上一批赫赫有名的植物猎人福雷斯特、金敦·沃德、洛克等带领探险队,历尽艰辛,九死一生来到这里进行考察、采集。
1917年3月,福雷斯特开始了中国西南地区第四次探险。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采集,福雷斯特发现中国西南地区杜鹃花的分布似乎有着一种独特的模式,即物种集中在西北部,东南部逐渐稀疏。福雷斯特认为,如果他跟踪得足够远,他就会发现一个拥有比其他地方更多杜鹃花物种的地方——全球 “杜鹃花漩涡” 的中心,这也将是该属的起源中心,是一个藏着许多杜鹃花秘密的地方。

高黎贡山北段森林、雪峰、杜鹃花
为了找到杜鹃花起源中心,福雷斯特将目光投向了西藏东南部的察荣一带,认为这里是世界杜鹃花的起源地,根据福雷斯特的书信以及在察荣地区采集的标本上标注的经纬度可以得知,察荣基本上包括现在的贡山县北部、察隅县东部和左贡县。福雷斯特想尽一切办法申请进入西藏调查,不过每次都遭到西藏政府的拒绝和警告,理由是当地出现叛乱,无法保证他的安全。因为按照规定,他必须获得当地政府同意才能够前往,福雷斯特无奈,只好派遣自己的探险队前往察荣地区调查。1917年下半年,福雷斯特派遣甘东带领探险队第一次前往察荣地区考察。因为甘东是藏族,在这个地区的活动没有受到太多限制,但是收获的标本数量有限。

凸尖杜鹃

凸尖杜鹃模式标本
编号:E00001007模式
爱丁堡皇家植物园(E)
采集人:乔治·福雷斯特
采集号:21705
采集时间:1922 05
采集地点:中国西藏察荣东南
海拔:3657-3962米
生境:在萨尔温江-俅江(独龙江)分水岭的杜鹃花灌木丛和森林中
习性:树高20-25英尺(6-7.5米)的灌木,肉质花,纯净的淡黄色,底部有深红斑点
物候期:有花有果
经纬度:28°18′N 98°27′N
1918年5月,福雷斯特派遣赵成章和另外两名有经验的采集员前往茨中。他们与甘东合作,在战争中探索察荣。他们两次进入该地区,每次都持续了一个多月,到了卡瓦格博(梅里雪山)的西北面和其他地方。而就在5月份,福雷斯特的探险队在澜沧江-怒江分水岭的碧罗雪山采集到翘首杜鹃模式标本。

翘首杜鹃模式标本
编号:0031339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
采集人:乔治·福雷斯特
采集号:16351
采集时间:1918 05
采集地点:中国云南省
海拔:3962米
生境:在湄公河-萨尔温江(澜沧江-怒江)分水岭的杜鹃花林中
习性:树高6-9米,肉质花,乳白色,有一些玫瑰红色
物候期:有花无果
经纬度:28°N

翘首杜鹃
1919年9月,福雷斯特一支雪蒿村的探险队员从腾越出发,在北面界头镇大塘大河头处采到大树杜鹃标本,因为没有见到她开花时的盛况,因此没有引起太多重视。大树杜鹃的模式标本是1921年3月福雷斯特雪蒿村探险队在腾冲北部高黎贡山段采集的,也是福雷斯特第一次看到盛开的大树杜鹃。大树杜鹃高大、美丽,跟以前福雷斯特看到的所有杜鹃花都不一样,他立刻意识到,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诞生了。大树杜鹃可以长到25-30米高,是世界上生长的最高大的杜鹃花,被誉为“世界杜鹃花之王”。大树杜鹃生长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进入这些地方需要办理各种复杂的手续,然后在护林员的陪同前往参观、考察,因此难得一见。

腾冲大河头大树杜鹃
1919年1月,福雷斯特派遣甘东带着一张地图,带领探险队从澜沧江边的茨姑出发前往察荣中部采集。甘东写信给福雷斯特道:“他们到处都受到当地人的友好接待”。但七个多月来,山上没有降水,地面干燥,鲜花稀少,高山草场被烧毁。考察队回到茨利亭时只带回了82个物种,没有福雷斯特想象的那么丰富,让他对察荣地区很是疑惑。1919年8月,瓦伦丁指导甘东对怒江-独龙江分水岭进行了一次探险。他们停留了三个月,收获不多。福雷斯特很不满意,认为甘东漏掉了高海拔地区的植物。1921年7月,福雷斯特和赵成章带领着雪蒿村的7-8人组成探险队再次探索这片区域。他们在这里收集了45种杜鹃花和大约100种其他属的植物,首战告捷,福雷斯特大喜过望,更增加了他想深入此地考察的信心。

高黎贡山的雪峰、森林
1924年11月,福雷斯特探险队在泸水市片马西面缅甸的山林中采集到大树杜鹃标本。1925年3月福雷斯特植物探险队在泸水市片马镇南面采集到大树杜鹃标本。1925年11月福雷斯特植物探险队在云南西部再次采集到大树杜鹃的标本。1931年3月,福雷斯特第七次在云南探险时,再次在腾冲大塘大河头地区找到满树繁花的大树杜鹃,他们采集了大量开花的大树杜鹃标本,经过仔细的比对,福雷斯特最终认为大树杜鹃和翘首杜鹃是一个种。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福雷斯特指挥采集队员砍伐了当时发现的最大的一棵大树杜鹃,用她的树干做了一个大树杜鹃树干圆盘标本,标本运抵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被誉为“世界杜鹃王”。

大树杜鹃标本
编号:0025678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
采集人:乔治·福雷斯特
采集号:29399
采集时间:1931 03
采集地点:中国云南西部
生境:在沙伟里-萨尔温江(怒江)分水岭的茂密森林里
物候期:有花无果

