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的女儿陶斯亮讲:我妈一年到头都不会给自己添新衣服,就三四件衬衫换着穿。她的茶杯从来都没个把手,就连牙刷都要用好长时间。她也不会用啥护肤品,家里的剩菜剩饭她都得吃光,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妈妈。
1945年的时候,陶铸和曾志的女儿陶斯亮才4岁。当时工作上有需要,陶铸和曾志得去沦陷区工作,巧的是,曾志这时候得了阑尾炎,得做手术。手术做完了,他俩就得奔着敌后去了。要走的时候,曾志心里特别不舍得,就把陶斯亮交给了伤残军人杨顺卿来照顾,还叮嘱说:“要是我和陶铸没了,你就把陶斯亮当成自己孩子养着。”
临出发的时候,曾志专门去见了毛主席。她和陶铸都清清楚楚地讲,为了革命的需求,他们可不会去想个人利益有没有损失的事儿。其实,曾志和陶铸已经转移到东北那边去打仗。
好几年了,曾志都没得到女儿陶斯亮的消息。谁能想到,当时已经40多岁的杨顺卿,就带着陶斯亮,一路奔波劳累地跑到东北去找妈妈。曾志一见到陶斯亮,眼泪哗地就流下来了。
曾志到了晚年的时候,把自己的几个孙子还有重孙女都接到北京去住了。1998年,在曾志快要去世之前,她把所有的孩子都叫到身旁,还向大儿子道了歉。她讲道:“当初为了革命,我也是没办法才那样选择的,等到妈妈想弥补的时候,却已经时过境迁,啥都不一样了。”
这是曾志头一回也是唯一一回,向儿女倾诉内心的想法,这位井冈山的老革命家,浑身都透着坚强劲儿。
1927年的时候,曾志就到井冈山去了。她,跟彭儒、吴仲廉一块儿被称作井冈山三姐妹。在碰到陶铸之前,曾志的丈夫是蔡协民,他俩还参与了特别有名的黄洋界保卫战。过了两年,曾志跟着红四军往赣南走,她和毛泽东还有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处得很不错。
在毛泽东看来,曾志的性格特别刚烈,在所有女红军里,就她一个人能提出不一样的看法,而且她还始终坚定地支持毛泽东。不过在1932年的时候,她和蔡协民被派到厦门去做秘密工作了,之后蔡协民不幸牺牲了,曾志这才遇到了陶铸。
曾志的孩子,她1928年就有了第一个孩子。可当时革命需要,没办法,只能把孩子交给别人去养。她第二个孩子叫“小铁牛”,在去福州之前,这个孩子也被交给了别人。1933年的时候,曾志接到命令去闽南工作,她又把才出生13天的第三个儿子蔡春华送给别人养了。
和哥哥姐姐比起来,陶斯亮的童年很幸福。
以后要是说起母亲,陶斯亮讲,在父亲去世之后,我才真正开始和母亲一起生活,我们朝夕相伴了28年。这28年里,母亲教导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她那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曾志跟贺子珍的性格很像,革命意志也相同。建国以后,曾志担任过中南局工业部副部长、广州市委书记等职务,恢复工作后又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虽然她地位很高,可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
她亲生儿子石来发,曾志可从没给他找工作,只是说“回井冈山当农民吧”。有人夸曾志铁面无私,也有人说些闲话,但曾志特别坚定。她对陶斯亮讲:咱们当年干革命连命都能豁出去,可不是为了自己捞好处。
曾志讲,她不过是一个革命的幸存者罢了。有好多好同志、好战友、好朋友都英勇牺牲了,而她,靠着老百姓的帮扶活了下来。她怎么可能忘掉老百姓?现在日子好过了,要是有啥非分之想,那可就是罪过!
1969年12月,曾志被派到粤北山区工作。哪怕像是“深陷泥沼”一般,她也没去埋怨任何人,就在那儿认认真真地干活儿。像挖池泥、铲草皮、烧石灰这些又脏又累的活儿,曾志可从没叫过一声苦。
后来她给邓颖超写了封信,说广东太潮了,自己拼命干也比不上本地妇女能干,可她又不想落在后面,就问能不能回北方去。
曾志本来没打算工作,就想换个地儿。周总理知道这事儿后,很快就把曾志安排到陕西临潼干休所去了。
跟广东比起来,这儿没那么潮湿,夏天待着心里也舒坦。可时间一长,曾志就觉得好多地方不方便,像工资、医疗啥的。她就鼓起勇气给毛主席写了封信。
在井冈山那时候,曾志跟贺子珍的关系可好了。毛主席从信里知道了曾志有难处,接着就做了安排。
一直等到陕西省委书记李瑞山来找曾志,曾志这才晓得毛主席有回复了。李瑞山对她说,毛主席给了她两个选择,要么留在西安,要么回北京。
曾志满心欢喜地说道:“我想回北京去!”
