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前半段,步步进击的王龁与让秦国绝望的廉颇

幻宇新说 2020-06-27 15:49:48
秦赵大决战5:王龁vs廉颇

▲八百里险峻太行

壹、“三年论”的误会

关于长平之战的研究,战役持续时间居然都是个问题。

学界通常有三种说法:“三年论”、“一年论”、“半年论”。可以确定的是,所谓“半年论”即前260年4月王龁率秦军主力进攻上党至当年9月大战结束,这个主力决战的时间阶段是没有争议的。

区别在于真正的开始时间。“三年论”作为历代主流看法,认为从262年上党降赵起秦赵两军就在长平展开对峙乃至开战,至前260年前后共达三年。

而“半年论”则认为之前的两年多时间属于上党战役,两国就算有过开战也只是围绕上党的争夺,因此“三年论”是将之和后来的长平之战混为一谈了。

这个争论要归结于历史记载的缺失,比如《资治通鉴》对于前261年这么重要的一年却是直接跳过,没有丝毫记载。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全不知道。

而《史记》纪传体的写法又容易造成“误会”,明明是相隔两三年的事情,给人的感觉却是连续发生且有因果关系的。比如上党降赵(前262年),然后就是王龁进攻上党(前260年),猛一看是秦国“立刻”采取了报复,但这个时间差就已经说明事情绝非那么简单。

这中间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三年中双方的兵力投入情况。后世普遍认为秦赵都起倾国之军在长平对峙三年,比如赵国45万、秦国50万+,近百万人在上党这样一个地区聚集对耗如此漫长的时间,秦赵自然都在崩溃边缘徘徊。

但这很可能是误会,是“三年论”衍生的一个盲目认知。

既然历史没有确定结论,我们也只能进行推演。

首先,赵国接收上党属于“火中取栗”,摆明是从秦国虎口夺食,肯定要防备秦国的报复。赵国不会只派平原君赵胜去摘果子,大军进驻上党是同步配合动作。有的说法是廉颇率领二十万大军进驻长平,具体数字无从确定,但赵国出兵且是大部队则无疑问。

对此,秦国当然是怒不可遏,但问题是,秦国立刻发作、出兵了么?

答案显然不是,不然就不会有上党降赵至王龁出征中间“空白”的一至两年时间了。

▲历史风云

事实上秦国是选择了隐忍,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1、赵国决策果断,摆明了同秦国争夺上党的强硬态度;秦昭襄王一贯欺软怕硬,这次赵国这么强硬,他自然要掂量一下。

2、之前阏与之战、几之战秦国战败,对赵国有了心理阴影,国际舆论这一时期也都认为赵国才是占据上风的一方,虽然这未必是事实,但却是当时的主流看法,秦国不能不慎重甚至心虚。

3、上党的人心向背也给秦国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原来当地乃至东方世界的老百姓都“反感恐惧恨”秦国,“人和”是不用指望了。(开战后当地老百姓的小推车肯定只会跟着赵军……)

4、赵军在廉颇指挥下进驻长平,已经占了先手,再加上上党地区即太行山脉的险峻地形,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地利”更无从谈起。而且,赵军是大军出征,秦国不打则已,一打就是决战。赵国的态度决绝到有种你就来决战,爱来不来,最好是来。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秦国显然缺乏立刻决战赵国的信心、底气尤其是实际准备,不能不谨慎从事。

但想让秦国咽下这口气无疑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只为国际观瞻,秦国也要陈兵上党周边,至少做出和赵军对峙的架势。

同时,秦国既然能够“忍辱负重”,恰恰说明它已经在酝酿和赵国决战的战略决心。秦国的从长计议,应该是为必将上演的秦赵大决战做足全方位的准备,那个空白的前261年,秦国应该是在内政外交上全方位准备,为最终决战争取良好的外交环境、战略态势和后勤配合。

在这个过程中,秦赵双方在上党的对峙,其实是一个形势逐渐恶化、双方全力筹备乃至逐渐增兵的过程,甚至于双方有过多次小规模的交锋也都是大概率事件。

从王龁进攻后“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来看,之前的上党地区的确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不然当地老百姓不会等到此时才跑路。

