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8年的盛夏时节,中南海办公室里,毛主席正端坐于桌前处理公务。忽然,一则来自北京军委的辞职申请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封辞职报告的提交者,正是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革命元勋朱良才。
毛主席仔细审阅了这份辞呈后,有些诧异。在党中央领导班子中,朱良才的年纪相对较为年轻,且能力出众,这年他才不过58岁,岁数并不算大。为何突然主动提辞呢?
很快,感觉不同寻常的毛主席找来了聂荣臻元帅,语重心长地说:
“荣臻,你去看一下怎么了。”
那么,朱良才为何荣膺共和国上将之列,便选择急流勇退,主动辞职?
而面对聂荣臻元帅的规劝,朱良才又会如何回应?
一、荣膺上将,急流勇退
奉毛主席委托,聂荣臻前往了朱良才的寓所。
然而,令他未曾预料到的是,这位曾经神采奕奕的老战友,如今却横卧病榻,面如枯槁,神色憔悴。看到聂元帅登门拜访,朱良才强支病体,笑着向聂荣臻表达了欢迎。
聂荣臻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寒暄一阵后,方才阐明了自己拜访的意图。
“主席舍不得你辞职,希望你能留下来继续工作。”
听到聂元帅的话语,朱良才摇摇头婉拒了,他动情地说道:“长江后浪推前浪,革命要有后来人。我这老同志还是尽快把位子让出来,交给年轻人,这样对革命事业也有好处。”
说着,他不禁陡然回忆起自己昔日的革命历程……
在战争年代,朱良才随部队英勇作战,身上多处负伤。而即使负伤,他也始终秉承着“轻伤不下火线”的理念,往往未待治疗痊愈,便毅然离开医院,继续投身于战斗、工作之中。
1931年4月,为反抗国民党“剿共”的意图,红军开始了第二次反“围剿”行动。朱良才所率领的红军第九师骁勇善战,屡建军功。
然而枪弹无眼,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置身其中的人鲜有始终安然无恙的。在一次掩护军团主力转移时,朱良才身先士卒,右臂手肘被子弹打穿,伤及动脉,血流不止。
经抢救后方才保住性命,但也因此落下了终身残疾。
随红军长征的路途中,朱良才多次承担重要的战略任务,身上又多出了几处负伤。但他并不愿做部队医院中的常客,常常未待伤口痊愈便匆匆要求离开医院,即使只能躺在担架上,也要坚持指挥战斗。
在经历革命年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后,朱良才因卓著功勋而被党委以重任,但年岁渐长的他也发觉自己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长期鞠躬尽瘁的操劳、旧病未愈新伤又添的不利状况,令他的身体超负荷运转,他时常感觉头痛难忍,难以集中注意力。
对于他而言,在时隐时现的头痛折磨下,连晚上睡个安稳觉都几乎成为一种奢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调理,朱良才的身体状况略有好转。秉承着为党和国家做贡献的目的,他再一次回到了工作岗位,担任北京军区军委。
国防建设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对于新中国而言,狠抓国防、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无疑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北京军区政委,作为建设现代化军队最重要一环的指挥者,朱良才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他一丝不苟地工作着,只为能尽早实现强军强国的目标。
只是,在朱良才精神饱满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时,他很快便察觉到旧疾复发。梦魇般如影随形的头痛再一次缠上了他,身上曾经负伤的伤口也开始隐隐作痛,折磨着心怀热忱的他。
在煎熬难耐的头痛折磨下,朱良才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已然力不从心。
作为一名老干部,他自然深知党内输入新鲜血液的重要性,而同时自己的身体条件也每况愈下,诸多因素的叠加让他萌生了隐退之心。如此重要的职位,应当由身体健康、胸怀鸿鹄的能人志士担任,而并非交于病恹恹的自己手中。
经过慎重考虑,朱良才向中央递交了辞职申请,时年58岁的他也成为建国后首位提出辞职的将军。于是,才有了开头中所描述的“提交辞呈”的一幕。
最终,聂荣臻选择尊重朱良才的意愿,将他的想法与状况如实汇报给毛主席。
毛主席理解朱良才的苦衷,惋惜之余,批准了他的申请。当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毛主席打趣中又有些无奈地对朱良才说道:
“你呀,是能拉屎却不占茅坑!”
