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一战同时打醒中美,为下一场战争准备的弹药,开始全速扩产?

朱煜祺侃国际 2025-04-29 21:25:27

俄乌冲突的硝烟还没散尽,战场上的弹药消耗速度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国军备的短板。

乌克兰和俄罗斯打得不可开交,导弹和炮弹像流水一样用光,这让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和东方的中国同时警醒:现代战争拼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后勤的硬实力。

两国不约而同地开始加码弹药生产,巡航导弹、炮弹、无人机,生产线开足马力,仿佛在为下一场可能的冲突暗自较劲。

这场无声的军备竞赛,究竟是怎么被俄乌冲突点燃的?它又会把全球推向怎样的未来?

Valerii Zaluzhnyi出生在乌克兰日托米尔州的诺沃格勒德-沃林斯基,家里是典型的苏联军人背景,父亲常年驻守军营,母亲操持家务,日子过得简单却严谨。他小时候就对军事着迷,翻看父亲的军用地图,耳朵里全是部队行军的故事。

1989年,他从当地中学毕业,成绩不算拔尖,但够踏实,两年后从兹维亚赫尔机床技术学校拿到了文凭。那时候的乌克兰刚从苏联独立出来,经济乱成一锅粥,Zaluzhnyi却铁了心要当兵,觉得军队是国家最硬的脊梁。

1993年,他考进敖德萨陆军学院,学的是一线指挥,课程枯燥得要命,战术演练、地图测绘、武器拆装,逼得人脑子一刻不能停。199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直接被分到地面部队,从排长干起。

年轻时的Zaluzhnyi瘦高个,穿上军装显得有点单薄,但干活从不含糊,带着士兵摸爬滚打,夜里巡逻冻得手脚发麻也不吭声。2000年代初,他在多个部队轮岗,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学会了怎么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把队伍带好。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让乌克兰的局势彻底翻了天,Zaluzhnyi被调到西部作战指挥部当副指挥官。那时候的乌军装备老旧,士兵士气低迷,他得一边应付俄罗斯支持的武装,一边想办法把部队捏合成型。

他开始推崇灵活战术,强调情报和快速反应,尽量让部队少吃亏。2017年,他升任西部作战指挥部参谋长,2018年又跳到联合参谋部,2019年当上了北部作战指挥部的头儿。

这几年的历练让他对乌军的短板心知肚明:武器不行、后勤跟不上、指挥链还带着苏联的老毛病。

泽连斯基把Zaluzhnyi提拔为乌克兰武装力量总司令,算是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乌克兰东边已经剑拔弩张,俄罗斯的坦克和火箭炮在边境线上晃来晃去,Zaluzhnyi接手的是一支底子薄、压力大的军队。

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跑遍前线,检查部队的战备情况,逼着军官们改掉拖拉的作风。他还特别重视情报,建了个简易的情报网络,让基层的动向能第一时间报上来。这种接地气的做法让士兵们挺服气,觉得新司令不是光坐办公室的官僚。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的全面入侵打得乌克兰措手不及,Zaluzhnyi成了抗击俄军的核心人物。基辅保卫战的时候,他靠着精准的情报和分散指挥,把部队拆成小股,硬是拖住了俄军的装甲集群。

哈尔科夫和赫尔松的反攻也是他一手策划,乌军收复了不少失地,士气被他点燃了一把。2023年,战争拖成了拉锯战,Zaluzhnyi公开承认局势僵住了,弹药和装备的缺口越来越大。他在媒体上直言不讳,说乌军得靠自己的脑子打仗,不能光指望西方的援助。

2024年Zaluzhnyi被免去总司令职务,3月被任命为乌克兰驻英国大使,7月11日正式走马上任。

俄乌冲突一开打,就像把现代战争的家底抖了个底朝天。俄罗斯的图-160M轰炸机挂着KH-101巡航导弹,铺天盖地轰炸乌克兰的军火库和指挥部,乌军的海军几乎被打没了,几个空军基地也瘫了。

