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失败

无心镜 2024-02-17 01:55:12

朱元璋明孝陵石像

01

朱元璋在夺取政权之后,想的是如何江山永固,基业长存,子子孙孙齐享富贵。为此,他经过深思熟虑、长久谋划,摸索出了一套治国理论。

朱元璋首先做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他废除丞相制度,提升了六部的地位;军事上设置五军都督府,每府有两名主官,以此分散将领军权;在地方上设置布政使、指挥使、按察使,以分散地方官的权力。

经过此番操作,文官武将们再也无法威胁皇权。这一点也被后来的事实所证实:明朝276年的历史里,没有出现可以威胁到皇位的文臣武将。

但皇权的高度集中也是带来了副作用,因为所有权力都归于皇帝一身,皇帝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忙得不可开交。

朱元璋这样说自己的勤劳:“联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哺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

也就是说,朱元璋天没亮就要上朝,天快黑了才回到后宫。晚上睡下了还不能安心,还要夜观星象,如果星象有预警,那就赶紧考虑哪里事情没有做好,赶紧让人记下来,等到天亮之后将事务安排下去执行。

朱元璋的勤劳,让权力牢牢控制在手中,但他还担心一件事情:害怕自己的子孙不能像自己一样勤劳。所以他下令:中外奏章皆上彻御览,每断大事,决大疑,臣下唯面奏取旨。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著了一本《 皇明祖训 》,令其子孙世代,不得更改,规定: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

但朱元璋的子孙们,很显然没有按照朱元璋为他们制定的标准来当皇帝,不要说什么勤励自勉的去处理政务,甚至一些皇帝,例如万历、嘉靖等,多达20年不上朝,将老祖宗的祖训抛到了九霄云外。而一些皇帝为了让自己更轻松,甚至把权力交给一些太监来处理,最好的例子就是天启帝将政务交给魏忠贤,最终造成宦官专权的局面,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都当皇帝了,还那么辛苦干嘛?皇帝不就是应该好好享受的吗?

02

朱元璋对后代的勤勉要求算是失败了,不过朱元璋还给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治国方略,那就是:以民为本。

朱元璋说:天之爱民,故立之君以治之, 君能妥安生民则可以保(其皇位)。意思就是说上天爱护百姓,所以就设立了一个君主来治理天下,如果你们这些后世的朱家皇帝能妥当地安排好民生问题,那你们的皇位也就可以保得住了。

朱元璋几乎是在苦口婆心地教自己的子孙们如何做皇帝,如何保住皇位。那做好民生的关键是什么呢?朱元璋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让老百姓有饭吃,减轻百姓的负担,最好是能够做到让百姓富足。

对此,朱元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

朱元璋又说:善为政者赋民而民不困,役民而民不劳,故民力纾财用足。今天下有司能用心于赋役,使民不至贫困,则民岂有不足,田野岂有不安,争讼岂有不息,官府岂有不清?

也就是说,皇帝在收税和使用徭役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合理的范围之内,控制在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朱元璋自己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将明朝的税赋定得极低,仅仅三十税一,也就是大约3.33%的税率。徭役方面,他定的标准是田一顷(大约为今天的50亩)出男丁一人,每年在农闲的时候服30天的徭役,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算是最低的标准了。

明朝后世的君主们遵照这个标准执行了没有呢?

当然没有。

在嘉靖时期,因为与蒙古的战争,就已经开始进行加税,但由于当时加税是短时期的,尚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真正的加税在万历末期和崇祯年间。

万历末期,由于女真在辽东崛起,明朝为了打击女真,分三次加征辽饷,每亩加九厘,合计加征税收520万两。

崇祯四年(1631),又把在九厘的基础上加到一分二,加税他也来到了748万两。

而为了镇压国内的高迎祥、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又加征剿饷,总数280万两。

崇祯十二年(1639),在杨嗣昌的建议下加“练饷”,再次在每亩上加征一分,合计730万两。

如此疯狂地加税,最终导致了明王朝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清朝建立之后,多尔衮在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就把加税作为最重要的原因:

“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

而清朝永不加赋的祖训也正是来自于明朝灭亡的教训。

03

朱元璋苦心积虑为子孙后代准备的治国秘籍,并非无效,也讲得很有道理。但他的子孙后代早就将他的祖训抛之脑后,朱元璋最担心的问题最后都变成了现实。

但这一切的发生,也不能全怪朱家这些皇帝们,都当了皇帝了,享受下不是应该的吗?都站在天下人之上了,被天下人供养不是应该的吗?

0 阅读:80

无心镜

简介: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