二、文武兼备,军之良才
1900年,朱良才生于湖南汝城。
在湖南生活的岁月中,他了解到广大农民真实的生活境况,自发地产生了对旧社会的不满。这些情感积攒在他的内心之中,成为激励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的催化剂。
25岁那一年,朱良才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后被共产党的理念所感染,于192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翌年,他又随红军参与湘南起义,并跟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
此后,在随红军征战的历程中,他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
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朱良才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1930年,朱良才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红三军第九师政委,“第九师”南征北战,屡建奇功的故事至此开始。
同年12月,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朱良才配合师长徐彦刚,部队协同作战,于龙冈地区阻击国民党将领张辉瓒的部队。战斗持续将近一整天,战况颇为胶着。
为了尽快结束战斗,朱良才遵循毛泽东与朱德的指示,带领第九师从侧方包抄敌军,攻其不备,敌军迅速溃不成军。朱良才率部乘胜追击,最终全歼张辉瓒部队。
经此一役,朱良才的军事才能得到良好的施展。1932年,他被调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担任政治委员,并在之后的赣州战役里奋勇作战,建立奇功。
长征开始后,朱良才被调任至中央革命军委会总卫生部政委。
作为部队医院中的“常客”,朱良才深知营造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的重要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部队医疗体系的建设完善之中,竭力为红军战士们创造出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在艰难地穿越草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粮食与医疗物资,不少红军战士都倒在了千里沼泽之中。身为总卫生部政委的朱良才看到将士们饱受煎熬,心中颇为难受。
他竭尽所能地为战士们寻找粮食,还多次把自己为数不多的干粮毅然让出,不曾顾及自己尚待调养的身体状况。
红军抵达延安之后,朱良才再次被起用为军事指挥。为了稳固延安的根据地建设,朱良才听从中央指挥,跟随红四方面军一同出征,以“西路军”的身份抵御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击。
但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与武器装备等条件的落后,西路军在战场上作战失利。在祁连山脚下,朱良才的部队被敌军包围,战士们奋力突围,却难以突破敌人的封锁线。
与敌周璇时,朱良才冒死突围,最后剩下孤身一人。
此时的他已经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络,但孤立无援的他并未放弃回归组织的希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乔装打扮,沿途行乞,一步一步朝党的方向缓缓接近。
经过36天的颠沛流离,衣衫褴褛的朱良才终于寻觅到党组织,并得到了同志们的接待与认可。由于长时间的跋涉与饥寒交迫的境况,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这也为他此后的经历埋下了伏笔。
回归组织的朱良才,在军事指挥的岗位上依然散发着光辉。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良才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政治层面。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时期,他格外重视党的文化宣传工作,致力于让更多的百姓了解共产党、信任共产党。
朱良才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战斗性,并将其作为党宣传的重点。他创办《抗敌三日刊》等刊物,刊登大量八路军英勇作战的光辉事迹,不仅鼓舞士气,更密切了百姓与共产党的感情。
革命战争的岁月中,作战经验丰富的朱良才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毛主席曾对他给予这样的高度评价:
“军事上过硬,政治上合格,堪称‘军之良才’。”
三、主动辞职,顾全大局
军事上的朱良才运筹帷幄,屡建奇功,而生活中的朱良才也同样令人肃然起敬。在朱良才儿子朱新春的回忆中,父亲一直都是一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老同志。
即使建国后身居高位,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但朱良才依然秉承着朴素的生活理念。
稍显拥挤的家里,尽是朴实无华、稍显陈旧的家具,这些家具跟随着朱良才度过了半生岁月,成为陪伴他几十载风雨的‘挚友’。
他亦从不以职位而谋求特权,更如此要求子女们:公家的便宜一丝一毫都不能占。在他的观念中,自己的职务和军衔,并非是谋求利益的凭证,而是敦促他承担共产党人责任的重担。
在子女们的眼中,父亲的形象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言传身教、勤俭朴素的严父形象;陌生的统领军队、有血有肉的将军形象。
朱良才从不在儿女面前主动提及公事,但他时常向子女们提及革命时期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从井冈山到长征路,红军战士们的形象时那般的高大、伟岸,这无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子女们成长的道路。
除了出众的军事领导才能之外,朱良才也同样有着文人风度。那一篇收录于国民语文教材书中、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文章《朱德的扁担》,其作者正是朱良才。
书香门第的出身,热爱阅读的习惯,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条件。在致力于党内政治宣传的工作岗位上,除了撰写公文,他也创作了诸多与红军将领、战士们有关的文章。
文章的主角有毛主席、有朱德将军,有骁勇善战的红军战士,却唯独没有他自己。
从战争时期舍生忘死的奋勇作战,到建国后主动辞职的急流勇退,朱良才一直都在致力于成为一个乐于为他人搭建舞台、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他不慕名利,不惜虚名,始终一最纯粹的内心去面对工作、迎接生活。他是值得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学习、效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