俄军头两周的打法狠得像教科书,导弹跟不要钱似的往外扔,每天几十枚,精准得让人头皮发麻。可没过一个月,俄军的弹药库就见了底,导弹发射的频率断崖式下跌,战场上开始靠老式火炮和火箭弹硬撑,命中率和威力都差了一大截。

乌克兰那边也好不到哪去。西方的Javelin反坦克导弹和HIMARS火箭系统刚送到前线的时候,乌军打得风生水起,可弹药一箱箱用光,后续补给却跟不上。2022年夏天,乌军每天要烧掉几千发炮弹,仓库里却空得能跑老鼠。

双方都陷进了弹药荒,谁也别笑谁,战争变成了拼后勤的消耗战。俄军后来从伊朗搞了点“见证者-136”无人机,算是缓了口气,但也得攒上十天半个月才能来一次像样的轰炸,远不如开战时的气势。

这场仗打得中美看得心惊肉跳。美国这边,五角大楼的分析师翻着俄乌的战报,算了一笔账:美军的JASSM-ER巡航导弹,射程900公里,单枚造价120万美元,库存也就6000枚左右。

俄军在乌克兰一个月就扔了上千枚导弹,美国这点家底要是真打起来,怕是撑不了多久。更别提美军的其他弹药,像155毫米炮弹,2022年时的月产能只有1.4万发,连俄乌战场的零头都不够。

2023年初,美国空军坐不住了,赶紧启动了个“新一代低成本远程空射巡航导弹”的计划,目标是造一种单价15万美元、射程900公里的导弹,还得简单好造,能快速量产。

2023年春,招标会开得热火朝天,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这些军工巨头都挤破头想拿合同。美国空军的要求很直接:7个月内拿出样弹,2026年得开始量产,库存得堆到上万枚。

这导弹得跟JASSM-ER搭配用,贵的打硬目标,便宜的铺量轰炸,省钱又实用。可美国的工业底子早就被去工业化掏空了不少,工厂老旧,工人不够,供应链还得看别人的脸色。

2024年,宾夕法尼亚一家弹药厂因为机器故障停工,生产线上的半成品导弹堆了满地,愣是没人修。

俄乌冲突的教训摆在眼前,我军很清楚弹药多寡能决定战争的走向。2023年,我国的巡航导弹生产线上了自动化设备,工厂24小时连轴转,弹体组装得又快又稳。

大口径炮弹和空空导弹的产能也跟着爬坡,轰-6K挂着新型导弹满天飞,演习的画面刷爆了军事论坛。

我国的工业体系是个大优势,原材料不缺,工人效率高,成本还低得让西方眼红。2024年,某沿海军工厂的产能翻了两番,仓库里弹药箱摞得像小山,随时能拉上战场。

中美这波扩产,表面看是为了补齐短板,其实都在盯着对方。美国担心的不是小国,而是我国空军那支规模不小的战机群和防空网。JASSM-ER的6000枚库存,对付治安战还行,碰上硬茬子就不够看了。

我国扩产的背后是对西太平洋局势的未雨绸缪。都在赌,谁的弹药堆得更高,谁就能在未来的博弈里多一分底气。

可扩产这事,哪有那么简单。美国这边,军工复合体的老毛病又犯了,预算超支、工期拖延,2024年底的试射成本已经窜到20万美元一枚,量产计划只能往后推。

我国虽然顺风顺水,但国际压力也不小,西方老拿“中国威胁论”说事,出口原材料的路子被卡得越来越紧。俄乌战场的弹药危机,算是上了堂生动的课,但这课的代价,谁都不想亲自去交。

俄乌冲突到现在还在拖,乌克兰的弹药库靠着西方的输血勉强撑着,俄罗斯那边也好不到哪去,靠伊朗和朝鲜的无人机和炮弹硬撑。

俄乌冲突的弹药危机,像一记重拳从技术迷梦里砸醒。加足马力造导弹、堆炮弹,真的是为和平备战,还是在为更大的风暴铺路?

0 阅读:3
朱煜祺侃国际

朱煜祺侃国际

世界热点72小时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