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郭影秋逝世,临终前留下四条遗言,众人听后不禁潸然泪下
1985年10月的一个秋日,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伤。一位为中国革命和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老人,正在医院的病床上走完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就是郭影秋,这位曾经的云南省长,后来又放弃高位,毅然投身教育事业的传奇人物。
当医生们轻声告诉郭影秋,他的时间不多了的时候,这位老人露出了平静的微笑。他示意身边的人拿来纸笔,颤抖着手写下了四条遗言。当这些遗言被宣读出来时,在场的每个人都不禁泪流满面。
这四条遗言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会让众人如此动容?郭影秋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他为何会从一省之长变成一所大学的校长?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又藏着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从"苏北才子"到革命战士:郭影秋的成长之路
1909年,在江苏省徐州市的一个偏僻小村庄里,一个名叫郭映秋的男孩呱呱坠地。他的父母是普通的贫农,一家人靠着几亩薄田勉强度日。然而,贫穷并没有阻挡郭映秋对知识的渴望。

小郭映秋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明才智。村里的老人常常笑称:"这孩子长大了,准能当个大官!"然而,郭映秋的父母却不敢有这样的奢望,他们只希望儿子能够读书识字,将来能够过上好日子。
为了供郭映秋上学,父母省吃俭用,甚至连家里唯一的一头老母猪都卖掉了。看着父母的辛劳,年幼的郭映秋暗自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改变家里的贫困面貌。
在乡村小学里,郭映秋很快就成为了老师眼中的"明星学生"。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有一次,一个同学因为家里揭不开锅要辍学,郭映秋得知后,主动提出要教这个同学功课,并且把自己省下的零花钱偷偷塞给了这个同学。
1930年,21岁的郭映秋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江苏教育学院。这个来自乡下的穷小子,终于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在学校里,郭映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他的才华很快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苏北才子"。
然而,就在郭映秋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时,国家的苦难却让这个年轻人无法置身事外。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郭映秋开始阅读进步书籍,参加学生运动,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
1934年,郭映秋在沛县中学担任教务主任期间,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此,这位曾经的"苏北才子",成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缺乏斗争经验,郭映秋很快就遭到了叛徒的出卖,被关进了徐州监狱。在狱中,敌人对他使用了各种酷刑,企图从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口中撬出组织的秘密。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郭映秧咬紧牙关,一言不发。敌人见硬的不行,又来软的,许诺只要他背叛组织,就能获得优厚的待遇。然而,郭映秧坚定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信仰不会因为你们的威逼利诱而动摇!"
就在郭映秧即将被敌人处决的时候,组织上想尽办法营救了他。几位当地的开明乡贤在组织的指示下,多方奔走,终于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释放了郭映秧。
重获自由的郭映秧并没有因为这次的挫折而退缩,相反,这段经历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他常常对身边的同志说:"革命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我们必须做好流血牺牲的准备。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信念,就一定能够迎来胜利的曙光!"
从此,郭映秧改名为郭影秋,寓意要像秋天的阳光一样,照亮革命的道路。他开始了更加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做准备。
这位曾经的"苏北才子",就这样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但又无比光荣的革命道路。他的故事,正如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普通中国人的缩影,用青春和热血,铺就了一条通向新中国的道路。
战火中的领袖:郭影秋的抗日岁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拉开序幕。这场民族存亡的大战,为郭影秋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湖北人民武装抗日义勇队正式成立,郭影秋被任命为特委书记。

