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上海外滩92岁大楼,曾是远东第一公寓,最小的房间仅4.5平米

四月去旅行 2024-08-05 20:02:35

如果经常看在上海取景的都市剧,你一定对(北)外滩区域的河滨大楼不会陌生。经不完全统计,在河滨大楼内取景的影视剧有10多部,如电影《苏州河》、《周末情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何以笙箫默》;电视剧就更多了,有《上海女子图鉴》、《蜗居》、《我的前半生》、《安家》、《三十而已》等热门剧。

正因为这些影视作品,为河滨大楼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热度,使得其成为一些游客外滩之旅必到的打卡地之一。甚至在网上还有这样一个玩笑——“外地朋友如果通过电视剧来了解上海,往往会产生错觉,上海那么大,上海人却只住两栋楼,武康大楼和河滨大楼。”虽然热度还远不及武康大楼,但是充满海派风情的河滨大楼,可以说的故事实在太多了。

河滨大楼由新沙逊洋行投资、公和洋行设计,竣工于1932年,到今年已有92年的历史。大楼初建时7层,上世纪70年代末加至10层,现代派风格。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从建成至今始终是上海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公寓住宅楼,因此被称为“远东第一公寓”。大楼空中俯瞰呈“S”形,既解决了大楼通风采光的问题,也恰好是开发商沙逊名字(Sassoon)的英文首字母。

当时,霞飞路(今淮海路)那边的高楼已有不少,但在苏州河边建公寓,河滨大楼还是第一栋,这也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内部的设施当时属于顶配,现在看来也并不落伍。大楼建成时就自带电梯、电灯、电话、抽水马桶、大浴缸,有整体供暖和套外独立的保姆间。建筑用料考究,墙身采用大块防火石棉砖,室内地板用硬木细条拼花。大楼独享一座小花园,底层还建有设备齐全的游泳池。

大楼初为商住楼,底层租给商号,二层租给公司、洋行、机关作为办公用房,三层以上作为公寓出租。大楼落成后吸引了很多在沪外商进驻,楼上的居民也多是外侨、或者公司高管、富商等。河滨大楼上世纪4,50年代每月房费高达44元,而当时的普通家庭收入一个月只有4元,当时人把能住在河滨大楼视作一种身份的象征。

解放后,河滨大楼被政府接收,分配给了部队干部,文艺界人士、知识分子等群体居住。因为入住人口渐多,在70年代河滨大楼增建时,加盖的三层全是小户型,每层有96个套间,其密度令人难以想象;二层到七层稍微好一些,每层32户。大楼里的房屋结构出现了非常不平均的现象,过去180平米的完整大套间仍然存在,保姆房改建的4.5平米、煤卫共用的小居室也有。时至今日,这种混搭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过去,大家只能从外观欣赏这座充满历史印记的大楼。近几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工作室选择入驻河滨大楼。有些工作室、艺术机构把房间布置成一些小型的展览空间,对外公众开放,使得大家得以走进这走历史建筑内。

这次我也是借着看展的机会,参观了大楼内一间130平米左右、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套间。据说据说房主1978年出国后,这间屋子再也没大动过,不仅结构未变,依旧存在的十字梁、老式开关、保姆呼叫铃、钢窗、斑驳的墙皮、贴瓷砖浴缸等等都是过去的“原件”,充满了岁月的味道。这次开放也只是稍微打理了一下,用作限时展览空间。

策展人在布展时放置了不少其收藏的老上海风格的家具,以及一些能唤起回忆的老物件。内容不多,但是和整体空间的风格十分契合。窗外也是好风景,正对着上海总商会旧址。如果朝着东南方向,还可以像电视剧中的男女主角一样,下班后在家遥望浦东三件套。

不仅是房间内,在大楼内的一些公共区域,依旧保持着当时刚建成的一些建筑细节。四个主要门厅大堂的地坪依旧还铺着黑黄两色的马赛克,地砖拼成“EB”两个字母,正是河滨大楼最初的英文名称“Embankment Building”的首字母。楼道里一些玻璃窗也是80年前的老古董,很多住户也还在用着大楼刚建成时安装的煤气灶、抽水马桶和铸铁浴缸。

昏黄的灯光下,河滨大楼的走廊特别深邃幽长,走完一层足足400米。水磨石地面、暗色调木质护墙、老式钢窗、楼梯充满了时代的烙印,让人感觉走进了一条时光隧道。

2楼走廊的一段张贴着大楼历史介绍的展板,诉说着大楼非同一般的过往。河滨大楼就像一部流动与融合的历史,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缩影。在城市更新中,河滨大楼也迎来了新的起点,而它的故事,也将继续。

1 阅读:516
评论列表
  • ally 2
    2024-08-08 14:32

    倒数图三四,认出了,春色寄情人也是在这里拍的

四月去旅行

简介:不忘初心,步履不停。分享旅行、摄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