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副团长枪法如神,一杆枪毙杀200日军!弹尽时举枪自尽

一零历史 2024-10-19 16:14:55

八路军副团长枪法如神,一杆枪毙杀200日军!弹尽时举枪自尽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东北抗联,曾赴苏联学习军事;他枪法如神,一枪一个准,能打落空中飞鸟;他智勇双全,指挥若定,每战必胜;他更是一位爆破专家,让敌人闻风丧胆。这个人就是八路军山东纵队1旅2团副团长王凤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最终却选择了在马鞍山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直至弹尽粮绝。他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又为何会做出如此壮烈的抉择?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追溯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开这位英雄的传奇一生。

枪法如神的抗联老兵

1933年,东北的冬天格外寒冷。19岁的王凤麟穿着单薄的棉衣,悄悄潜入日军的军需仓库。这是他加入东北抗日联军后的第一次行动。仓库里堆满了御寒的皮袄和军粮,王凤麟和战友们小心翼翼地搬运物资,生怕惊动了外面巡逻的日军哨兵。

就在这时,一声狗叫打破了夜的寂静。日军的警报声随即响起,子弹如雨点般袭来。王凤麟握紧了手中的步枪,这是他从父亲那里继承的猎枪,曾经陪伴父亲打猎多年。他深吸一口气,瞄准了不远处的一盏探照灯。

砰!一声清脆的枪响,探照灯应声而碎。黑暗中,王凤麟又快速击倒了两名冲在最前面的日军。他的枪法精准得让战友们惊叹不已。借着这个机会,抗联战士们成功突围,带走了大量急需的物资。

这次行动不仅让王凤麟在战友中声名鹊起,更坚定了他继续战斗的决心。他暗自发誓,一定要用这把枪打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1935年,因表现出色,王凤麟被推荐到苏联远东军事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不仅系统学习了现代军事理论,还重点钻研了工兵爆破技术。苏联红军的教官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来自中国东北的年轻人,不仅头脑灵活,而且枪法惊人。

有一次军事演习,教官在500米外的树上挂了一个苹果作为靶子。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个距离太远,无法命中时,王凤麟却平静地举起步枪,仅用一发子弹就将苹果击落。这一手绝活让在场的苏联军官们都赞叹不已。

学成归国后,王凤麟被分配到山东纵队。初到山东,他还有些不适应这里的地形和气候。但很快,他就凭借出色的军事素养和过人的枪法,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

有一天,2团团长吴瑞林听说新来了一个枪法了得的抗联老兵,便想一试高下。吴瑞林也是远近闻名的神枪手,曾经在一次伏击战中,一人击毙十几名日军。

两人来到村子后的一片树林里。吴瑞林指着树梢上一只正在跳跃的麻雀,抬手就是一枪,麻雀应声而落。战士们刚要鼓掌,只见王凤麟也不慌不忙地掏出手枪,对准另一只刚要飞走的麻雀扣动扳机。砰的一声,那只麻雀也跌落在地。

两人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赏之意。吴瑞林拍着王凤麟的肩膀说:"好小子,枪法不错!咱们这个团有你加入,日本鬼子可要倒霉了!"

从那以后,王凤麟就成了2团的副团长。他不仅枪法了得,在战术指挥上也很有一套。每次战斗前,他都会仔细研究地形,选择最有利的位置布置火力点。在他的指挥下,2团屡建战功,成为山东纵队的一支劲旅。

然而,王凤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枪法出众而骄傲自满。相反,他总是告诫战士们:"我们的每一颗子弹,都是用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平时要节约子弹,战时才能多杀敌。"

正是这种严谨的作风和过人的本领,让王凤麟在战士们心中树立起了威信。每当遇到棘手的战斗任务,吴瑞林总是首先想到王凤麟。而王凤麟也从未让大家失望过。

1938年冬,日军对山东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在一次遭遇战中,王凤麟带领一个排的战士,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展开激战。当时,他们处于极为不利的地形,几乎被日军包围。

就在这危急时刻,王凤麟注意到不远处有一座小庙。他立即带领战士们退入庙中,利用厚实的土墙作为掩护。他站在庙门口,一边指挥战士们射击,一边亲自端起步枪瞄准冲在最前面的日军。

