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大清的忠臣、功臣还是逆臣?

肆点和肆点 2025-01-16 03:36:01

曾国藩,是大清的忠臣、功臣还是逆臣?前言:没想到这个篇文字有7000字。所以这边把其中主要内容做个梳理,对相应点感兴趣的读者,或者对某些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做个选择。第一 曾国藩的简要介绍第二 曾国藩的所处的历史背景第三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三个个人观点第四 曾剃头的大开杀戮的三个阐述一个因素

第五 曾国藩为什么要出版《王船山遗书》第六 王船山对于近代革命有何影响

第一 曾国藩的简要介绍梁启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保皇派、君主立宪派的康有为的得意弟子,曾经说过,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曾国藩。梁启超,这个圣人的标准是什么?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自古以来就是读圣贤书的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代代传承,于是,就有了宋代张载有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立言),为生民立命(立德),为往圣继绝学(立功),为万世开太平(不朽)。以立德、立言这两项而言,就把历朝历代的文韬武略的王侯将相们筛出去了,孔子:万世师表、授三千弟子、编撰六书;王守仁,龙场悟道,以文入武(数次成功平叛)、阳明学;有此种种不朽,这两位被称为“圣人”,曾国藩凭什么被称为“半个圣人”?他有哪一个半的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曾国藩,从1853年筹建团练,逐渐发展为湘军,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不仅对降兵降将数次屠杀,而且对攻克的城市也数次纵兵屠城;

1867,与其谋臣赵烈文,谈大清国运,赵烈文说“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1869年,在做直隶总督一年多,近距离了解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恭亲王等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人品、见识、能力、优点与弱点曾国藩对赵烈文说:清王朝的未来“甚可忧耳”。

论“仁”——曾国藩杀戮无数,杀到其亲弟弟曾国荃写信来说:杀戮太重,怕死后不得安宁。而曾国藩,面对弟弟的忧惧,却呵斥,其妇人之心——当兵吃响就要听令行事;

论“忠”——国之将倾,不图力挽狂澜,而是企图取而代之,只不过因为时机未到,所以胎死腹中。如此不“仁”不“忠”之人,有何“立德、立言、立功”?值得梁启超赞誉为“半个圣人”?即使到了现在,曾国藩家书的热度,也证明当下,曾国藩依然是一个肯定多于否定的人。

他,对于大清到底是忠臣?功臣?还是逆臣?

简要看下他的经历(以下主要内容来自词条):出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庆帝崩)。

成长于道光(1820年—1850年在位)年间。道光十五年(1835年),24岁,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道光十八年(1838年),27岁,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37岁,稽察中书科事务。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38岁,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39岁,署工部左侍郎。

在京十多年间,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崛起于咸丰(1850—1861年在位)年间。

咸丰三年(1853年),43岁,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并向清廷上书征用了还只是都司的塔齐布。咸丰四年(1854年)建成了一支人数达1.7万并装备有几百门洋炮的湘军。

塔齐布(1817-1855) 清朝湘军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字智亭。初由火器营护军擢三等侍卫。1851年(文宗咸丰元年)至湖南为都司。次年助守长沙(今长沙市)抗拒太平军,后升游击署中军参将。1853年7月,曾国藩荐他“忠勇可用”,遂加副将衔。

咸丰四年(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咸丰十年(1860年)2月,曾国藩破陈玉成于太湖。4月,清廷命曾国藩马上赶赴江苏,并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6月,实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7月,命皖南军务归曾国藩督办。

落幕于同治(1861年-1875年在位,慈禧,1861年辛酉政变,垂帘听政)年间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八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同治七年(1868年)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12月,曾国藩抵达北京,拜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办理天津教案,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曾国藩深知其中和战利害,自引其咎,得到丁日昌的同情。曾国藩背负骂名,病情加重,

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逝世于南京。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第二 曾国藩的所处的历史背景

曾国藩,生于嘉庆年间,成长于道光年间,崛起于咸丰年间,落幕于同治年间。

对于大清到底是忠臣?功臣?还是逆臣?

我们再简单整理下曾国藩一生遇到的几件大事:

1840年,29岁,刚入仕途两年(1838年科举同进士出身),遇上百年未有变局——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清朝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与杨秀清、冯云山、 萧朝贵、韦昌辉、 石达开等组成领导核心。直到1864年,天京被曾国藩攻克。

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签订《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

1861年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斩杀了曾国藩的支持者,八大臣之一的肃顺。

1864年曾国藩、曾国茎等为出版《王船山遗书》设立编书局,曾国藩亲自制定章程,挑选学识渊博、擅长校勘的幕僚专司其事。主持金陵书局的是刘毓松。1865年,僧格林沁在山东与捻军作战,被杀。

首先,曾国藩不是一个完人,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对于清朝,他首先是一个忠臣——他在京城十多年,从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翰林院侍讲、文渊阁校理、侍读、右庶子、左庶子、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礼部右侍郎。。。一步步升迁,整个升迁路线走的是天子近臣的路线。而后,从1853年起,操练湘军,重用塔齐布(镶黄旗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又是清朝的功臣。

而随着内忧外患、满汉之争(受肃顺支持)。。。。等等这些事件的爆发,曾国藩的立场、思想发生了转变,转变为清朝的逆臣!最明显的举动就是:1864年,为出版《王船山遗书》设立编书局,并亲自制定章程,选拔人才。

而,曾国藩,大力支持《王船山遗书》出版,这一点,就成为曾国藩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重要功勋。

这是什么样的功勋?能掩盖曾国藩的“不仁”“不忠”?

