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抗浮锚杆技术:原理、工艺与质量把控

铭帅谈课程 2025-03-28 01:54:36

在建筑工程领域,地下结构的抗浮问题始终是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抗浮锚杆作为一种高效的地基抗浮措施,能够通过将结构物与地基岩土层连接成一个整体,显著增强地下结构的抗浮能力。本文将从力学原理、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这三个关键方面,对这项技术的核心要点展开深入剖析。

一、抗浮锚杆的力学原理与结构特性

抗浮锚杆本质上属于受拉构件,其作用原理基于两步传导机制。首先是锚固体传力,通过锚杆钢筋与注浆体之间的粘结作用,将上拔力传递至注浆体;接着是岩土摩擦传力,注浆体与周边稳定岩土层间的摩擦力会进一步把荷载扩散到地基深层,从而形成抗拔体系。

与抗压桩不同,抗浮锚杆需要承受反向拉力,其承载力与岩土粘结强度、注浆密实度以及杆体材料性能紧密相关。在设计阶段,需要通过基本试验来确定关键参数,比如粘结强度特征值、循环加卸载性能等。

二、抗浮锚杆施工全流程技术要点

精准定位与钻孔

1、测量放线:依据控制点和锚杆平面布置图进行定位,孔位偏差必须控制在≤20mm的范围内,同时设置固定点以便进行复测。

2、钻机成孔:优先选用潜孔钻机干式成孔,孔径应为锚杆直径的3倍(且≥杆径+50mm)。在岩石地层中,需稳钻1 - 2分钟,防止孔底扩径不足。此外,钻机要调平,垂直度偏差应≤1%。

清孔与杆体安装

3、高压清孔:成孔后,利用空压机将孔内石粉吹出,沉渣厚度需≤30mm。

4、杆体加工:钢筋或钢绞线需进行除锈处理,并焊接定位支架(间距为1.5 - 2m),注浆管绑扎在杆体一侧,底部设置泄浆孔。安装时,要确保杆体与孔底预留50mm的空间。注浆工艺双阶段控制

5、一次常压注浆:采用孔底返浆法,水灰比控制在0.45 - 0.5,注浆压力为0.5 - 1.2MPa,充盈系数≥1.2。为提升浆液密实度,可在浆液中添加减水剂、膨胀剂。

6、二次高压注浆:待一次浆体强度达到5MPa后,通过预埋高压管以2 - 5MPa的压力补浆,从而消除收缩空隙。

验收与结构衔接

7、抗拔试验:施工14天后,抽取5%的锚杆(且≥5根)进行抗拔力检测,通过绘制荷载 - 位移曲线来验证其承载力。

8、节点处理:锚杆顶部需弯锚并与底板钢筋焊接,同时做好防水层修复及抗渗混凝土封闭工作。

三、质量风险防控关键点

1、岩层适配:当遇到裂隙发育的地层时,需要及时调整注浆压力,避免浆液流失导致粘结力下降。

2、注浆异常处理:若充盈系数<1,需排查是否存在堵孔问题;若>1.1,则需复核地质条件。

3、环境控制:在冬季施工时,要添加防冻剂;在高温环境下,采用草帘覆盖保湿养护。

结语:抗浮锚杆技术因其经济性强、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已成为深基坑与地下工程抗浮设计的优先选择。通过精细化的施工流程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可以有效应对地下水位波动带来的结构安全隐患,为建筑安全提供长期保障。随着智能化钻探设备和高性能注浆材料的不断应用,抗浮锚杆技术在未来将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和可靠性。

0 阅读:6
铭帅谈课程

铭帅谈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