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郭影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时的抗日义勇队组织松散,武器装备匮乏,如何把这支队伍发展壮大,成为郭影秋首要解决的问题。
郭影秋首先着手健全义勇队的组织结构。他提出了"三三制"的组织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这一举措既保证了党的领导,又广泛团结了各界抗日力量,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在组织建设的同时,郭影秋还十分重视提高队伍的战斗力。他组织义勇队员学习游击战术,经常亲自给大家讲解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著作。一次演习中,郭影秋发现有的队员还不会使用手榴弹,他二话不说,当场示范如何正确投掷,赢得了队员们的敬佩。
然而,义勇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是后勤补给不足,武器弹药严重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郭影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攻打汉奸武装王献臣的部队。
1938年春,郭影秋亲自带队,对王献臣的驻地发动了突袭。这次行动不仅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还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从此,湖西地区的抗日形势得到了明显好转。
在郭影秋的领导下,义勇队不断发展壮大,各个县先后建立了抗日政权,逐步形成了抗日根据地。郭影秋常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解决实际问题。有一次,他听说一个村庄遭到日军洗劫,立即带领队伍赶去慰问。看到村民们无家可归,郭影秋二话不说,脱下自己的棉衣给一位老大爷穿上,并组织队员帮助村民重建家园。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郭影秋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日渐成熟。1941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面对优势敌人,郭影秋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带领部队与敌人周旋。在一次遭遇战中,郭影秋指挥部队设伏,一举歼灭了一个日军小队,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1944年,在郭影秋和其他抗日将领的共同努力下,湖西地区的日军被压缩到几个孤立的据点,抗日根据地连成了大片。这位曾经的"苏北才子",已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领导人。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开始了和平谈判。1945年冬,郭影秋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徐州举行的军事谈判。谈判中,国民党代表傲慢无礼,对中共方面提出的建议嗤之以鼻。面对这种情况,郭影秋沉着冷静,据理力争。他引用大量事实和数据,论证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战胜利的重要贡献,最终赢得了在场人员的尊重。
然而,和平的曙光很快就被战争的阴云遮蔽。1946年,国民党撕毁和平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郭影秋再次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他先后担任冀鲁豫湖西军分区的司令员、湖西地委书记、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11月,著名的淮海战役打响。郭影秋此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政治部主任,参与了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在战役中,他不仅负责军队的政治工作,还多次深入前线,指挥作战。有一次,在攻打某国民党据点时,郭影秋发现敌人火力点的位置,立即调整了进攻方案,最终以最小的代价攻下了这个据点。
淮海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随后,郭影秋跟随刘邓大军南下,转战于江苏、安徽和西南等地,见证了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的郭影秋,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想起了自己从一个"苏北才子"到革命战士,再到军事将领的曲折经历,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感慨。
然而,对于郭影秋来说,革命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奋斗的结束。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正等待着他这样的革命老将去开拓和奉献。

新中国的建设者:从云南省长到南京大学校长
1950年,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革命老将,郭影秋被党组织派往云南省,担任副省长兼省委书记处书记。彼时的云南,依然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而郭影秋面临的挑战,远比他想象的要艰巨得多。
刚到云南不久,郭影秋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当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武装土匪和反动势力残余,他们经常袭扰村寨,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郭影秋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了"剿匪安民"的计划。
他亲自带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一方面组织军队剿灭武装土匪,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争取群众支持。在一次剿匪行动中,郭影秋冒着生命危险,亲自登门劝降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土匪头子。经过长达三天三夜的谈判,这位土匪头子最终被郭影秋的诚意打动,带领手下投诚。这一事件在当地引起轰动,极大地推动了剿匪工作的进展。
在解决安全问题的同时,郭影秋也深知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开发边疆、繁荣经济"的口号,大力推动云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他的倡议下,云南开始修建公路、兴建水利工程,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有一次,郭影秋在视察一个偏远山区时,看到当地村民还在用最原始的方式种地。他当即决定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亲自带队到邻省考察学习。回来后,他组织了一批农业技术员深入乡村,手把手教农民使用新技术。这一举措很快收到了成效,当年云南的粮食产量就比往年增长了近三成。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郭影秋也没有忘记文化教育事业。他多次强调:"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强,多读书。"在他的主持下,云南省大力兴办学校,特别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他还亲自出面,邀请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来云南支教,为云南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就在郭影秋的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来了。1952年,中央决定调整高等教育机构,加强对高校的领导。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郭影秋会被提拔到更高的位置,没想到他主动向中央请缨,要求到教育部门工作。
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不解,有人惊讶,更多的人是钦佩。面对众人的疑问,郭影秋说了一段话,至今仍被人传颂:"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受党组织培养多年。现在国家需要教育人才,我更应该冲锋在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这样,郭影秋从一省之长变成了南京大学的校长。刚到南大时,很多人对这位"空降"校长持观望态度。有人担心他是来搞政治运动的,也有人怀疑他能否胜任大学校长的工作。
面对这种情况,郭影秧没有急于表态,而是默默地开始了工作。他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经常工作到深夜。他走遍校园每个角落,与教职员工、学生促膝长谈,了解学校的真实情况。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郭影秧提出了"教学压倒一切中心任务"的口号。他明确指示学生要认真上课,老师要心无旁骛地进行教学和科研。这一举措立即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拥护,南大的学术氛围日益浓厚。
郭影秧还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他多次强调:"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他想方设法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一次,一位著名教授因为住房问题考虑离开南大,郭影秧得知后,立即安排了一套学校最好的房子给这位教授。这位教授深受感动,不仅留了下来,还为南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
在郭影秧的领导下,南京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迅速提高,很快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许多学生回忆说,那个时期的南大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大家都以身为南大人而自豪。