因此,“三年论”即广义上的长平之战自“上党降赵”就已经开始,大致也说得过去,但更多的是“误会”,因为这一阶段是准备而非决战,同时,双方兵力大多数时候也远非最大值。否则决战早就打响了,不会让百万大军空耗双方国力长达三年。这原本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可惜后世常常误会。

贰、步步进击的王龁

前260年4月,经过两年多的准备,秦国方面认为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命令王龁率领秦军主力开始进攻上党。

真正的长平之战,就此开启。

先来说说此时的双方统帅。

秦军统帅王龁,时为左庶长(第10级),之前名不见经传,之后战例战果如下:

前260年长平之战,担任主将时屡败廉颇,逼其后退坚守;后以副将配合白起指挥,取得大胜。

前259-前257年邯郸之战,未能攻克邯郸,被信陵君、乐乘等人先后击败。

前247年,攻克上党各城,设立太原郡。

▲名将王龁

整体来看,王龁是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将军,在长平之战前期表现出色,而邯郸之战的战败有多重原因,王龁在军事上需承担的责任应该不是主要因素。

赵军统帅廉颇就大有来头了,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名将”之一,一生战例战果如下:

前283年五国伐齐阶段,率军深入齐境,攻占阳晋,勇震诸侯,其后屡有斩获,是攻齐战争中冒出的仅次于乐毅的名将。廉颇也因此大功跻身“上卿”,后来他敢吐槽蔺相如,充分说明他当时的军事地位和功劳都堪称“冠绝”赵国。

前276-前275年攻打魏国,攻占几、防陵、安阳等地。

前269年,秦赵阏与之战后又有几之战,廉颇指挥击败秦军。

前251年,燕国进攻赵国,廉颇反击、大胜,击杀燕军主将栗腹,围攻燕都。

晚年流亡魏、楚等国,尚能“年八十食斗米肉十斤”,可惜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

▲名将廉颇

整体来看,廉颇一生军功卓著,先后击败过齐、魏、秦、燕等国,赵国周边的国家至少修理过一轮。他的用兵风格应该偏于“勇”,比如“以勇气闻於诸侯”、“诸侯畏其勇”等,再看他的个人性格(比如吐槽蔺相如、同乐乘相互攻打),的确很像张飞、彭老总这类猛将。

因此,长平之战开启时,王龁可能还是个“新锐”,廉颇却已经威震当世了。年龄上王龁不清楚,但廉颇应该在60岁左右,堪称元老宿将。

然而战争从来不是比名头,否则就不用打了。战事初期的进展也令人大跌眼镜,“新锐”王龁来势汹汹、步步进击,“名将”廉颇损兵折将、且战且退。

但客观说,这个结果多数在意料之中,因为秦国是筹备已久,且拥有战役发起的突然性优势,赵军初期是仓猝应战,落于下风可以理解。

甚至于说出来都让人难以置信,一开始的赵军是轻视秦军、轻敌冒进的。我们设身处地来想想,两年前赵国“截胡”接收上党,结果秦国说不好听的“屁都没敢放一个”,再加上之前阏与之战等战役的胜利,这一时期赵军乃至赵国人都认为秦国怕了赵国,这才是正常心理。当秦军前来进攻时,赵军的普遍反应应该是求之不得,正愁你不来打呢!

这个事情有个有力佐证:“秦斥兵斩赵裨将茄”。是说赵军的裨将被秦国打探消息的斥候兵杀了。很多人可能会从字面意义理解这个“裨将”,认为就是个将军而已,其实不然。

这个“裨将”是指主帅的副手,即副帅、军中二把手的意思,比如白起出马后,王龁就降为“裨将”,这个叫“茹”的家伙应是廉颇的头号副手。

因此,堂堂的赵军副帅居然被秦军斥候兵阵斩了,这个事怎么看怎么操蛋,如果不是意外,那只能说明赵军一开始是正面迎战的,结果不仅野战不敌秦军,还损失副帅,真是开战不利。

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一贯勇猛的廉颇之后为什么“怂”了。应该说,一开始的正面迎战,以廉颇的用兵风格多数是支持的,他也需要打一打看看双方实力,只是没想到战果竟是意外的糟糕,双方的战力差距竟然出乎预期,对赵军的士气无疑是一大打击。

但廉颇毕竟是一代名将,经验丰富,一时的逆风局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知己知彼后,廉颇开始采取了有效针对手段,既然野战战力不如对方,那就避免野战,转为筑壁坚守、且战且退,顿挫秦军的锋芒,直至让秦军精疲力尽、无可奈何。

恰恰上党当地的险峻地形是个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我们来结合具体地图来推演、还原这个实际过程。

首先,王龁到底是从哪里开展的这轮进攻?