砰!砰!砰!每一声枪响,都伴随着一名日军的倒下。王凤麟的枪法如神,百发百中,愣是凭借一己之力挡住了日军的进攻。最后,日军损失惨重,不得不狼狈撤退。

这场战斗后,王凤麟的威名更加响亮。日军甚至给他起了个绰号——"魔鬼神枪手"。但王凤麟知道,战争远未结束,更艰苦的战斗还在等待着他们。

战场上的百发百中

1939年的一个夏日,山东纵队1旅2团迎来了一件稀罕物——一支德国制造的狙击步枪。这支步枪是从一位外国传教士手中得来的,当时在整个山东八路军中都找不出第二支。

王凤麟第一眼就被这支步枪吸引住了。他仔细端详着枪身上的每一个细节,爱不释手。这支步枪不同于他们平时使用的普通步枪,它配备了一个精密的瞄准镜,可以大大提高射击的精准度。

团长吴瑞林和政委李伯秋看到王凤麟对这支枪的兴趣,便向上级请示,希望能将这支珍贵的武器配给王凤麟使用。他们认为,像王凤麟这样的神枪手才能发挥出这支狙击步枪的最大威力。

经过旅长王建安的同意,这支狙击步枪正式成为了王凤麟的专属武器。从此,王凤麟的战斗力更上一层楼,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屡立奇功。

1940年春,日军对山东根据地发动了新一轮"扫荡"。在一次激烈的遭遇战中,王凤麟带领一个排的战士被围困在一座小山上。日军从四面八方向山上进攻,情势危急。

就在这时,王凤麟想起了那支狙击步枪。他迅速爬上一棵大树,找了个视野开阔的位置,架起了狙击步枪。

通过瞄准镜,王凤麟清楚地看到了正在指挥进攻的日军军官。他深吸一口气,轻轻扣动扳机。砰的一声,那名军官应声倒地。日军顿时陷入混乱,进攻的步伐也随之减缓。

王凤麟抓住这个机会,快速转换目标,一个接一个地点射日军的机枪手和掷弹筒手。每一枪都精准命中,日军的火力压制顿时减弱了许多。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当夜幕降临时,日军已经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战后统计,仅王凤麟一人就击毙了30多名日军,其中包括2名军官。

这次战斗的胜利,不仅提振了八路军将士们的士气,也让日军对这支"神出鬼没"的狙击步枪产生了恐惧。从此以后,只要在战场上听到这支狙击步枪的声音,日军就会不由自主地畏缩不前。

然而,王凤麟并没有因为有了这支"神器"就变得轻敌大意。相反,他更加刻苦地练习射击技巧,研究如何在不同的地形和天气条件下发挥狙击步枪的最大威力。

在一次攻坚战中,王凤麟的狙击技术再次派上了大用场。日军在一座小镇修建了多个碉堡,火力很猛,八路军的进攻一度受阻。

王凤麟主动请缨,要求担任狙击手掩护爆破小组。他选择了一个隐蔽的制高点,开始了精准狙击。每当日军的机枪手想要探出头来扫射,王凤麟的子弹就会不偏不倚地击中他们。

在王凤麟的掩护下,爆破小组成功接近了碉堡。当爆破手将炸药包送到碉堡底部时,王凤麟又精准地狙杀了试图阻止的日军。随着一声巨响,碉堡轰然倒塌,八路军顺利攻入小镇。

这次战斗结束后,一名被俘的伪军向八路军战士透露:"你们在北山上有一支步枪真是太厉害了!只要我们从工事里往外探头,那支枪一响就是一个。就那一支枪,打死打伤我们几十个人,真是神枪手啊!"

王凤麟的枪法不仅让敌人闻风丧胆,也成为了激励八路军战士的一面旗帜。很多年轻战士都以能和王凤麟一起并肩作战为荣,纷纷要求向他学习射击技巧。

在一次休整期间,王凤麟组织了一次射击训练。他将一个苹果放在200米外的树杈上,然后对着跃跃欲试的年轻战士们说:"谁能打中这个苹果,今天的训练就算及格。"

年轻战士们纷纷尝试,但都未能命中。最后,王凤麟举起了那支德国狙击步枪,稍作调整后扣动扳机。只听"啪"的一声,远处的苹果应声而落,被子弹精准地从中间击穿。

看着战士们惊叹的眼神,王凤麟语重心长地说:"枪法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不断练习才能精进。希望你们能把每一发子弹都当作消灭敌人的机会,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

就这样,王凤麟不仅用自己神乎其技的枪法震慑敌人,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战友。他的传奇故事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成为鼓舞军民抗战的一段佳话。然而,战争的残酷现实并没有因为王凤麟的神枪法而改变,更严峻的考验还在等待着他们。

意外受伤与坚强意志

1941年的秋天,山东抗日根据地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考验。日军发动了大规模"扫荡",企图一举摧毁八路军在山东的抗日力量。在这场激烈的拉锯战中,王凤麟带领的部队始终冲锋在前,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然而,命运总是难以预料。在一次激烈的遭遇战中,王凤麟带领突击队冲锋陷阵,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就在他们即将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一颗流弹击中了王凤麟的右腿。