第三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三个个人观点

简要谈下,曾国藩的“不仁”“不忠”。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三个个人观点:第一 作为人民纪念碑浮雕第二幅主体的 1851年的金田起义,不代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就像曾国藩不同阶段的思想、立场,太平天国的运动随着时间发展的变化,在不同时间,也有不同的特点,特征;第二 作为以宗教,特别是一神教为宗旨的发展起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有其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导致了曾国藩以“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能获得舆论的支持,而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后期难以进行吸纳人才,进行组织迭代;

第三 由于第二点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高层,黔驴技穷,陷入到争权夺利、纸醉金迷。。。。等等内耗当中——屠龙少年终为恶龙。

也就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大义”上,他不是一面倒的“反动派”。相对而言,除了维护清王朝统治外,在儒家大义上,他也是维护者——镇压异教徒。

第四 曾剃头的大开杀戮的三个阐述一个因素

关于“曾剃头”的三个阐述:第一 曾剃头的称呼,不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而是1853年他在湖南剿匪——湖南审案局开始,四个月被砍头人数达到230之多,超当地过往十年杀人之和,曾剃头的名号就这么来了。后期,他弟弟曾国荃,更符合这个“曾剃头”的称呼。第二 为什么杀降?看过《投名状》的有些或许能理解:庞青云做的没错——不杀降,自己没有足够的粮食喂饱降兵;放了,这些降兵,衣食无着,转眼又会汇聚起来作乱——参考明末农民起义闯王李自成:降了又叛;叛了又降,越打,流民越多;

第三 为什么纵兵屠城?首先,曾国藩确实不是一个才华出众之人,他打战主要靠“笨方法”——安营扎寨,坚壁清野,步步紧逼。为什么?因为他并不善于练兵、领兵——否则他不会两次大败,气急败坏到要阵前跳江自杀、冲向敌人阵营取死。其次,因为他不擅于练兵,领兵,他又没有财税来源,那他如何将兵、统兵?——雇佣兵!纵兵掠夺,就是他给这些兵的盼头。就像庞青云,无粮无饷无兵器,如何领着家乡子弟兵,奋勇杀敌?凡攻城之后,纵抢三日。《投名状》拍的还是保守了——仅仅是抢吗?庞青云还会惩戒强暴妇女的行为。实际呢?老弱妇孺皆杀——屠城。

为什么湘军如此杀戮,后面专家学者声讨的不多?为什么1851年1月爆发的金田起义会短时间内就有摧枯拉朽般的实力,1853年3月就占领南京?两年时间,从广西席卷江南?1851年,捻军在豫南南阳、南召、唐县(今唐河)等地聚众起事?为什么都是1851年,仅仅是因为鸦片战争输了,清政府赔款,更加横征暴敛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40年时间,清朝人口增加了6623万!人口破4亿!

一边是人口激增;一边是列强不断侵略,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一边是满汉之争;

除了以上因素,对于曾国藩的负面评价不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功。

第五 曾国藩为什么要出版《王船山遗书》

功在哪?1864年,为出版《王船山遗书》设立编书局,并亲自制定章程,选拔人才。——仅凭这一点,曾国藩就有大功。王夫之(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逝世于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明崇祯举人,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从立场而言,一句话形容:大晴天头上打伞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脚踩木屐, 表示绝不踏上清朝之地 。从学术成就而言,一个词形容:经世致用——千年书院岳麓书院的宗旨。

曾国藩,为什么如此重视《王船山遗书》?为什么敢如此张扬的支持王夫之?个人总结三点:

第一 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的过程(杀戮),愈演愈烈的外敌入侵,给予他极大触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将往哪里去?

曾国藩资质不能说平庸,但也谈不上千古奇才,但是,他胜在“自省”,胜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夫之的“经世致用”的精神,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他找不到这个问题解决之道,不意味着后人不能从中找到解决之道。第二 1861年的辛酉政变,让满汉愈加走向决裂——顽固的满清遗老遗少得势,而清醒、开明的肃顺等遭到残酷清洗;第三 未雨绸缪——既然满汉决裂不可避免,而国家、民族的前途在哪里犹未可知,那只能选择培养青年才俊。而且大清现在风雨飘摇,汉人把握越来越多权柄,所以,大张旗鼓的出版《王船山遗书》,实际是以“经世致用”的精神,汇集英才,未雨绸缪。