▲秦军进攻路线

从地图上看,秦军的进攻路线,总共有两条。

一条是由秦国河东郡向东攻击,经端氏邑-空仓岭-光狼城,抵达最终的长平战场。

另一条则是从秦国之前攻占的南阳地区(即河内郡)野王北上,经天门-高都-光狼城而抵达长平战场。

在实战中,王龁主力走的是第一条路线,原因很简单,河东郡秦国早已设立并多年运营,相比几年前刚刚拿下的河内郡,这里才应是秦国进攻赵国的主要根据地,战争准备和配合能力也更强。

但也不要疏忽第二条路线,事实上这一路秦军也有偏师出击,对北线主力做出战役配合,这一点对于战事的演变极为重要,我们待会再说。

在端氏邑-空仓岭-光狼城-长平这条路线上,最重要也最坚固的防线是空仓岭防线,这是一条南北走向、分割东西的高大山岭,中间那个必经的关口便是“高平关”,赵军在空仓岭上建造壁垒,依托地形和工事建立起对当面秦军的第一条防线。

在此之前的秦赵双方第一阶段野战、赵裨将茹被阵斩,应该都发生在端氏邑-空仓岭之间的战场上,赵军且战且退,依靠空仓岭防线,止住了颓势。

接下来的战事很简单,就是秦军强攻赵军空仓岭防线。但在双方主帅的眼中,他们固然要关注当面战事,但更重要的是将目光放到南方。

这就是刚才提到的第二条路线,事实上,从野王-天门-高都固然能到长平,也能从高都到达空仓岭或者光狼城,换言之,空仓岭防线存在被西、南两面夹击的风险,就算当面秦军攻坚不下,也完全可以绕道从南方迂回到空仓岭之后,从而将赵军包围在其中而歼灭。

事实上,在高都、空仓岭之间也有一个分界地叫“界牌岭”,同样是易守难攻之地,秦赵双方也有军队在此对峙或开战。

虽然这里不是主力,也不是主战场,但这不代表没有风险,因为兵力是随时可以调动的,战场也是随时可能转换的,这对于主张防守的廉颇来说,无疑是一大隐忧,他始终要担心界牌岭防线失守从而落入合围或被切断后路,毕竟这一主动权是掌握在秦军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大。

名将之所以能成为名将,除了主动出招求胜外,最基础的则是尽量少犯错误,不让对方有机可乘,尤其是先前的作战失利,更是让廉颇不能不思虑周祥、谨慎从事。

叁、让秦国绝望的廉颇

对于眼前的这一形势,既然廉颇能看到,王龁自然也能看到,因此廉颇老早运筹退路,从历史上看,赵军后来修建的位于丹水以东的百里石长城,应该在此时就已经开始修建,这是廉颇的深谋远虑和未雨绸缪之处,他早就想好了最终也是最适合狙击秦军的真正防线。

因此,从长远来说,廉颇是肯定不会坚守空仓岭防线这一危地的,后世很多人认为廉颇要对此负有责任,恐怕是冤枉了廉颇,也没有看出廉颇的苦心和军事指挥的高超所在。

空仓岭防线的失守,原因固然是秦军战力强大,赵军实力不敌,但也与廉颇的这一最终决策密切相关。

同时,廉颇的高明在于,在真正亮出底牌之前,他的“且战且退”并非虚假应对,而是切实决战,尽量依托有利防守地形,给秦军造成尽可能大的杀伤,消耗秦军的锐气和实力。

比如空仓岭这一战,秦军怎么说都是惨胜,因为是攻坚战又是佯攻,势必要付出比赵军多得多的代价。

之后秦军的“取二鄣四尉”,应该是位于空仓岭-光狼城之间的战事(二鄣是城邑,四尉是将军职位),后世只看到赵军连续丢失阵地、损兵折将,却没有看到,作为城市攻防战,防守方赵军都损伤如此,秦军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

▲长平之战前半段示意图,网图侵删

王龁在一向勇猛的廉颇面前证明了自己的更加“勇猛”,然而当他拿下光狼城望向丹水,再望向丹水东方不远处那巨大山脉上横亘着的百里石长城,估计他才真正明白廉颇的老辣所在。

这里才是赵军真正且最终的防线!