"啊!"王凤麟闷哼一声,强忍疼痛继续指挥战斗。直到战斗结束,他才发现自己的右腿已经血流如注。战友们赶紧将他抬下战场,送往山东纵队野战医院。

经过医生的初步诊断,子弹击中了王凤麟右腿膝盖下20公分处,造成了粉碎性骨折。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种伤势是很难完全治愈的。

山东纵队卫生部长白备伍亲自来到王凤麟的病床前。他神色凝重地说:"王团长,你的伤势很重。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恐怕无法保全你的腿脚了。"

听到这个消息,病房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知道,对于一个战士来说,失去一条腿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再也无法冲锋陷阵,再也无法指挥战斗,甚至可能成为部队的负担。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王凤麟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沮丧。他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右腿,然后抬头对白备伍说:"白部长,我知道你们已经尽力了。既然保不住,那就截肢吧。只要能尽快恢复,我还能为抗战出力。"

王凤麟的坚强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白备伍握住王凤麟的手,郑重地说:"王团长,组织上苦心培养你,还送你到苏联学习军事,就是指望你能多打鬼子。虽然现在情况不太理想,但我向你保证,我们一定会为你解除痛苦。虽然不能还你一条活腿,但我们可以给你装一条假肢。保证你能骑马、走路,继续指挥战斗!"

就这样,在白备伍的安排下,医生们为王凤麟进行了截肢手术。手术很成功,但术后的康复过程却异常艰辛。每一次换药都像是一次酷刑,剧烈的疼痛让王凤麟满头大汗。但他始终咬紧牙关,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在康复期间,王凤麟并没有闲着。他让战友们给他带来了很多军事书籍,每天都伏案学习。他说:"既然暂时不能上战场,那就要多学习理论,为将来的战斗做准备。"

终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王凤麟的伤口愈合了。接下来就是安装假肢和学习使用的过程。起初,每走一步都让王凤麟痛苦不堪。但他从不叫苦,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有一天,王凤麟突然对照顾他的护士说:"把我的枪拿来。"护士犹豫了一下,还是照做了。王凤麟接过枪,用假肢支撑着身体,慢慢站了起来。然后,他瞄准窗外的一棵树,扣动了扳机。

砰!一声枪响,树上的一片叶子应声而落。王凤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看来我的枪法还在。"

这一幕被路过的战友们看到,很快传遍了整个医院。大家都为王凤麟的坚强和毅力所感动,纷纷前来探望,为他加油鼓劲。

就在王凤麟准备重返部队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由于伤势过重,上级决定让他暂时离开一线,到后方担任顾问。这个决定让王凤麟很是不安。他对前来传达命令的首长说:"我虽然少了条腿,但还有一双手和一颗心。只要还能拿得动枪,我就想继续战斗。"

首长拍了拍王凤麟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的心情我们都理解。但现在的情况是,敌后根据地正处于艰苦时期。你现在行动不便,跟着部队转移会给大家增加负担。到后方去,你可以发挥你的军事才能,为更多的同志传授经验。这也是为抗战做贡献啊。"

王凤麟沉默了许久,最终点头同意了这个安排。在离开医院的那天,他特意来到白备伍的办公室,郑重地说:"白部长,谢谢你们的照顾。我答应你,我一定会继续为抗战出力,绝不辜负组织的培养。"

就这样,王凤麟带着他的狙击步枪,踏上了前往后方的路程。虽然离开了熟悉的战场,但他坚信,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坚强的意志,正是支撑他度过难关的力量源泉。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和勇敢者开玩笑。就在王凤麟以为自己即将开始新的人生篇章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正等待着他。这个转折,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为他的传奇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鞍山上的最后战斗

1942年初,王凤麟正准备前往后方担任军事顾问,一个意外的消息改变了他的计划。淄、博、临、益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冯毅之从鲁中专署开会回来,路过野战医院时专程来看望王凤麟。

冯毅之看到王凤麟的情况,提议道:"王团长,你的伤势还需要时间恢复。不如先去马鞍山养伤吧,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也能为你提供一个安静的休养环境。"

王凤麟听后沉思片刻,随即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对冯毅之说:"好,我去马鞍山。但不是去养伤,而是去驻守。"

这个决定在部队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老战友纷纷劝阻,认为马鞍山太过危险。马鞍山位于鲁山之北,淄河上游,因山峰两个山头之间有一个狭窄的山脊相连,形状酷似马鞍而得名。这里四周峭壁陡立,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132级石阶小道通向山顶,被称为"南天门"。