大树杜鹃
经过多次考察,福雷斯特认为怒江-独龙江分水岭北部的高黎贡山是世界杜鹃花起源中心的辐射中心,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1922年10月20日,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金敦·沃德一行从怒江河谷的察木当出发,开始了他期盼已久的进入独龙江河谷的未知旅途。沃德在分水岭贡巴拉两侧的高山森林地带采集了很多杜鹃花属和报春花属的园艺植物。沃德对独龙族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对他们的许多生活习惯进行记录:“(独龙族)面对困难,确切地说完全是苦难,我认为他们不仅是最勇敢、最不在乎的人,而且是最快乐、最善于去适应的人。他们每人随身只携带两件最破烂不堪的衣服,扛着60磅重的货物翻山越岭,走过全是石头的河床,蹚过齐腰深的河流,穿过浓密的丛林地带,一走就是10-15英里。他们每天只吃两顿米饭,以途中挖掘的块根弥补不足的部分。他们躺在地上休息时,只以几片插在地上的蒲葵叶或河床上杂乱的沙石堤垒稍微遮挡寒风,却对潮湿阴冷的薄雾浑不在意。”
11月8日金敦·沃德渡过楠塔姆河之后,来到伊洛瓦底江的东西分支间的分水岭,在伊洛瓦底江丛林中穿行。11月29日,他进行了一次为期一周考察迈立开江源头的短途旅行。结果中途突然发高烧,三天三夜他都无法吃下任何食物,由脚夫和向导用简易的担架抬着前行,直到12月12日沃德一行抵达葡萄附近的赫兹堡后,被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才侥幸捡回一条命。不过1922年金敦·沃德的这次考察收获颇丰,共采集了超过700种植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拖鞋兰和多种杜鹃。

乳黄杜鹃
1932年1月5日,福雷斯特的去世可以看做是西方在中国植物采集的转折点。在此之前,西方各国想要获得中国植物的标本或种质资源,都是是自行派植物猎人来到中国直接采集。此时,中国国家主权在自然资源领域得到体现,西方人来中国采集植物,获取资源的历史已经结束。要想获得种质资源,都会受到《外人在国内采集标本限制条件》的制约,只能寻求与国内学术机构合作,以共同采集。当时胡先骕领导的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云南的植物调查中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国际上颇具威望,他本人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受到普遍尊重,因此西方机构植物调查和采集主要跟静生合作。
因为贡山县怒江-独龙江分水岭高黎贡山北段被福雷斯特认为是杜鹃花起源地的辐射中心,被认为是杜鹃花的圣地,为此静生所经过多方准备协调,陆续派出自己的采集员前往这里调查、采集。1935年10月,静生所植物学家王启无来到云南贡山县采集标本在,在贡山县3000米海拔的沟边杂林中,采集到翘首杜鹃带果的标本。

俞德浚(左一)在独龙江考察时与向导和独龙族人合影
1937年静生所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合作,由其出资400英镑,作为采集经费,让静生所派遣采集员到云南采集一些植物的种球。于是静生所派俞德浚、刘瑛在年初离开北平前往云南开始采集。因为这次采集非常成功,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对采集成果非常满意。1938年,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又出资400英镑,与静生所继续合作,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也以600美金加入此项工作。因此俞德浚继续留在云南率队采集。因为有了英美科研机构资金的支持,俞德浚得以前往杜鹃花的圣地俅江(独龙江)进行考察。俅江地区人烟稀少,粮食紧缺,要想前往考察,必须自己准备四个月的粮食和物资,经过一番努力,俞德浚勉强于1938年7月5日从菖蒲桶(贡山县)启程。为了保证粮食补给,俞德浚请了26个背夫运输粮食,本来计划六七天翻越高黎贡山抵达俅江,结果途中遇雨,最终走了十二天。因为气候恶劣,道路险阻,途中还冻死了5个背夫。俞德浚在俅江采集了三个多月,在高黎贡山北部,俅江谷地、察瓦龙及滇缅边地等处重要的山川河谷都探访一遍,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直至秋深才开始离开,这个时候高山之上已经有积雪,而且马上就要大雪封山了。十二月初,探险队来到维西,经丽江及大理,返回昆明。

翘首杜鹃
俞德浚的这次高黎贡山北部地区、独龙江的采集活动,是中国植物采集史上最震撼人心,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采集探险,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次采集的标本大多都是珍异之品,对于科学上及经济上都极有研究价值,尤他采集的高山杜鹃种类极多,珍异罕见,这次采集的种子也多为高山植物中非常富有园艺价值的种类。像8月27日,俞德浚在独龙江2000-2600米开阔斜坡上的树林中采集到翘首杜鹃的标本。俞德浚采集获得是种子、标本部分寄往国外,加强了与英美等国植物学界的联系,并维持了长期合作关系。
1940年10月19日,冯国楣在云南贡山县茨开黑普山沟边杂林中采集到翘首杜鹃带果的标本,黑普山就是现在贡独公路隧道东入口向南看到的那座山。也就是说其实早在1940年,冯国楣就已经采集到与大树杜鹃同种的翘首杜鹃了,只是因为当年杜鹃花非常难以鉴别,所以一直以两种杜鹃看待。此后国内采集队继续多次对贡山县北部、独龙江地区的植物采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参考资料:
[1]胡宗刚.云南植物研究史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年.
[2]曹津永.《博物探险、环境与文化:金敦·沃德中国西南及毗邻区的科学考察》
.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07.
[3]iPlants.中科院植物所公布2022年十大重要科研进展[J].上海:2023-06-12.
[4]Erik Mueggler.The Paper Road: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