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韩国女教师残忍杀害女学生,抑郁症患者为何会有杀人冲动?

我不是精神病 2025-02-13 11:10:01

综合韩媒、韩联社、朝鲜日报等报道,韩国时间2月10日下午,韩国大田广域市西区关雎洞一所小学的8岁金姓女童,放学后原本应前往美术补习班,但下午4点40分,补习班通知家长女童未到班,家长于5点18分报警。5点50分左右,该小学报警,称有人被锁在校园内的2楼多媒体教室,警方前往现场后,发现金姓女童与另一名48岁女教师昏倒在教室内。学生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女教师则因颈部和手腕受伤被送医治疗。

同日晚上9点,女教师认罪并供称,她去年12月就因抑郁症而申请了停薪留职,同月月底提前返回岗位,由于校方考虑其病情禁止她上课,所以她心烦意乱,便在学校附近购买了凶器,随机物色目标行凶,最终,她以送书为借口,将最后一名离开补习班教室的金姓学生引到多媒体教室,并掐住她的脖子,用凶器将其杀害。行凶完毕后,该教师还继续用凶器自残。

警方指出,凶手与学生没有任何关系,推测此次行凶并非个人恩怨。警方目前计划在凶手康复后对其犯罪动机及更多细节展开进一步调查。

抑郁症患者为何会产生杀人冲动?

很多人听说过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案例,却不了解他们也可能出现伤害他人的冲动。第十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术会议上的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在一般杀人案件中占比约16.8%至23%。这类案件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扩大性自杀”,另一种是“曲线自杀”,其中前者更为常见。

扩大性自杀

在扩大性自杀案例中,抑郁症患者通常会选择伤害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如子女、伴侣或其他家庭成员。统计数据显示,九成女性抑郁症患者倾向于杀害自己的孩子,而七成男性患者则更倾向于杀害伴侣。患者通常会认为自己自杀后,亲人会陷入困境,于是便产生了“先杀死亲人再自杀”的想法。然而,许多患者在实施杀害行为后却自杀未遂,这会引发强烈的内疚情绪,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曲线自杀

曲线自杀,也称间接性自杀,指的是患者虽有强烈的自杀念头,却缺乏足够的勇气实施行动,因此转向杀害他人,以此来增强自己的自杀决心,或希望通过法律的惩罚让自己被处死。这类患者的目标通常是陌生人或关系甚浅的人,他们不会贸然行凶,而是经过一定的思考和选择后才付诸行动,并且事后往往会主动自首。

很多有杀人行为的抑郁症患者可能还存在反社会性人格改变,或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改变通常是抑郁症的并发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往往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通常指向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而不会无差别地伤害无辜者。而反社会人格障碍则与抑郁症相对独立,患有该障碍的人通常缺乏自省能力和同理心,容易推卸责任,攻击对象也多为他人而非自己,但若同时患有抑郁症,则可能兼具自杀与杀人倾向。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单纯的抑郁症患者通常只会伤害自己,不会主动攻击他人。即使他们做出了杀害亲人的行为,在心理学角度上也不算“他杀”,而属于“扩大性自杀”的范畴。

然而,很多媒体在报道抑郁症患者杀人案件时,往往过于强调“抑郁症”这一标签,而忽视了它与反社会人格改变、反社会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导致公众对抑郁症患者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误解。这种误导性的报道不仅加深了社会对抑郁症的偏见,也可能使真正的患者因害怕被歧视而不敢寻求帮助,最终影响他们的康复过程。只有正确理解抑郁症及其产生的心理问题,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走出困境。

0 阅读:0
我不是精神病

我不是精神病

寻找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