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本应是知识的殿堂,然而近期多地中小学校长被查,令人震惊。从安徽到湖南,再到广东等地,众多校长纷纷“落马”,涉及基建、招生、采购等多个领域。
近期,多地中小学校长被查处的消息不断传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安徽含山中学原副校长李明被查,金额高达300 多万元。李明身为党员领导干部,罔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规接受宴请;利用职务便利挪用资金、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性活动;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征订教辅材料、试卷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财物。最终,李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违纪违法所得被收缴,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湖南涟源市六亩塘中学校长吴跃军因贪腐被查,金额超过200 万元。今年以来,曾有多名家长在“问政湖南”“百姓呼声”等平台留言,反映涟源市六亩塘中学精英班违规补课、校长违规收取红包等问题。目前,吴跃军正接受审查调查。
广东阳江市阳东区第一中学前后两任校长因涉嫌贪污受贿被“双开”。前任校长吴国良以权谋私,伙同他人虚列名目侵吞公共财物;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工程承揽、工程款结算审批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等。后任校长龙有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接受审查调查。同月,该校总务处原主任梁强也被“双开”。
家长们对此反应强烈,对学校产生疑虑,对教育产生不信任。曾经信任的校长如今沦为贪官,让他们感到愤怒和无奈。家长们纷纷表示,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今,校长们的贪腐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形象,也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学校的监管,严厉打击教育领域的腐败行为,还学校一片净土。
许多落马校长在基建领域肆意妄为,比如有的校长在学校维修、扩建等工程中,编造虚假名目,与亲友或利益关联方勾结。他们完全不顾学校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教育环境,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这种行为不仅导致工程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安全隐患,给师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由于基建工程被不正当操作,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一些学校的建筑出现裂缝、漏水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让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管理产生质疑。这些安全隐患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部分校长把招生当成敛财的工具,违规操纵招生名额。他们为亲友的孩子或给好处的人开后门,让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得以入学。同时,随意调整收费标准,收取高昂的“赞助费”,使得教育资源成为了可以买卖的商品,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
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能进入心仪的学校,不得不支付巨额“赞助费”。这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让那些真正有实力、符合条件的学生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这种行为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让教育成为了有钱人的特权。
在校服采购环节,校长们也不放过敛财的机会。有的校长与供应商勾结,通过搭售劣质物品等方式提高校服价格,从中侵吞公款。学生们不得不穿着质量不佳、价格虚高的校服,家长们对此怨声载道。
学生食堂也成为了校长们的“摇钱树”。一些校长转卖食堂食材,或者通过提高食堂成本的方式套取资金。这导致学生的饭菜质量下降,价格却上涨。比如湖北钟祥市中小学11名校领导因食堂问题被处分,其中就有校长转卖食堂食材而被免职。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破坏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
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进行“规范管理年”行动,严查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整治行动。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明确了“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师德师风失范”三项规范整治重点和“十二条负面清单”,旨在增强基础教育战线干部队伍和广大教师、教研员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规矩意识,清理整治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建立健全依法管理、从严管理、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教书育人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
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工作。西华镇市场监管所采取“六大措施”,包括完善管理制度、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强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保障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岳西县市场监管局以“四个注重”推动校园食堂排查整治见成效,注重“快启动”划定行动总基调,注重“准对接”未雨绸缪强指导,注重“层层检”逐级织牢食安网,注重“建机制”探索治理新路径。大通湖区多措并举开展食堂专项整治,通过“六必查”和学校食堂专项审计,纠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对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
中方县中兴小学实施“阳光收费、阳光食堂、阳光招生、阳光采购、阳光评聘”等五大“阳光工程”,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学校通过设立“意见箱”,公布校长邮箱,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预防、监控、处置有机统一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同时,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防止校外不良文化向校园渗透。学生参与食堂管理也有多种方式,如在食堂管理委员会中设立学生代表席位,参与决策制定和监督执行;建立有效的学生反馈渠道,定期收集反馈及时回应与处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食堂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开展定期评价并汇总分析评价结果。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会、设立学生意见箱、开展食堂开放日活动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食堂的运作和管理情况,增强学生对食堂的信任感和满意度。南溪二中开展食堂开放日活动,邀请教师、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参观食品库房以及食品加工生产流程,了解食品进货渠道、餐具消毒等情况,体验学生日常餐品,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当前实施的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相当大的人事权和财权,部分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时间较长,容易产生“家长制”作风。学校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往往成为校长的“独立王国”,大权独揽为腐败滋生大开方便之门。例如,一些校长在基建、招生、采购等领域,将本应公开招标的项目私下交给亲友或利益关联方,操纵招生名额和收费标准,在校服采购和学生食堂中牟取暴利。
一些供货商在与某一学校有业务往来后,会向其他学校扩张业务,采用暗送回扣等不法手段将学校负责人捆绑为利益共同体。如鲁甸县查办的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中,11 起受贿案的行贿人均系同一经销商徐某,查获一名行贿人带出数名受贿人。在云南彝良县,商人刘某良在 10 年时间里,共向彝良近 20 位校长、副校长等行贿,涉及校长、副校长近 20 人,为了与有关学校发生业务往来及稳定业务关系,从中牟取不正当利益。
一方面,要加强教育领域中的政策法规学习,上级主管部门应让校长和教师都能够遵守相关规定。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对校长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例如,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进行“规范管理年”行动,严查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整治行动。明确了“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师德师风失范”三项规范整治重点和“十二条负面清单”,建立健全依法管理、从严管理、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各地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工作,如西华镇市场监管所采取“六大措施”,岳西县市场监管局以“四个注重”推动校园食堂排查整治见成效,大通湖区多措并举开展食堂专项整治,通过“六必查”和学校食堂专项审计,纠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
目前校长贪腐行为较为严重,必须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惩处力度。对于贪腐的校长,不仅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还要对其违纪违法所得进行收缴。如安徽含山中学原副校长李明被查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违纪违法所得被收缴,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广东阳江市阳东区第一中学前后两任校长因涉嫌贪污受贿被“双开”,该校总务处原主任梁强也被“双开”。同时,对于行贿的不法商人也要依法严惩,如云南省彝良县法院开庭审理商人刘某良行贿案,其在 10 年时间里,共向彝良近 20 位校长、副校长等行贿,情节严重,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公众是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对教育腐败问题有着敏锐的感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是守护教育净土的重要力量。家长可以通过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学校的收费、招生、食堂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同时,社会各界人士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网络平台等,对教育腐败问题进行监督和揭露。只有公众积极参与,才能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让教育腐败行为无处遁形。
媒体在社会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应深入报道教育领域的不法案件,揭示腐败行为的本质和危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案件的剖析,引导公众理性思考教育腐败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例如,在多地中小学校长被查的事件中,媒体可以深入挖掘校长们的贪腐手段、背后的利益链条以及对教育公平的破坏,让公众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育腐败的严重性。同时,媒体还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进行讨论,为解决教育腐败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思路。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重建纯净教育生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共同捍卫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政府应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办学行为,严肃查处教育腐败问题。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教师要坚守职业道德,廉洁从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与学校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美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