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庸之道,难在哪里?

肆点和肆点 2024-12-23 04:44:56

中庸之道,难在哪里?孔子的中庸,指什么?在近4000字的《孔子的“中庸”,被许多人误解为<中庸>的中庸》一文中,个人做了阐述。概括起来,理解孔子的中庸,从子贡对老师的这句评价入手: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评价孔子:性与天道,指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中庸(详细可翻阅该文章)。直白来说,孔子的中庸,就是最早的实事求是精神,进一步说,孔子的思想就是最早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辩证: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理解了孔子的中庸,就理解了: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也就理解了中庸之道,难在哪里!

第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首先要唯物,就要客观,客观二字,写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极为艰难。因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总是带着自己的情绪、感情、立场、利益、得失。。。。。去看待事物——天生就自带观点:偏见!又如何客观?

子贡为什么说孔子“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中记录了很多孔子非常客观的看待人、事、物的例子,即使有人抨击孔子,孔子也能够很平静的客观看待,如果对方的言语虽然看似有冒犯之处,但是事实,孔子还会大加感觉——实事求是;如: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第二 如何自省:摆脱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论语》中,也记录了孔子许多如何辩证去看待事物的案例,不会用刻板的,教条的,经验主义,用非此即彼的方式去评价:

比如管仲的过与功: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比如子路的勇与野,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比如君臣关系,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所以中庸之道,难在哪里?一方面,要能够克服个人的立场、利益、得失、情绪、情感。。。的偏见,客观认识事物;一方面,要避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认识自己的局限性,用辩证的方法去认知事物;你说难不难?

0 阅读:0
肆点和肆点

肆点和肆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