那有人会问?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要解散湘军?搞这么复杂,直接以湘军为底,反了不就好了?第一 湘军“暮气已成”——曾国藩语,难堪大用;因为湘军这个模式本就是难以持久,所以曾国藩才会支持李鸿章另立淮军;第二 除了湘军已经不堪大用,另有渐成气候的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等,如果起兵造反,或许立刻就会祸起萧墙;第三 外患.当下不仅是内忧——满汉之争,还有华夷之争,如何面对坚船利炮?这是所有有识之士的共同面对的首要问题。所以,曾国藩与李鸿章等,送学子去海外留学,在国内兴办新式学堂、兴办洋务永动等等等。。。放眼看世界,提升竞争力,这是这些有识之士的第一要务——提升国家整体实力。

那有人又会问:要是曾国藩有异心,清廷为什么不收拾他?不知道吗?知道又能如何?怎么收拾?左宗棠、李鸿章都曾经是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荃还手握大权,捻军还未剿灭,二次鸦片战争又刚刚打完,外国虎视眈眈。。。。。

所以,曾国荃血洗了天京城,富的流油,大家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更何况,曾国藩不过是出一套书,作者是康熙都没拿下问罪的终身不剃发的王夫之。

如何理解王夫之的经世致用?这个精神,就是千年书院岳麓书院的办学宗旨。我们看看岳麓学院近代部分学生的名单:魏源:近代启蒙思想家,著有《海国图志》等。曾国藩: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左宗棠:湘军重要首领,领军收复新疆,历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军机大臣。胡林翼:湘军重要首领,湖北巡抚,卒后被追授为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刘长佑:湘军重要首领,历任广西巡抚,闽广总督,直隶总督,广东巡抚、云贵总督。刘坤一:湘军重要首领,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钦差大臣。 刘蓉:湘军重要首领,陕西巡抚。郭嵩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大使。

唐才常: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自立军起义领袖。熊希龄: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杨昌济:著名教育家。范源濂: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程潜:湖南省主席、湖南省省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杨昌济大家都很熟悉,这一位,唐才常(1867年-1900年),有印象的不多,他被称为“浏阳二杰”,另一杰,大家很熟悉,谭嗣同(1865年-1898年)。

唐才常,湖南浏阳人。贡生出身。与谭嗣同同乡,同师于欧阳中鹄,并称为“浏阳二杰”。

1875年(光绪元年),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1877年(光绪三年),谭嗣同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从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1888年(光绪十四年),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1887年到1891年间,唐才常,曾肄业于长沙校经书院和岳麓书院,其时已萌变法思想。1897年,由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领衔正式呈报立案,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时务学堂在长沙创办。谭嗣同、唐才常,均在学堂内任教,同时两人还筹办了南学会: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谭嗣同等“思保湖南的独立”,使南中国“可以不亡”,遂组织该会。(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就是称曾国藩为半个圣人的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1929年),第一届学生,共计四十人:蔡锷:云南都督,护国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杨树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范源濂: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方鼎英:黄埔军校代校长兼教育长。李复几: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李炳寰、林圭、田邦璇、蔡仲浩、唐才质、唐才中:自立军起义烈士。

百日维新失败(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时务学堂先后更名为求实书院、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湖南省城大学堂与改制后的岳麓书院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1898,9月28日,谭嗣同在北京菜市口就义。“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1900年,7月,唐才常,在湖北筹备自立军,起义失败,七月二十八日夜被杀于武昌大朝街滋阳湖畔,临刑前有诗“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同难者共十一人。

先后为革命献身的谭嗣同、唐才常:共同有一个学生,是前面说到的蔡锷(1882年-1916年),1911年,蔡锷任云南都督,手下有个教官,叫朱德。共同有的另一个学生,叫杨昌济,1871年4月21日-1920年1月17日,1898年,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读书,积极参加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加入了他们组织的“南学会”,成为通讯会友,借此机会向谭嗣同等求教学问,交流思想。杨昌济有个女婿,我们都知道。

第六 王船山对于近代革命有何影响如何评价王夫之?

章太炎分析辛亥革命成功思想源头时说:“船山学术,为汉族光复之原。近代倡议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端在于斯。”谭嗣同在《论六艺绝句》评价王夫之: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教员评价王夫之;“西方有一个黑格尔,东方有一个王船山。”,称赞他的朴素唯物主义。如何评价曾国藩?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杨昌济: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蔡锷: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教员: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从王夫之起,曾国藩、谭嗣同、唐才常、蔡锷、杨昌济。。。等人所求不过四个字:经世致用——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梁启超称曾国藩为半个圣人,关键就在于,他于权柄最胜之时,1864年,攻取天京后,解散25000湘军,成立编书局,以出版《王船山遗书》为点,扬经世致用之道。然而,曾国藩,毕竟,言未立,功未竞,德有亏,所以,只能是半个圣人。

他是清朝的忠臣,也是清朝的功臣,至于后期的面和心不和,是对清朝反动的遗老遗少的无奈——塔齐布1855年战死沙场;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861年),慈禧发动辛酉政变,被斩杀于菜市口;——船要沉了,总得想点法子自救,以防万一;1864年,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解散湘军,开始筹划《王船山遗书》。



0 阅读:0
肆点和肆点

肆点和肆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