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长得高大的杜鹃就是大树杜鹃,其实并非如此。像马缨杜鹃就能够长到17米高,树干粗壮,看上去就是一棵大树,但是马缨杜鹃不是大树杜鹃。大树杜鹃是一个独特的杜鹃种类,因对海拔、土壤、气候、湿度等要求极高,她主要分布在中缅边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九个地点,尤其福贡十八公里处的大树杜鹃成年植株最多,只是因为分布的地方非常原始荒僻,人迹罕至,所以很少为世人知晓。

马缨杜鹃
腾冲地区位于高黎贡山的南端西坡,各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游客经过一番努力比较容易见到山里的大树杜鹃。还有,通过标本辨识,腾冲地区是 最早发现大树杜鹃的地方,所以名气最大。腾冲地区的大树杜鹃集中分布在界头镇大塘大河头火草地及南部茨竹河辖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海拔2340-2600米的沟谷两侧,少数沿沟谷上升到2780米,两个分布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近11公里。大树杜鹃的花期很长,每年在春节前后可以从一月底开放到三月初,一朵花在自然栖息地可以持续14-16天,花期可以达到60天,是野生杜鹃花种类花期最长的杜鹃种类。

大树杜鹃
当雨季到来后,高黎贡山大树杜鹃附近森林里蚂蟥横行,让人望而生畏,闻之色变。大树杜鹃花开大小年明显,如遇小年,见到的花朵相对就少多了。时至今日,经过统计高黎贡山9个大树杜鹃分布地点的野外成年植株约有3227棵,数量比较稀少,而且都在人迹罕见的深山密林之中。像腾冲地区约1115棵成年大树杜鹃,能够开花的据统计只有200多棵,因此想一睹“花王”的风采非常不容易,需要足够的幸运和冒险精神才可以,想必,这也是福雷斯特当年幸运地见到她时欣喜若狂,惊为天人下凡的原因了。

腾冲地区的大树杜鹃 庄平拍摄
凭着多年对杜鹃花的了解,福雷斯特深知大树杜鹃的价值。1919年及1921年福雷斯特的探险队采集了大树杜鹃的枝子、叶和花的标本带回英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也通过标本交换、其他学术机构赠送,收藏了将近20件福雷斯特当年采集的大树杜鹃标本。福雷斯特采集的大树杜鹃标本主要藏在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植物标本馆里,包括大树杜鹃的模式标本。
在这里就有一个有趣而严肃的学术问题,大树杜鹃到底首先发现在什么地方?藏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福雷斯特采集的大树杜鹃标本,标签记录的采集时间是1919年9月,是目前发现福雷斯特最早采集的大树杜鹃标本。这是福雷斯特第四次(1917-1920)到云南西南地区探险时探险队行走的路线顺序,恩梅开江-怒江分水岭—云南(澜沧江-怒江分水岭—贡山茨开—怒江拉嘎贝—德钦阿墩子—德钦白马山—宁蒗阿伯乡—更里山垭口—中甸—独龙江)—四川(木里)—云南(丽江)。

大树杜鹃标本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编号:BM000996610
采集人:乔治·福雷斯特
采集号:18458
采集日期:1919年9月
逐字维度:36 31 11.92 N,逐字经度:103 53 30.36 E
从经纬度推算,这件标本产自西藏北部或者青海,这里肯定不会有大树杜鹃,经纬度是错误的

福雷斯特在茨姑的首席收集者。“我的首席收集者,名叫安东(我想是安东尼奥的简称吧),在皈依时被佩雷斯取名”。看来安东在袭击中幸存下来并以甘东的名义继续收集(虽然不是为了福雷斯特)。
爱丁堡皇家植物园
因为福雷斯特1919年一直卧病腾冲,这一年有两组探险队进行植物采集,一组是雪蒿村的探险队在腾冲北面进行采集,一组是甘东带领的探险队在左贡县、察隅、独龙江采集。他们采集的区域有大树杜鹃分布的地方一个是腾冲大河头高黎贡山地区,一个是泸水市片马高黎贡山地区,还有一个是贡山县独龙江地区。这三个地方哪一个是最早发现大树杜鹃的地方呢?

高黎贡山的植被

贡山县的大树杜鹃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这件标本上标明采集的年代是1919年9月,原始标签上有树高24米,分布于恩梅开江-萨尔温江(怒江)分水岭的森林中的记录。恩梅开江-萨尔温江分水岭就是高黎贡山,但是在高黎贡山的哪一个区域呢?原始标签上没有标明经纬度,至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如何确认的逐字维度:36 31 11.92 N,逐字经度:103 53 30.36 E这两个经纬度,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先从北面开始看起,1919年8月起到高黎贡山北段独龙江一带采集标本的是福雷斯特的另一支探险队,队长是藏族植物学家甘东。这里面符合1919年这个时间和有大树杜鹃分布的地点,只有后面独龙江这里,也就是贡山县。因为甘东这一年的1-7月份考察了西藏察荣地区,回来后又在瓦伦丁的指导下考察了独龙江地区。
因为当时没有看到其他同时期标本,所以我一度认为可能是甘东在给大树杜鹃标本写标签的时候将经纬度搞错了,将独龙江采集的标本和在西藏采集的标本弄混了,也写上西藏的经纬度,福雷斯特在换掉甘东写的标签时,只是照抄了甘东的文字,因此推算标本可能发现于贡山县,不过自己心中一直心存疑虑。根据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标签上写的经纬度推算,这件标本产自西藏北部或者青海,而大树杜鹃分布最北的维度是北纬28°附近,与北纬36°差距太大,哪里肯定不会有大树杜鹃,因此可以确定这件标本标写的经纬度是错误的。因为1919年9月份采集的大树杜鹃标本没有花朵,所以没有引起福雷斯特的特别注意。

