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舰队水雷战队的掘墓之旅-多号作战

钢铁咆哮俱往昔 2024-03-24 16:02:23

1944年10月17日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领导下,美、菲及澳联军开始了第二次菲律宾战役行动。同时,日军大本营为了应对麦帅登陆莱特岛战役开始了为守岛力量补充兵员及武备的反制计划,即“多号作战”任务。

多号作战任务

而盟军方面则称在莱特岛战役期间与日本海军在奥尔莫克湾附近海域进行的战斗为“奥尔莫克湾战役”,视其为莱特岛战役的组成一部。著名的“奥尔莫克湾战役”就在与“多号作战”的任务线交织中展开了大厮杀,而旧日本海军水雷战队的大坟墓已由其自己开挖。

菲律宾奥尔莫克湾位置

“多号作战”一共进行了9次,全部都是输送兵员、武器及补给等为主要任务性质的运输任务,反而作战任务却是意外之举。然而就是这些不起眼的运输任务给日军水雷战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其中水面舰队损失有:

轻巡洋舰:鬼怒;

驱逐舰:卯月、夕月、浦波、长波、滨波、岛风、若月、桑;

大型运输船:15艘(共计68125吨);

运输舰、海防舰及护卫艇:16艘;

运输潜水艇:1艘

鬼怒号,长良型。旧日本海军二等巡洋舰(轻巡)长良型五号舰。本子历来不重视轻巡的设计和使用,把它视为大号的驱逐舰来看待,大部分都用来充当水雷战队的旗舰,其5.5吋主炮逊于盟军的6英寸机关枪以及少量装备的九三式氧气鱼雷甚至不如自家DD装备的齐全火力强大。

(1923年下水时的鬼怒号)

卯月号、夕月号,睦月型。上世纪20年代日本海军在峰风型的基础上为了加装三联装610mm新型鱼雷及其他增强武备而设计的新型12艘改进型驱逐舰,舰型整体沿用了峰风型,只在舰艏由勺型改成了双曲线行以调高适航行,而他之后就是大名鼎鼎的特型驱逐舰开山之作,吹雪型。

(卯月号还未获得正式舰名,只有25这个建造编号)

(1928年的夕月号,同样未获得正式舰名前)

浦波号,吹雪型。如上,睦月型已经是峰风型改造的极限了,在建造了12艘后即停止了建造,后继5艘加上补充计划等舰只数量进行了重新设计,也就是“大驱计划”。在舰政本部四部藤本喜久雄中佐这位怪才的设计下,吹雪型开启了本子新一代DD的设计风格。首先舰体为长舰艏楼型,首次在舰桥上采用固定式顶盖,使舰桥完全封闭,改良了锅炉房及烟道设计,127mm双联装主炮采用全封闭式炮塔,提高主、副轮机室防御能力等等诸多方面重新设计。在经过多次舰队事件后,完成改造的特型仍然担当水雷战队的主要战力,战至最后除战前撞沉的深雪号、苟到最后的潮号,其他18艘特型驱逐舰全部战沉在太平洋海底。

(1931年的浦波号,较前型睦月型区别明显)

长波号、滨波号,夕云型。继阳炎型18艘之后又增加了20艘夕云型,这38艘被称为“甲型”驱逐舰或舰队驱逐舰。夕云型在外观上除舰桥有少许后倾的流线型设计外与阳炎型没有明显的区别,内部夕云型首次全面采用了交流电源,而最大的改动还是追求更高的航速以超越阳炎型的35节设计。

(1942年6月30日长波号竣工)

(1943年6月全力公试状态下的滨波号)

岛风号,岛风型,岛风型的独苗一艘,是针对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高航速而设计的,公试时曾飚出40.9节的高航速,创下本子海军DD航速之最,而被更新记录是40.698节正是由风峰型的初代岛风创造,一艘DD与一级BB比航速也只有本子才能想得出来。

(1943年5月5号摄于宫津湾的岛风号,高速航行舰艏抬起舰尾已接近海面)

若月号,秋月型。本子二战后期最后一型大型防空驱逐舰,再往后至投降前只有松型和橘型这类千吨级的小玩意了,2700吨的排水量,四座八九式100mm双联装高炮和九四式射击指挥仪,基部巨大的三合一的舰舯烟囱设计,以至于盟军都将其误认为是夕张型轻巡的后继舰型,而这型DD还有有一个非正式称呼叫“对空直卫舰”,可见其主要工作已从早期本子水雷屋“突袭撒雷”的理念变成舰队防空了。

(1944年11月11日奥尔莫克湾沉没前的若月号)

桑号,松型。随着战事发展的愈发不利,资源的消耗殆尽,日海军取消了性能强悍而数量太少的甲、乙型驱逐舰的后继建造,转而制造性能低、小型低速的驱逐舰也就是43年改丸五案的丁型,最终命名为“松”型。

(与桑号同型的桃号,两根细细的烟囱、简陋的主炮是其明显的特征)

此役战后舰船损失统计详情,其中34艘舰船因盟军空袭损失、4艘于水面舰艇交战损失、1艘损失于炮击、1艘搁浅。由此可见,当时盟军强大的空袭给日军带来了何等灭顶之灾。

6 阅读:445
钢铁咆哮俱往昔

钢铁咆哮俱往昔

愿与君共探古今战事,更愿今天下歌舞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