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有幸成为继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日本首相石破茂后,第四个抵达华盛顿访问的领导人。这在美印关系中,实属罕见,而这次行程也是收获颇丰,例如F-35等大笔军购。可莫迪没想到的是,谈判桌上大书特书双边关系的回暖向上,可背地里西方资本却狠狠捅了自己一刀。
据彭博社报道称,印度ETF出现资金外流现象后,整体新兴亚洲市场除中国A、H股外,印度与东盟等地区共流出6亿美元。与之相应地,恒生科技股迎来3年内的首次涨幅新高,A股也传出历史性的好消息。这背后是资本在亚洲作出的选择,还是政治博弈后的结果?莫迪真的赌对了吗?
莫迪访美,有求于人
印度总理莫迪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会晤成功,可以说收获颇丰,印度在明面上几乎拿到了想要的一切,可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
在双方的通报中,美印表示将初步展开贸易谈判,而印度方面作出大尺度让步,不仅表示会在非法移民问题上协助美方执法,还会从美国购买更多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军事装备。
原本,俄罗斯是印度的主要油气资源供货商,不仅能低价购入,用不完的还能赚个差价卖给欧洲。可现在印度要花高价从美国进口油气,这明显是亏本买卖,而印度最希望的关税问题,特朗普也只表示可以谈,但具体怎么谈,谈出个什么结果?就另当别论了。
所以莫迪前往华盛顿,看似是双边的友好会晤,实际上就是印度不得不向美低头。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对待加、墨以及中国,可能是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效果,但对于美印没有直接政治冲突与共识的,就是要缩小经贸顺差。
有人或许会说,印度可以积极“反华”来当作投名状,可事实上,这样做既不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也无法满足特朗普的全球战略。在拜登政府4年任期内,莫迪政府已经最大限度做到恶化印中关系,可换来的是什么?
是拜登在留任的几个月时间里,开始对印度进行疯狂清算,不仅对阿达尼集团作出行贿诈骗贷款的指控,还促使国际资本逐渐撤出印度市场。这一趋势,到现在都没止住,就在莫迪在华盛顿洽谈时,可以清晰看到许多资本因印度2024年前三季度盈利不佳,而导致的外资大规模抛售已无法掩盖。
莫迪现在的支持率已经创下历史新低,能快速回温并不丢失人民党的绝对优势,只能快速推动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那么在高价购入能源的情况下,还能推动制造业发展。莫迪究竟是胸有成竹?还是在骑驴看唱本,大家可以走着瞧。
资本重回中国的底层逻辑
资本重利是毋庸置疑的,而眼前部分流动资本重回中国市场,就足以说明中国是更加有利可图的。
尤其是相较于印度市场本身羸弱积弊,中国的营商环境已经对外资十分友好,尤其是在高层一系列经济会议之后,明确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更让外资蠢蠢欲动。之所以在过去几年仍然呈现出观望姿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西方的无理制裁与肆意挑动的地缘风险。
因此在解放军频繁展现出足以为中国市场保驾护航的实力后,A股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后,科技股等AI产业也创下历史罕见的优异成绩。
这次资本重新涌入中国,同之前外资看好中国与如今外资注入东盟与印度有本质不同。在制造业体量方面,中国已经无法满足资本所需,竞争力更不能同印度与东盟逐渐做大的蛋糕相提并论。制造业质量方面,“中国智造2025”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多的技术进步还没转换成普及的商业应用,况且在中美博弈、贸易战等背景下,不确定性因素太多。
可DeepSeek明确告诉世界,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进步是超出想象的,是足以有弯道超车能力的,让西方资本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回报率。
原先受政治因素而不断唱衰中国的机构,猛然间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谎言深信不疑,舆论战的反噬导致西方对博弈的本质与现状产生错误的预估,现在拨乱反正怕是为时已晚。
对于中国而言,通过科技手段,技术能力吸引而来的外资,虽然没有制造业那般能促进更多的就业人口,但更有利于打造我们金融监管系统的完善。
印度的左右为难,实则咎由自取
外资撤离印度,既是客观形势所迫,也是美西方故意给莫迪的教训。
印度在过去几年混得是风生水起,虽然许多人都在说是莫迪在不断对西方“效忠”,可从印度视角来看,是西方出于利益需求,主动求上印度合作的,而合作之所以能达成,也全凭自己愿意赏几分薄面。
印度所谓的“不结盟运动”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印度是因为不结盟,而搞出的外交原则,但并不是从外交原则出发进行的“不结盟运动”。
这就导致印度的国家利益反而是排在外交原则之后,始终未有明确、一以贯之的方针。当初赚西方的钱,赚得盆满钵满,现在连本带利都吐出来,也是情有可原。
印度或许能在“特朗普2.0”政府时期挺过来,但莫迪还有韧性吗?现在的人民党已经不复从前荣光,莫迪看似中央权力是稳固的,但国大党的反扑,外部的渗透等等,最重要的是美印貌合神离,而俄印关系又要如何稳固?印中关系又打算怎样去处理?
这些问题,谈不明白,印度的情况只会一天比一天差,莫迪要还像现在这样,走一步看一步,那国运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