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蔡晓民发明水泥毯,从无人用到受美国公司欢迎,估值1.2亿

枫桥墨客 2022-04-24 17:55:0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从早期居住洞穴到现在演变成利用其他材料来搭建房屋。

房屋的建造离不开石头、土和树木的结合。

在过去,由于无法找到更加坚固的材料,石材和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原料。

现在,人们才发明出一种新型的坚固材料,从而加速了社会的发展。

01 在技术封锁下寻求突破

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利用石灰石和黏土成功烧制出一种新型的水泥。

它具有极高的稳定性,而且非常好耐性。

这种水泥虽然有良好的效果,但其自身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这种水泥的生产具有很高的随机性,因为当时技术的限制,生产质量难以保证,经常会出现建筑墙体开裂,甚至断裂的情况。

此外,这种水泥生产成本很高,对环境地污染也非常严重。

可是,水泥的应用能极大促进城市的发展,不能缺少。

为此,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水泥的技术,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相对成熟,水泥的生产质量也较好,但这些国家对技术实行垄断,以高价卖给其他国家,从而谋取巨额利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蔡晓民是国内建筑领域的专家,对建筑材料有很深的研究。

面对国外众多的高新科技,他觉得中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的专利技术来打破垄断,而促成这一想法的是一次日本的参观之旅。

蔡晓民曾跟随考察团到日本参观和学习日本新干线修复工程。

当时的日本在建筑方面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所以蔡晓民学习得非常认真。

参观的进程起初是非常顺利的,日本方面也非常热情地讲解新干线的技术,但进行到后半段时,许多场地便被日本方面隐藏起来,拒绝参观。

其实蔡晓民明白:这些地方涉及中国无法掌握的高新科技,所以才不让看。

看着日本方面傲慢的姿态和强硬的态度,蔡晓民的自尊被深深地刺痛,他决定要回国研发新型的建筑材料来打破垄断。

回国后,蔡晓民决定就从混凝土领域入手,从水泥被发明的几百年里,混凝土都没有什么变化,如果能实现技术突破,就能让中国成为拥有先进专利的国家。

蔡晓民开始了艰苦的尝试,在实验失败了上千次之后,他找到了一种纺织物与水泥完美结合的办法,随即发明了一种携带简便,质量过硬的产品——水泥毯。

这是一种外形像毯子,但只要用水浇筑后很快就能变成一种拥有极高坚固度的混凝土层。

在毯子状态时可以根据需求任意修改尺寸和形状,这极大地缩短了建筑成本和时间,是一项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发明。

02 好评如潮的新发明

水泥毯的发明极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和容错率,不仅仅适用于房地产行业,在铁路和公路的修建,农业灌溉系统修建等多个领域都能有所发挥。

在蔡晓民的积极推广下,水泥毯在一线的应用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馈效果。

为了能加大生产力度,蔡晓民通过融资扩大了生产规模,并且更新了现有技术,使得水泥毯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水泥毯作为一种新型材料,虽然反馈的效果很好,但人们更关心的是它的质量。面对质疑,蔡晓民对自己的水泥毯做了非常详细的评测。

得到了专业的评测结果,蔡晓民的水泥毯在国内很快打开市场,成为抢手货。

这种一平方米只有15公斤的水泥毯运输方便,养护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就受到国内多个领域的追捧。

蔡晓民的水泥毯在国内非常成功,但他并没有忘记初心,他发明水泥毯的初衷是为了打破垄断,因此,他将水泥毯带到了国际展会上。

他本以为这会是一项在国际上能产生震荡的发明,但当水泥毯出现在国际视野中时,却并没有受到关注。

03 从质疑到备受追捧

原来,早在2004年,英国的建筑学家就尝试过水泥毯的想法。

由于技术所限以及对水泥毯理念的不同,英国人发明的水泥毯效果非常不好,很快就被淘汰。

当蔡晓民带着水泥毯出现时,很多外国公司的第一反应是他抄袭了英国人的想法,而且基于对水泥毯先入为主的想法,他们对水泥毯也没有表现出兴趣。

在国际市场受挫了蔡晓民并没有灰心,他对水泥毯很有信心,他坚信只要质量够硬,就一定能打开国际市场。

虽然水泥毯在国际上没有市场,但在国内却发展良好。

自2017年水泥毯被发明后,国内大量的工程作业都开始使用水泥毯,而且效果显著。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地位,每年都有很多国外的公司来中国考察。

当美国的建筑公司到中国发现这种水泥毯后迅速将这项发明带回了美国,并且得到了非常好的反响,大量的美国公司开始向中国采购水泥毯。

随着美国的大量使用,其他国家也纷纷开始尝试,如今,水泥毯已经畅销全世界上百个国家。

蔡晓民的水泥毯拥有八项核心技术,同时还有6项专利技术,市场估值超过1.2亿元。

它的成功使得中国在混凝土领域成为世界领先的国家,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

1 阅读:182

评论列表

穿越三维

穿越三维

2022-04-25 21:39

科技创新的带头人

枫桥墨客

枫桥墨客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