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日记》说豫东战役后部队“残废了”,下方注释:并未残废

文史江湖 2023-09-27 09:45:48

关于豫东战役,网上常常有人引用《皮定均日记》中的一段话来论证“豫东战役不算胜仗”,日记内容如下:

七月十一日 定陶东北三十里四大王庙村镇.

……后勤工作要另行计划,不但不能取消,而且要能很好的加强计划。

此次战役,我们杀伤敌军也很大,要谈起来,我们就是杀伤了敌军一个整师,但是我们“三弟兄”(按: (华野1、4、6纵))都残废了。

指挥上的落后,不善于多研究敌军,我们都要发现我们的缺点,在火力组织上,我们时常失去我们的火力时机。

问题在于,皮定均的这段日记真的表达是“豫东战役不算胜仗”的意思吗?答案恐怕并不是。

结合前后文来看,皮定均的着眼点并不在于豫东战役的整个部署,而在于反思后勤、指挥、火力组织、战场侦查等方面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不可否认,豫东战役是一场硬仗、恶战,但战争是必然会有伤亡的,不能因为一场战役伤亡大,牺牲严重就认为这场战役是失败的,这属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比如塔山阻击战,其激烈程度和伤亡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都位居前列,但能因此说它是一场败仗吗?再比如东北初期的四平保卫战。

什么是败仗?一场胜利的战争可以是战术的胜利(用比敌人少的代价,歼灭了更多的敌人),也可以是战略上的胜利,而战略上的胜利,是不惜以在某一局部付出比敌人更多代价来完成的。

更何况,在豫东战役中,我军不仅完成了战术上的胜利——华野以损失33000人的代价换来了歼灭国军86000人的胜利,连同阻援在内,攻歼敌94000人——也完成了战略上的胜利,预演了后来淮海决战。

除了《皮定均日记》外,还有一则出自《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的史料常常被人引用,就是济南战役前,粟裕向中央汇报说:

“西兵团七个纵队,自开封、睢杞两战役(按:即豫东战役)后,所补俘虏不够补偿伤亡,部队极不充实(每连只四至六个步枪班),尤其干部伤亡太大,至今无法补充,许多营连有政干无军干,有军干无政干,而营连排干部太新太弱(五月中补充之新兵已当副连长),班排干部俘虏成分不少,因此团级(老的多)与营以下脱节现象甚严重……”

“依部队军政情况,东兵团打一个月至两个月进攻无问题,但西兵团担负一个月阻援,则很难完成任务。”

一些引用者想用粟裕本人的这段话来说明“豫东战役不是胜仗”,这又是一个常见的谬误。

豫东战役从6月16日打到7月6日,中间历时20天,战后华野撤向鲁西南休整,此时的华野外线兵团真的丧失战斗力吗?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份电报:

7月13日,豫东战役结束后7天,毛主席就给粟裕连发了一封电报,电报的大意是:豫东战役后,估计敌人会趁着你们疲劳,集中向你们压迫,让你们不能安心休整。为了分散敌人,似乎让许世友、谭震林率部进攻济南是“最有效”的办法。(《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 514页)

7月16日,毛主席一天之内给许世友、谭震林连发4封电报,要他们尽快完成攻城准备。

看到主席的电报后,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便联名向军委回电表示:

“如果该部署(指打济南)主要为了分散敌人,以帮助我们取得时间来休息,则我们意见不必如此。因此间各纵,除4、8纵外,疲劳已大体恢复,仅弹药尚未得到补充,正争取分别补给中,半月至二十天内大致完成。”(《粟裕文选》第二卷523页)

粟裕等人建议,山东兵团可以和外线部队共同休整一个月,然后协力攻济并打援。

可见,豫东战役带来的伤亡并没有一些人夸张得那样大,以至于连打援都打不了了。

粟裕为什么说:“东兵团打一个月至两个月进攻无问题,但西兵团担负一个月阻援,则很难完成任务。”他这段话强调的是,济南攻坚如果要打一到两个月,我们该怎么办?他真正担心的是,我军在城市攻坚中伤亡大,消耗多,那就不如在运动中歼敌更划算。一年前的南麻、临朐战斗的经验,粟裕记忆犹新,在攻济打援上他持谨慎态度,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如果要打济南,外线兵团要承担的任务一定是比内线重的,外线要面对的是从鲁西南、固镇和新安镇增援而来的邱清泉、李弥、黄百韬兵团,这三个兵团加起来大约有17万人,而华野的打援兵力是18万;内线济南的守敌数量为10万余人,加上空运来的约为12万,而华野攻城的兵力是14万人。

论敌我对比,论部队素质,论顽固程度(济南战役中,吴化文率2万人起义),外线兵团承担的压力都大于内线,这才是粟裕说“东兵团打一个月至两个月进攻无问题,但西兵团担负一个月阻援,则很难完成任务”的原因。