1963年的一天,郭影秧正在学校视察工作,突然接到了中央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周总理的声音:"你在南京大学担任校长多年,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现在国务院秘书长一职空缺,我和其他人商议了一下,决定由你来担任,你有什么想法?"
面对组织的重用,郭影秧却委婉地表示:"总理,我在南京大学担任校长多年,更适合在高校工作。由我来担任国务院秘书长一职,这恐怕不太合适。"
最终,在郭影秧的强烈要求下,组织上决定将他调往中国人民大学,担任副校长一职。当消息传开后,南大的学子们纷纷落泪,他们在校园里、校门口贴出公开信和大标语,表达对郭影秧的不舍之情。
面对依依不舍的师生们,郭影秧说道:"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认可。现在组织上将我调到人大工作,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等我走后,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日后为国所用,改变我们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在这里拜托大家了。"
就这样,郭影秧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南京大学,踏上了新的征程。然而,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却永远铭刻在了南大的校史之中。
教育生涯的曲折与坚持
1963年,郭影秋告别了他深爱的南京大学,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担任副校长。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在全校大会上向师生介绍郭影秋时,称他是一位"好校长"。这个评价不仅是对郭影秋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未来的期许。

然而,郭影秋在人民大学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刚到任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时,一些学生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认为学习专业知识不如搞政治运动重要,经常旷课参加各种集会。面对这种情况,郭影秋没有简单地采取强制措施,而是主动与学生座谈,耐心地解释学习的重要性。
有一次,郭影秋在学生宿舍里发现了一位经常旷课的学生。这位学生正在热火朝天地写大字报,准备去贴到校园里。郭影秋没有批评他,而是和颜悦色地问:"你觉得写大字报重要,还是学习专业知识重要?"这位学生愣住了,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
郭影秋接着说:"我们搞革命,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就需要发展经济、发展科技。而这些,都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你说,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好好学习呢?"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这位学生,他不仅从此认真上课,还在班里宣传学习的重要性,带动了更多同学回归课堂。
在郭影秋的努力下,人民大学的学风逐渐好转,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高校陷入了动荡。
作为学校领导,郭影秋成为了批斗的对象。有人指责他"重专业轻政治",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面对这些批评,郭影秋没有辩解,而是默默承受着。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只要我们坚持信念,坚持真理,终有一天会云开雾散的。"
在那段特殊时期,郭影秋虽然失去了领导职务,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主动请缨,到学校的图书馆当起了管理员。在那里,他默默地整理着被打乱的图书,保护着学校的文献资料。

有一次,一群"造反派"学生冲进图书馆,要销毁一批"反动"书籍。郭影秋挺身而出,挡在书架前。他对学生们说:"这些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即使有些观点我们现在不认同,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我们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它们,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郭影秋的话让这些学生陷入了沉思,最终,他们放弃了焚书的计划。事后,有学生私下对郭影秋说:"郭校长,您真有胆量。"郭影秋笑着回答:"保护知识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这需要每个人都有勇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开始拨乱反正。中国人民大学也开始恢复正常秩序,重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此时的郭影秋已经68岁高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仍然坚持参与学校的复校工作。
当时,学校百废待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郭影秋不顾医生的劝阻,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说:"我们耽误的时间太多了,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赶上来。"
在重建师资队伍方面,郭影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亲自出面,邀请一些在"文革"中受到打击的老教授重返讲台。有位著名经济学教授在"文革"中被错误批判,多年来一直郁郁寡欢,不愿再从事教学工作。郭影秋多次登门拜访,诚恳道歉,并力邀他重返人民大学。最终,这位教授被郭影秋的诚意打动,答应重新执教。
在课程设置方面,郭影秋提出了"恢复传统、面向现代"的理念。他认为,人民大学应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他的推动下,学校开设了多门新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等,为学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打下了基础。
1980年,已经70岁的郭影秋正式退休。但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主动要求继续为学校工作。学校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安排他担任学校的顾问,主要负责指导青年教师。

