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我国唯一不能拍照的桥,武警全天看护,过往车辆自觉鸣笛致敬

四月去旅行 2022-04-19 14:32:28

论起造桥技术,中国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然而,对于基建狂魔中国,早就无心与外界比较,而是专注于突破自己创造的记录。但是,我国之所以能在造桥领域获得那么多的突破,离不开前期大量的摸索与付出。最早建成于1954年的第一代怒江大桥,就是我国为了将怒江天堑变通途,花了巨大代价建成的,如今已是第三代。

怒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其流域内地势起伏巨大,导致大部分河段水流湍急,落差巨大,成为两岸居民日常出行的天然阻碍。因此,我国想在怒江上建桥、打通两岸的想法由来已久。怒江大桥选址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境内,作为川藏线上的咽喉要道。1954年,在当时造桥技术并未十分成熟的情况下,负责建桥的18军仍向怒江发起了挑战。

在高海拔,零下2,30度的极端低温,物资匮乏、没有大型机械辅助的情况下...18军凭着不怕牺牲的愚公移山精神,用最原始的手凿、肩扛,经过8个月的浴血奋战,硬是打通了川藏公路上这最重要的一环。终于,长87米、高40多米的怒江大桥横跨在汹涌奔腾的怒江之上,成为连接东西两岸的重要交通要道;川藏公路通车后,也成为一条重要的战备通道。

但是,为了建造怒江大桥18军作出了巨大牺牲。据八宿县志记载,1953年至1959年怒江修桥筑路期间共牺牲革命烈士10名,但相信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未能统计在内。为纪念牺牲的战友,战士们在桥头石崖上刻上“英雄阵地”的字眼,至今依然清晰可辨。而一直以来流传着有一位过度劳累的修桥战士不慎掉入了正在灌注的水泥桥墩里,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未能将他救出。最后,只能含泪将他筑进了桥墩里面。

现在,怒江大桥已建设到了第三代。在第二代(拱桥)边的那座老桥墩作为我国造桥史上的丰碑,永远被留在了那里,替我们铭记那段历史。过去,由于是军管区,怒江大桥有武警24小时看守,路过车辆都会接受检查,自然也不允许在桥上停车拍照。另外,怒江大桥两边时不时会有石块滑落的现象;因此每当有游客经过的时候,在桥上进行看守的武警也会督促快速通过,以免会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现在,一代二代大桥都已被废弃,不再有武警看守。过往路人可以站在畅通无阻的第三代新桥上,瞻仰那座老桥墩和第二代拱桥。三代新桥的护栏上,摆满了鲜花水果饮料,以此缅怀当年牺牲的筑路英雄们。凡是知道这段筑桥史的,车辆在路过怒江大桥时也会不约而同鸣笛致敬。八宿县已将二代怒江大桥及管理站列为红色教育基地,标语就是“英雄永垂不朽”。

位于河谷拐弯处的怒江大桥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最好证明。曾经,先辈们不计代价想打通的川藏线也成了大家心中的最美景观大道。如今怒江依旧日夜奔流,狂浪怒涛;但是跨越其上的大桥已经换到了第三代,我国在造桥领域突飞猛进的成长,或许是对先辈们最好的告慰。如果有朝一日你也行进在川藏线上,路过怒江大桥时请记得鸣笛致敬!

0 阅读:31
四月去旅行

四月去旅行

不忘初心,步履不停。分享旅行、摄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