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主席只调一人入朝,志愿军立即反败为胜,令美军害怕至今

红色风云录 2024-12-24 09:14:42

1951年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依靠着强大的装备优势,对志愿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以至于不少部队对阵地战产生了畏难情绪,表示“宁愿攻几个山头,也不愿守一个钟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主席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被毛主席誉为“工兵专家”的王耀南。

王耀南出生在江西萍乡一户矿工家庭,十岁王耀南就到煤矿当童工,跟着父亲下井学爆破。在毛主席等革命家在安源发动工人革命运动后,王耀南受到革命熏陶,参加了儿童团,很快就成了工人运动的重要骨干。

1927年,王耀南跟随毛主席参加秋收起义。得益于从小学习爆破,王耀南被任命为爆破队副队长,后来又担任红军总部工兵连长。在反“围剿”战斗和长征中,王耀南立功无数,其中红一方面军在长征路上经过的22条大河,都是王耀南担任渡河总指挥。

刘伯承曾风趣地夸赞王耀南:“只要王耀南有烟抽,红军没有过不去的坡;只要王耀南有酒喝,红军没有过不去的河。”

抗日战争开始后,王耀南创造了“地雷战”,受到了八路军总部首长的高度重视。面对日军对冀中平原的反复“扫荡”,王耀南在经过调查研究之后,提出推广“地道战”,一举解决了平原地区军民打、藏、养的问题。

因此在抗美援朝阵地战遇阻的时候,毛主席第一个想到了王耀南。就像当年在冀中平原一样,开城以北是一马平川,只有利用坑道战守住开城的门户马良山,才能阻止美军继续进攻的脚步,同时还能够直接威胁汉城。

按照毛主席的命令,王耀南带着300多部空压机、2000支狙击步枪和100多吨炸药来到了朝鲜。在王耀南的指挥下,工兵部队迅速在马良山修筑战斗坑道工事,敌军向马良山阵地发起攻击后,依靠U形坑道,志愿军一天击退了敌军21次进攻,毙伤敌700余人,却只付出伤亡26人的代价。

当敌人发现马良山周围的坑道工事后,有针对性地发起进攻,结果在付出1700余人的代价后被迫撤退。仅仅两次坑道战,志愿军就俘敌4000余人,击落飞机14架,击毁坦克6辆,自身伤亡1600余人。

马良山坑道战的胜利不但稳定了战局,同时也让志愿军战士信心倍增,坑道工事的办法立刻推广开来。结果到了1952年春天,由于坑道的土质变得松软,再加上敌军飞机有针对性的轰炸,志愿军中的伤亡再次增加,志愿军内部出现了对于坑道战的负面情绪。

彭德怀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坑道战应对敌人是有效的,问题出在坑道的修建上。因此趁着回国治病的机会,彭德怀提出让王耀南再次入朝,帮助构筑坑道工事。

很快,王耀南带着工兵团队再度入朝。一到朝鲜,王耀南就奔赴前线,解决坑道工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随后王耀南针对构筑坑道工事提出了统一的标准,不但能够达到防空、防雨等“七防”的要求,同时还能与野战工事构成能打、能防的“四能”体系。

按照王耀南的标准,坑道工事在各军阵地开始紧锣密鼓地施工。截止到朝鲜停战为止,志愿军构筑大小坑道1250多公里,堑壕和交通壕6250公里,开挖的土石方按照每立方米排列,能够绕地球一周半。

面对敌军的进攻,志愿军指战员先进入坑道,躲避敌军的空炮火力。随后依据形势将火炮从山洞里拉出来,准确发射到敌人的阵地上,然后将火炮再拉回到山洞。等敌军的炮兵确定了志愿军的方位,志愿军和大炮早已经安全地躲了起来,让敌军的大炮、炸弹和低空轰炸彻底失去了作用。

尤其是在上甘岭战役中,坑道的作用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尽管敌军突袭占领了上甘岭的表面阵地,但志愿军依靠坑道很快发起了反击。面对敌军强大的空炮火力,志愿军3次全部恢复阵地,4次部分恢复阵地,消耗了占领表面的阵地之敌,使其不能纵深阵地进攻,甚至创下了一个人毙伤敌军280余人的战绩。

志愿军指战员们在坑道里的坚守,让占据表面的敌军终日惶恐不安,胆魄和意志一点点被消耗殆尽。43天的反复争夺,志愿军依靠坑道为依托,牢牢守住了阵地,美国人不得不承认上甘岭是“攻不破的东方堡垒”。

朝鲜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曾对儿子和下属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毛泽东的对手,40多个国家的军事力量,被毛泽东打得如此狼狈,实在丢人现眼。而在这巨大胜利的背后,王耀南和他的坑道战发挥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0 阅读:304
评论列表

红色风云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红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