在这之后,曾志担任组织部副部长的时候,工作干得依旧特别出色。说真的,曾志吃了好多苦,她的儿女们都清楚这事儿。
80年代刚开头那阵儿,曾志就给中央写了封信,打算把自家的四合院交上去,自己,想搬到单元楼去住。
曾志在北京住的四合院,离天安门近得很,就一步的距离。这四合院的面积、人文环境,还有建筑格调啥的,其实都和她中组部正部级的待遇挺配的,她还是陶铸的夫人。可她却积极主动地提出要搬走。
她后来住的万寿路可远,一路上都没多少建筑,连打个电话都不咋方便。后来她女儿讲,住单元楼和她以前的待遇那差得可太多了,不过她对规格待遇啥的都看得很淡。
曾志的好友上门看望她,看了之后都特别感慨。曾志的家那叫一个简陋:沙发旧得很,沙发套的颜色都掉了,家里除了几张照片就没别的装饰了,好多东西还皱皱巴巴的。客人们都说,真没想到一个高级干部住的是这样的环境,可曾志,就跟没事儿人似的,还挺满足。
其实,陶铸活着的时候,就跟曾志始终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生活上艰苦朴素的。1952年定了工资之后,陶铸还降过好几回工资。
陶斯亮回忆说,曾志在临终的时候,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工作整理了一下,工作内容都装在一个个信封里。这些加起来有好几万。可曾志专门交代了,谁都不许动这些东西。这可是她干干净净攒下的钱,要全部交给中组部拿去建希望小学。
曾志清正廉洁又艰苦朴素,给全体干部树立了榜样。陶斯亮老是为母亲曾志觉得委屈,曾志就告诉她:“咱是共产党员,不是为自己做事的,别太在乎别人怎么对你。”
曾志一生都努力清正廉洁。到了晚年,她总是叮嘱儿女,要实现自身价值,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么多年来,陶斯亮就一直追随着母亲的志向,一门心思扑在慈善工作上。她前前后后发起了好些个公益慈善项目,像“智力工程”、东乡扶贫助学行动,还有“向日葵计划”啥的。嘿,这么做着做着,她可算是体会到母亲的那种精神。
陶斯亮后来讲,她1968年的时候第一次到东乡县,等到21世纪初又去的时候,发现那儿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变化,都和公益事业有关,也离不开她母亲对她的鼓励。
1998年6月21日,87岁的曾志逝世了。她活着的时候把遗嘱装在一个信封里,遗嘱上写着:不开追悼会,告别仪式也不搞,亲人别通知,北京的战友也一个都不用通知,遗体送到医院做解剖,骨灰,一部分就埋在井冈山的树下当肥料。
她特意叮嘱,啥仪式都别搞,就安安静静的……
看到这份遗嘱,孩子们对老人家满是敬佩。老人家虽然已经离世,可她的精神永存。
遗体火化的时候,好多中青年人都赶过来悼念。他们眼里满是泪水,哭声不断:“曾志,永别了!曾妈妈,您一路平安。”
中国妇女报登过对陶斯亮的一个采访,她提到一个细节。她儿子有一回在饭桌上讲:“妈妈老是把好肉夹到我碗里,我,老是下意识地把自己不想吃的给姥姥,姥姥每次都特别自然地就吃了。”儿子说得很平淡,可这却把我们家三代人的关系给说出来了。
在那充满艰难困苦、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曾志心里一直惦记着送出去的孩子。新中国成立之后,她想尽各种办法去找那些送出去的孩子,好让她们读书学习,健康地长大,把亏欠的母爱给补上。
在那艰苦的革命岁月里,她勇往直前,不惧生死,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的考验,立下了不可磨灭的革命功劳。她可是了不起的女共产党员,也是党优秀的领导干部。
曾志这人,淡泊名利又乐于奉献,一辈子都扑在党的事业上,那真是鞠躬尽瘁。她这87年的人生里,有70多年都在接受党的考验,她真的特别伟大,太让人震撼了!
曾志对儿女们有着这样的期许,对所有年轻人也怀着这样的希望,那就是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