大树杜鹃标本
编号:0031277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
采集人:乔治·福雷斯特
采集号:18458
采集时间:1919 09
采集地点:中国云南西部
海拔:2743米
生境:恩梅开江-萨尔温江分水岭的森林中
习性:树高24米
物候期:有花无果
经纬度:25°45′N
后来在研究福雷斯特的标本时,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的大树杜鹃收藏中发现了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同一号的大树杜鹃标本,这件标本还有一块树皮,而且这一件标本上标明了维度25°45′N,这是腾冲地区的维度。研究福雷斯特大树杜鹃标本可以知道,只要标有和25°54′N,98°40′E差不多经纬度的标本都采自腾冲大河头地区,尤其1925年采集的大树杜鹃标本上就写着发现在河头地区。只要标有26°N,98°40′E差不多经纬度的标本都采自片马地区。只要标有28°18′N,98°40′E差不多经纬度的标本都采自独龙江地区或与之相连的西藏察隅察瓦龙地区。正因为这件标本标有维度,结合福雷斯特的其他标本,可以确认大树杜鹃首先发现在腾冲高黎贡山地区。

大树杜鹃标本(采自腾冲大河头)
编号:0025679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
采集人:乔治·福雷斯特
采集号:26311
采集时间:1925 03
采集地点:中国云南中西部
海拔:2743米
生境:在沙伟里-萨尔温江分水岭北部河头的混交林中
习性:树高24米,肉质花,深红色,基部颜色更白,还有一个深红色斑点
物候期:有花无果
经纬度:25°50′N 98°45′E

福雷斯特
1921年1月,福雷斯特开始第五次探险,3月,福雷斯特抵达缅甸八莫。赵成章和他的核心队伍雪蒿村的采集者穿过流感肆虐的丽江和大理,在八莫与他会面。在第四次采集结束后,雪蒿村的一队人马留在腾越,自发地在怒江-龙川江分水岭上工作,在这里他们发现了盛开的大树杜鹃并且采集了有花的标本。因此福雷斯特第一次看到大树杜鹃满树的繁花和采集到其有花的标本是在他第五次探险的时候,从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标本室收藏的福雷斯特采集的大树杜鹃模式标本看,上面标注的时间是1921年3月,正是大树杜鹃的花期。从标本留下的经纬度推算这件标本采自云南腾冲北面的高黎贡山,福雷斯特上百年前采集的标本留下许多重要信息,不仅有时间、地点,还有经纬度,这为我们破解大树杜鹃的秘密留下了确凿的原始资料。

大树杜鹃模式标本
编号:E00001387模式
爱丁堡皇家植物园(E)
采集人:乔治-福雷斯特
采集号:19335
收藏日期:1921年3月
原产国:中国云南西部
海拔:2743-3048米
采集地点:恩梅开江-萨尔温江分水岭的东侧
栖息地:开阔的森林
纬度:25° 45' N,经度:98° 25' E
描述:80英尺(24.38米)的树;花深玫瑰红色,底部有一个深红色斑点。
1926年福雷斯特和塔格(Tagg)根据这些标本,将这种新发现的杜鹃命名为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eum,拉丁名:Rhododendron protistum Balf.f. & Forrest var. giganteum (Forrest ex Tagg) D.F.Chamb.,并在爱丁堡皇家植物园院刊上作为新种发表,大树杜鹃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在异国他乡开始名声鹊起,引起无数人的关注。不过关于大树杜鹃的种种质疑声也不绝入耳,因为福雷斯特在标本标签中对这棵大树杜鹃进行了一番描写,采集标本的这棵大树杜鹃树高有80英尺,即24.38米。大树杜鹃的这个高度完全突破了人们对杜鹃花的认知,学术界一直质疑自然界中是否有能够长到如此之高、如此粗壮的杜鹃花,福雷斯特也一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证明这个伟大的发现,这也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
参考资料:
[1]冯国楣.大树杜鹃采集记[J].生命世界. 1981-05.
[2]耿玉英.从喜马拉雅到欧洲大陆,中国杜鹃百年路[J].森林与人类.2009-08.
[3]李新辉、王丹丹、李恒.高黎贡山杜鹃花科植物区系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8-01.
[4]刀志灵、郭辉军.高黎贡山地区杜鹃花科特有植物[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1999-51.
[5]Erik Mueggler.The Paper Road: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