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台湾,郑成功用了9个月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我国军事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此战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可或缺。
一、荷兰对台湾的38年殖民统治。
十六世纪,西方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十七世纪初,荷兰开启了对明朝的侵略。
161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建立了巴达维亚城,也就是今天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
1641年,荷兰击败了台湾的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了整个台湾,并开始殖民统治。
和西方人对待北美土著印第安人、毁灭中美文明差不多,荷兰对台湾的统治,也非常残暴。
当时台湾人主要是福建移民的汉人,以及本地土著高山族。
荷兰不仅向汉人收取很高的地租和稻谷税,还要收人头税,高山族每年必须交几万张鹿皮。
他们在一鲲身,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安平镇修建了热兰遮城,守军最多2200人。他们还进行奴隶贸易,1623年,1400名汉人奴隶在运往巴达维亚途中,大多被折磨死。
对于反抗的台湾人,荷兰会以种种酷刑对待,比如车裂、分尸等等,以震慑他人。
殖民统治当然会迎来激烈的反抗,除了土著高山族起义,郑芝龙(郑成功父亲)麾下的郭怀一领导了最大的一次反抗斗争。
郭怀一的队伍达到了16000人,但很多并不是正规军,而且他们的武器远远比不上荷兰人,所以起义被镇压,很多人的尸体被游街示众。
荷兰的残暴统治,无疑对郑成功有利,台湾的土著和汉人,也无疑会帮助他进来,驱逐荷兰人,这是人和,先天占据人心所向的优势。
二、郑成功的兵力、补给、准备和进攻过程。
郑成功收复台湾,并不是贸然决定,而是经过了长达几年的周密而详细的计划与准备。
首先,他让通事官、也就是翻译官何廷斌,到荷兰驻台总督揆一身边当间谍,随时刺探汇报各种情报。
实际上何廷斌是汉人,他对荷兰的统治早就心生不满,是他主动去找郑成功的,在跟随荷兰人到厦门的时候,郑成功也就顺势而为。
何廷斌把台湾的兵力、火力、水系、港道分布地图给了郑成功。
但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决定进军之前,1656年,郑成功从闽、粤、浙沿海征集购买粮食,出动兵力征粮达24次,并且还从东南亚等地进口大米、硫磺硝石等作战物资。
郑军的水师陆师总兵力,大概有24万人,水师战船长宽高分别为10丈、2.5丈、1.5丈,吃水8尺。
军器铳炮上,有副龙熕铜炮,长1.36米,重165斤,郑成功还制造了其他铜炮。
当时西方的火器已经比明朝优良,但明朝也有人仿制。
得到地图,再通过渔民和俘虏了解了情况之后,直到1661年,郑成功才决定东征。
当时东征的第一梯队,是郑成功亲自率领的亲军等人,共有120艘战舰,25000兵力,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共有战舰350艘,40000兵力。
第二梯队由黄安指挥,20艘战舰,6000人。
三、进攻策略和决战。
郑成功的战略目标是,从福建沿海出发,先占领澎湖,这样进可攻,退可守。
然后把握涨潮的机会,从澎湖东进,到达台湾西南的鹿耳门港,切断台湾城和赤嵌城两地荷兰人的联系,进行围点打援。
这种战术和松锦之战时,清军采取的方法是差不多的,也是很明智的方法。
1661年2月,郑成功在福建金门誓师,3月二十三出发,二十四日跨越台湾海峡,到达澎湖。
澎湖到台湾有52海里,顺风还好,逆风航行则十分困难。
二十七日大风不止,粮食已经快吃光了,澎湖岛上居民的捐赠,也只够大军吃一餐,军队长时间没有粮饷的话,必然生变,郑成功当机立断,决定强渡台湾。
三十日,郑成功留3000人守澎湖,自己身先士卒,顶着暴风雨强渡海峡,经过半夜,四月初一抵达鹿耳门港。