正因为地势险要,马鞍山成为了日军眼中的一颗钉子。他们多次组织进攻,企图拔除这个威胁。而八路军主力部队因为战事吃紧,不能经常在马鞍山一带活动,一旦形势严峻,很难及时增援。

面对战友们的担忧,王凤麟坚定地说:"正因为马鞍山重要,我才要去。我虽然少了一条腿,但还有一双手和一颗心。只要还能拿得动枪,就要继续战斗。"

就这样,在1942年春天,王凤麟带着他心爱的狙击步枪,来到了马鞍山。当时山上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装备简陋,物资匮乏。

王凤麟到达后,立即开始组织防御工事的修筑。他让战士们利用山上的岩石和树木,构筑了一个个隐蔽的火力点。同时,他还组织人员开凿山洞,储存粮食和弹药,为长期坚守做准备。

在王凤麟的带领下,马鞍山的防御工事日益完善。他还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制定了详细的防御计划。每一个战士都被安排了具体的岗位和任务,确保在敌人进攻时能够快速反应。

王凤麟还特别注重狙击手的培训。他将自己多年的狙击经验倾囊相授,教导战士们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如何判断风向和距离,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就这样,在王凤麟的努力下,马鞍山逐渐成为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日军多次试图进攻,都被击退。每次战斗,王凤麟都会亲自上阵,用他那支狙击步枪给予敌人重创。

1943年夏,日军再次对马鞍山发动进攻。这次他们调集了大量兵力,企图一举攻下这个"钉子"。战斗从黎明持续到黄昏,日军的炮火不断轰击山顶,企图摧毁八路军的防御工事。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王凤麟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他根据地形的特点,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当日军沿着石阶小道向上进攻时,他命令战士们暂时撤离阵地,诱使敌人深入。

当日军部队进入预设的伏击圈后,王凤麟一声令下,隐藏在各处的八路军战士突然发起猛烈攻击。王凤麟亲自端起狙击步枪,瞄准日军的指挥官和机枪手。在他精准的狙击下,日军的进攻阵型很快陷入混乱。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日军不得不撤退。据后来统计,仅这一天,日军就损失了300多人,而八路军只有少数伤亡。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马鞍山的处境越发艰难。1944年初,日军对山东根据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扫荡"。马鞍山再次成为重点进攻目标。

此时,统一合编后的教导1旅旅长孙继先、政委王麓水、参谋长李福泽等人,都意识到马鞍山即将面临空前的考验。他们给王凤麟写信,希望他能带领部队撤离。

然而,王凤麟在回信中表示:"我们已经在马鞍山坚守了两年多,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战友们的鲜血。如果现在撤离,不仅会影响根据地军民的士气,也会让敌人更加嚣张。我们誓与马鞍山共存亡!"

看到王凤麟的回信,旅首长们既感动又担忧。他们知道,一场更加惨烈的战斗即将在马鞍山上演。为了支持王凤麟,他们紧急调集了一批弹药和医疗物资,冒着极大风险送到了马鞍山。

1944年4月,日军终于对马鞍山发动了总攻。这次他们不仅调集了大量步兵,还配备了山炮和飞机。战斗一开始,日军就用猛烈的炮火轰击山顶,企图摧毁八路军的防御工事。

面对如此猛烈的进攻,王凤麟沉着应对。他命令战士们隐蔽在坚固的岩洞中,等待合适的反击时机。当日军的步兵开始沿着石阶小道向上进攻时,王凤麟带领狙击手们开始了精准射击。

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王凤麟的狙击步枪再次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瞄准每一个冲在最前面的日军军官,一枪一个,打得日军胆战心惊。

然而,敌我力量悬殊太大,战斗进行到第二天,马鞍山上的八路军已经弹尽粮绝。王凤麟知道,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他召集剩下的战士们,准备做最后的抵抗。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战士跑来报告:"团长,我们的弹药只够再打半个小时了。"

王凤麟沉默片刻,然后坚定地说:"好,那我们就再打半个小时。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我们就和马鞍山共存亡!"