退休后的郭影秋常常对年轻教师说:"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我们要用心去做,用爱去育。"他经常深入课堂,听年轻教师讲课,并给出中肯的建议。有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上课时总是紧张得手足无措。郭影秋特意找他谈心,说:"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智慧。你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用他们的眼光去看问题,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讲解。"在郭影秋的指导下,这位年轻教师很快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1983年,郭影秋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医生诊断他患上了癌症。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常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这样,郭影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教育生涯虽然充满曲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持,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永远的"郭校长":郭影秋的精神遗产
1985年10月,北京的秋风微凉,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却弥漫着一股深深的哀思。郭影秋,这位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了大半生的老人,在病榻上走完了他75年的人生旅程。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郭影秋留下了四条遗言,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第一条遗言是:"不通知亲友,只报告党委和上级机关。"这句话体现了郭影秋一生对党的忠诚。从年轻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到晚年仍然心系党的事业,郭影秋始终将自己视为党的一份子。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
第二条遗言是:"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这体现了郭影秋一贯的低调作风。在他看来,人的一生应该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追求个人名利。即便是死后,他也不希望因为自己而增加社会的负担。

第三条遗言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把遗体交给医院做科学研究使用。"郭影秋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体现了他对科学事业的支持,也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决定,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是非常罕见的。
第四条遗言则是:"把'郭影秋诗选'的稿费交给党组织,作为最后一次的党费。"这不仅体现了郭影秋对党的忠诚,也展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原来,这位严肃的教育家在业余时间还是一位诗人,留下了不少诗作。而将自己心血的成果作为最后的党费,无疑是郭影秋对党最深情的告别。
这四条遗言,简单却意味深长,充分体现了郭影秋一生的高尚品格和崇高追求。当这些遗言被宣读出来时,在场的每个人都不禁潸然泪下。
郭影秋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教育界。在南京大学,许多老教授听闻噩耗,都难掩悲痛之情。有位退休的老教授回忆说:"郭校长在南大的时候,常常深夜还在办公室工作。有一次我凌晨两点路过他的办公室,发现灯还亮着。推门一看,郭校长正伏案工作。他抬起头,笑着对我说:'老同志,你也这么晚啊。来,喝杯茶暖暖身子。'就是这样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们都觉得他不只是一位领导,更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
在中国人民大学,郭影秋的学生们自发组织了悼念活动。一位已经成为教授的学生动情地说:"郭校长教会了我们很多,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家庭困难想要退学。郭校长知道后,不仅帮我申请了助学金,还亲自给我做思想工作。他说:'困难是暂时的,但知识是一辈子的财富。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社会。'正是这番话,让我坚持下来,最终完成了学业。"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批斗,郭影秋也没有失去对教育的热爱。一位当年的"造反派"学生,多年后忏悔道:"那时我们年轻气盛,做了很多错事。但郭校长从未记恨我们。'文革'结束后,他还主动找到我,鼓励我继续学习。他说:'年轻人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要能够认识错误,并且从中吸取教训。'正是他的宽容和鼓励,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知识的渴望。"
郭影秋的离去,不仅是教育界的损失,更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存在了他培养的学生心中,在他工作过的每一所学校里。

在南京大学,学校专门设立了"郭影秋奖学金",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颁奖时,学校都会讲述郭影秋的故事,激励新一代的学子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在中国人民大学,郭影秋的铜像矗立在校园中心,成为学校的精神象征。每到开学季,新生们都会在这里宣誓,传承郭影秋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在整个中国的教育界,"郭影秋精神"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名词,代表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许多年轻的教师以郭影秋为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培养着祖国的未来。
2009年,是郭影秋诞辰100周年。在这一年,教育部专门举办了纪念活动,回顾郭影秋的一生,总结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一位教育部的官员在发言中说:"郭影秋同志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教育发展的缩影。从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重建,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教育现代化,郭影秋同志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不息。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如今,虽然郭影秋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精神依然在影响着无数人。在中国的教育战线上,还有很多像郭影秋这样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默默无闻,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他们或许不会像郭影秋那样名垂青史,但他们的付出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
郭影秋走了,但"郭校长"永远活在了中国教育的历史长河中。他的故事,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