豫东战役不是“平手仗”,不是“消耗仗”,更不是败仗,而是一场大胜仗。

从战略层面来看,一些人又指出:豫东战役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非常成功,先是出其不意打下了开封,又出其不意全歼了区寿年兵团,但第三阶段,在全歼区寿年后,还要继续打黄百韬,就有些问题了。

在说这个问题前,首先要搞清楚,黄百韬兵团是怎样从外围杀到粟裕身边的。7月2日,随着区寿年兵团被全歼,粟裕已经开始组织部队退出战斗,但此时东边的情况突然发生变化,黄百韬的25师突破了中野11纵的防线,已经推进了帝丘店。

战前,东线的山东兵团负责进攻兖州,吸引黄百韬25师到兖州外围,使其不能加入豫东战役。

许世友回忆录记载,开封战役和兖州战役同时打响后,徐州之敌不知该增援哪里,左右为难。到6月22日,我军拿下开封后,黄百韬的25师才决定增援兖州。到6月25日,黄百韬到达滕县一带,“我围兖州部队过早松围南下,暴露了打援的意图。”

而此时,围歼区寿年的战役又打响,黄百韬于是决定不管兖州,向豫东挺进。

黄百韬推进很猛,7月2日抵达距离粟裕部只有10公里的帝丘店。黄百韬在粟裕东侧,正好挡在粟裕撤退的路线上,如果不给他以有力打击,我军在携带大量伤员的情况下,很难顺利撤出,即使撤出,也会被尾随追击。

于是,粟裕决定趁着敌军尚未全部展开,率先对其发起进攻。也就是说,打黄百韬并不是粟裕主动选择的,多少有些敌人打上门的被动在其中。

粟裕刚刚全歼区寿年,部队虽然疲劳,但士气正旺;黄百韬虽然气势汹汹,但长途跋涉,尚未展开,我军未必不能一战。

于是,粟裕给全体指战员写了一封信,强调打黄百韬的必要性:“部队伤亡,消耗,疲劳是事实,但敌人伤亡更大,消耗更多,疲劳更甚,处在四面包围,随时准备就歼的恐怖中。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不要让迟到口边的东西给溜掉了。”

“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本来就是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之一,粟裕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果断措施,掉头打黄百韬,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指摘的必要。

从后来的事情看,华野距离吃掉黄百韬也仅有最后一步。帝丘店之战中,黄百韬这个兵团司令被逼到亲自登上坦克指挥冲锋,身边的两个卫士被打伤,一个团长被打成重伤。

战斗进行3天后,也就是7月6日中午,黄百韬兵团已是岌岌可危。史料记载:“帝丘店是个方园三里的土圩子,村内只有一眼水井,一个小水潭。时值盛夏,天气酷热,数万人只有喝带着泥浆的水解渴,粮食告急,空投的食品药品还不够近万名伤兵使用。”

当时杜聿明坐飞机在上空视察,黄百韬说:“我自19年剿匪以来,从未叫过苦,但是今天我不能不告急,免误全局。”

杜聿明飞走后,黄百韬命令烧掉文件,枪杀俘虏,显然已经不抱任何生还的希望,准备好了要战死。

然而,在同一天下午,粟裕也接到了西边的邱清泉绕过我军阻击阵地,攻击我侧背的报告。邱清泉的这个冒险之举,挽救了黄百韬的性命。

在一天前,粟裕就得到了中野的通报,胡琏18军已经抵达太康,刘汝明也抵达了商丘,粟裕当时并未改变全歼黄百韬的想法。但邱清泉这个近在咫尺的威胁,让粟裕不得不重新判断局势。

经过深思熟虑,粟裕最终决定撤出战斗向北转移。而后续的事情也证明了粟裕当初决定打黄百韬的正确性:我军撤退后,邱清泉率部一路尾随,让我军损失了数百伤员,这还是和我军战斗了8天之久的邱清泉,如果是未曾参照的黄百韬部加上邱清泉,我们只会损失更多。

豫东战役后,毛主席在接见华野特纵司令员陈锐霆时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可见主席对此战战略意义的肯定。

如果我方的观点不足以说服一些网友,那也可以看看国军自己的评价:

“匪军及时另辟战场,窜犯开封,诱使国军救援,使国军对匪粟裕兵团之攻击功亏一篑;并创造围歼区兵团及黄兵团之战机,国军则奔驰应援,陷于被动,匪军之指导甚为正确。”

尽管此时华野部队对国军并不占优势,而是处在劣势,但粟裕大胆指挥,考虑周全,主动出击,运筹帷幄,将运动战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华野将士上下用命,奋勇冲杀,连续作战,不怕牺牲,最终获得了豫东战役这一影响重大的战役的胜利。

0 阅读:5

文史江湖

简介:历史中存在太多迷局,静静等着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