英雄的壮烈牺牲

1944年4月15日,马鞍山上的战斗进入了最后的关头。日军的炮火不断轰击山顶,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夹杂着战士们的呐喊和枪声。王凤麟站在一块巨石后面,紧握着他那支威力强大的德制狙击步枪,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山下蜂拥而上的日军。

"弹药情况如何?"王凤麟沉声问道。

"报告团长,我们只剩下不到100发子弹了。"一个满脸硝烟的年轻战士回答。

王凤麟点了点头,不再多言。他知道,这意味着他们只能再坚持不到半个小时。但在这半个小时里,他要让敌人付出更大的代价。

"传我命令,所有人节省弹药,只打有把握的。"王凤麟下达了最后的指示。

话音刚落,一队日军突然从右侧的岩石后冒出。王凤麟迅速转身,抬枪瞄准。砰!砰!砰!三声清脆的枪响,三名日军应声倒地。尽管失去了一条腿,但王凤麟的枪法依然精准无比。

就在这时,一架日军侦察机低空掠过山顶,投下了照明弹。顿时,整个战场被照得如同白昼。日军趁机发起了新一轮猛攻。

王凤麟立即意识到危险,大喊道:"隐蔽!快隐蔽!"话音未落,一发炮弹就在附近爆炸,震得碎石四溅。

借着照明弹的亮光,王凤麟看到山下黑压压的一片日军。他们像蚂蚁一样源源不断地涌上来,人数之多,是他们的十倍不止。

"看来今天是难逃一劫了。"王凤麟喃喃自语,但随即又振作精神,对周围的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虽然寡不敌众,但绝不能让日本鬼子轻易得逞。每个人都要打得漂亮,让他们记住今天的教训!"

话音刚落,王凤麟就看到一名日军军官正在指挥进攻。他迅速调整姿势,通过狙击镜瞄准。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轻扣扳机。砰!那名军官应声倒地。

这一枪仿佛打响了反击的号角。其他战士们也纷纷开火,密集的枪声响彻山巅。日军的进攻一时受阻,伤亡惨重。

然而,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很快,日军就调整了战术,分散进攻,不给狙击手留下机会。同时,他们的炮火更加猛烈,将马鞍山顶炸得坑坑洼洼。

战斗持续了整整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黎明,王凤麟身边只剩下不到30名战士。他们的弹药几乎耗尽,粮食和水也消耗殆尽。

就在这时,一名战士跑来报告:"团长,我们只剩最后10发子弹了。"

王凤麟沉默片刻,然后坚定地说:"好,那我们就用这最后10发子弹,再杀10个鬼子!"

说罢,他架起狙击步枪,瞄准山下正在指挥的一名日军中佐。砰!一声清脆的枪响,那名中佐应声倒地。

这最后的10枪,王凤麟打得格外珍惜。每一枪都精准命中目标,或是指挥官,或是机枪手,给予敌人最大的杀伤。

当最后一发子弹也打完时,王凤麟缓缓放下了陪伴他多年的狙击步枪。他环顾四周,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的战场和仅存的几名战友。

"同志们,"王凤麟高声说道,"我们的子弹打完了,但我们的气节还在!我们虽然不能再战斗,但也绝不能让日本鬼子俘虏!"

说着,他从腰间掏出一枚手榴弹。其他战士们也纷纷掏出各自珍藏的最后一枚手榴弹。

"为了新中国!"王凤麟高喊一声,拔掉了手榴弹的保险。

"为了新中国!"其他战士齐声呐喊。

就在日军即将登顶的那一刻,几声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山巅。当硝烟散去,日军惊讶地发现,山顶上已经空无一人。

后来的调查显示,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王凤麟和他的战友们共击毙日军600多人,其中光是王凤麟的狙击步枪就造成了200多人的伤亡。而八路军这边,除了少数战士在混乱中跳崖逃生外,其他人全部壮烈牺牲。

在战斗结束后的第三天,八路军的增援部队终于赶到马鞍山。他们在山顶找到了王凤麟的遗体,就倒在他心爱的狙击步枪旁边。在他的遗体周围,散落着数十具日军尸体,显示出他们在最后时刻的激烈搏斗。

增援部队的指挥官看到这一幕,不禁热泪盈眶。他弯下腰,郑重地捡起那支饱经沧桑的狙击步枪,对着天空鸣响了三声枪响,以此向英勇牺牲的王凤麟和他的战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从此以后,马鞍山上的这场战斗成为了当地军民口口相传的传奇。人们常说,在寂静的夜晚,还能听到山上传来阵阵枪声,那是王凤麟的英灵仍在守护着这片他用生命捍卫的土地。

1945年抗战胜利后,当地政府在马鞍山顶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文上镌刻着王凤麟和他的战友们的名字,永远铭记他们的英勇事迹。每年清明节,都有无数群众自发登山祭奠,表达对这些抗日英雄的崇高敬意。

王凤麟的故事,成为了激励后人的一面旗帜。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什么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事迹被编入教科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至今仍陈列着那支曾经属于王凤麟的德制狙击步枪。每当参观者看到这件沾满硝烟的武器时,都会想起那个在马鞍山上奋战到最后一刻的英雄,以及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0 阅读:79

一零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