郑成功此举并不是轻易决定,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第一,他探清了鹿耳门的潮汛规律,初一、十六会涨潮,水位比平时高,比较容易进去。
第二,鹿耳门航道因为窄、容易触礁,所以荷兰人没有派重兵把守,把握天时地利,此地正是他登陆的首选。
而荷兰人的重兵都在台南的台湾城、赤嵌城,他能以鹿耳门为跳板过去。
涨潮后,郑军顺利从鹿耳门进入台江,荷军看到后大惊,以为天兵降临,郑成功事先探到的情报,果然奏效。
台湾人饱受殖民统治,自然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当时就有25000壮丁自告奋勇帮助郑军。
赤嵌城的荷兰司令官描难实叮有兵力400人,台湾城的荷兰长官有兵力1100多人。
虽然他们人数比郑军少,但是他们龟缩在城里不出来,又有火炮、奴隶可用,所以要短时间拿下两座城,是不可能的。
郑成功采取的措施是,一面扎营,一面包围赤嵌城,切断两城之间的联系,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一面控制鹿耳门港口,不断接应后续部队登陆。
同时封锁台江,让赤嵌城无法和台湾城联系。
四月初三,北线尾陆战开始,荷军贝德尔上尉率领240人,12人一排放火枪,郑军一方的陈泽以人海战术前后夹击,用弓箭射击,贝德尔全军覆没。
南路阿尔多普上尉的200荷兰援军,也被郑成功的铁人军,用大刀击退。
接着,水战开始,荷兰有2艘战舰、2艘小艇。
荷兰战舰比郑军的更先进,长30丈、宽6丈、厚2尺,5棵桅杆,后面是三层楼,窗口有铜炮,桅杆下有2丈的大铁炮。
郑成功的60艘大型帆船,每艘有两门大炮,虽然不及对方先进,但60艘包围过去,战斗已无悬念可言。
荷兰的“赫克托号”战舰被击沉,接着,接舷战、肉搏战开始,荷兰剩余战舰被重创后,逃到巴达维亚。
旋即,郑成功抓住了描难实叮的弟弟和弟媳,又派翻译官劝降,4月初四,台湾人切断赤嵌城水源,描难实叮投降。
首战告捷,郑成功在台湾征集粮草,抓紧对最关键的一个城池台湾城包围,揆一拒不投降,郑成功知道接下来是持久战,也知道荷兰人要传信到巴达维亚,必须得等6个月后的北贸易季风,他耗得起。
五月初二,郑军第二梯队到达台湾,开始挖壕堑围城,此后,荷军和郑军有几次交锋,但无一例外都被郑军击败。
数月后,得不到补给的荷军,就因为坏血病、水肿、血痢等,士气低落,揆一打算勾结清军,狡猾的清军让他们先攻打厦门的郑军,结果派出去的荷军,自己逃到暹罗(泰国)去了。
最后,郑成功用28门大炮猛烈攻击,1662年1月,被围困9个月的台湾城里,荷军死伤1600人(包括后续援军),有战斗力的只剩下600,瘟疫流行,揆一不得不投降,从此,荷兰结束了对台湾的38年殖民统治。
四、胜利因素总结。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成功,首要因素是人心,也是人和,荷兰的残暴统治不得人心,因此郑成功的收复是众心所向、众望所归,他不论在澎湖,还是在台湾,都得到了当地大量民众的支持。
这种支持不仅仅是粮草物资,还包括情报的支持,在这种双重加持下,郑军的胜利砝码,本身就比荷军更重,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次也和郑成功本人的指挥有度、果断、善于听取意见、做好充分准备、步步为营、郑军的互相配合等也分不开,如果指挥官是个脓包,那么多么有利的局面,都不会胜。
这些战役中,郑军并没有好大喜功,骄傲自大,反而是小心谨慎,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虽然和荷军的战斗有人海战术在其中,但对方装备更为先进,也证明郑军一方从来不轻敌。
此外,郑军从郑芝龙开始,就是以海盗起家,深谙并且重视海上作战、季风、潮汛等规律,有作战经验,也有对自然规律的把握经验,占据天时。
如此一来,善于大航海的西方人,优点也就不那么突出了。
如此种种,才造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成功。
收复台湾,郑成功耗时9个月,这还不算事先准备的时间,可见攻城战是不易的,也难怪当初努尔哈赤会喋血宁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