百里石长城及其所在的发鸠山等山体,是分割长冶盆地和晋城盆地的天然分界,一旦被突破,就相当于打到了赵国的家门口,赵军已退无可退。

这又是当地最有利的地形,连绵起伏的山体加上高不可攀的石长城,中间只有故关、长平关等寥寥交通关口,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同时,为了防备类似空仓岭的被夹击风险,廉颇将这条石长城尽可能地修长,北到和空仓岭几乎接壤的丹朱岭,南到马鞍壑,“百里”可能都不止!根本不给对方远程迂回的机会。

为了加大防守纵深,秦军还在战场前沿、丹水沿线另行修建了一条壁垒。

再加上,横亘在两军之间,还有那条宽大的河流——丹水,秦军要想进攻,势必要渡过丹水,进入前有坚壁后有大水的危险战场,几乎相当于自投死地。

▲“廉颇”防线

王龁此时的心境可想而知,虽然他步步进击、屡战屡胜,然而廉颇早就想在他的前面,并且建构了无懈可击、堪称完美的防御战场,那可能是人力注定无法突破的防线。更不要说,此时的秦军经过之前的多次苦战,已经大有损伤,强攻这一防线的信心乃至实力都已经不足。

因此,王龁能做的只有“秦数挑战”,估计没少问候赵国人。但廉颇“坚壁以待秦,赵兵不出”。之前的战争已证明赵军无论野战还是攻坚战都扛不住秦军,廉颇这么做再明智不过。秦军除了骂娘恐怕也只能干跳脚。

战事进行到此,谁都明白,赵军已立于不败之地,秦军要么全力攻坚、受挫于坚壁之下,要么就是对耗下去,最后只能无奈撤兵。

廉颇用一系列操作逆转了“逆风局”,也证明了他的“技高一筹”,尤其是,一贯作战风格勇猛的他,居然发挥了看似“不勇猛”的一面。作为名将,他既能打出勇仗,也完全可以打出他可能并不擅长的战争。

这证明了廉颇作为名将的下限水准,他既可以勇猛,也可以不勇猛,完全是根据对手来审时度势。尤其是这一仗,赵军和秦军的数量实力差距、单兵战术能力差距,让廉颇在指挥层面不能再“勇”字当头,表现出了灵活的适应性,他或许不能取胜,但绝不会落败,即使对面不是王龁而是白起,估计也无从下手。

▲至少可以不败的廉颇

因此,王龁此时心里的绝望可想而知。对于这一局面,远在咸阳的秦国高层也心知肚明,只要廉颇还在,赵军就不会再出击,秦赵就没有决战的丝毫机会。既然战场上已经没有办法,那就只好从其他地方动心思了。

这说明一个大概率的真相,真正先着急的国家,从来不是赵国,而应是秦国。很多人关注的粮食问题也是如此,最先缺粮的其实不是赵国而是秦国,这个事我们后续系列再详细分析,这里只说明一点,廉颇如果连这一点都考虑不到,反而将赵军或者赵国拖入可能先崩溃的局面,那他还有脸面做这个主帅么?

哪怕后世对廉颇的名将地位有一点点认可,都能反推出长平之战这一时期的局面,是长久有利于赵国的,如此下去,最先撑不住而撤军的,只能是秦军。

以上。作为一线指挥员和经验丰富的名将,没有谁能比廉颇更深刻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赵军的战斗力和实力都不是秦军的对手,秦赵大决战不仅不是上策,反而是必须要予以避免的局面。如果廉颇一直在位,赵军固然不会惨败,秦军也不会再捞到多少便宜,最终只能以无奈撤退结束这场战争,最终的胜利者,原本该是赵国。

理解这一点,才会明白廉颇为什么宁愿被撤换也不同意出击决战,这才是真正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是名将真正的责任和担当。只要我在,我就坚持,除非你换掉我。

可惜,正如历史上的那些旷世经典战例,最后能打出令人不敢想象的一边倒重大战果,多数都离不开一头猪的“配合”。

(全文完)

45 阅读:15551

评论列表

期待 改变,向上

期待 改变,向上

73
2020-07-02 21:28

说的好,分析的有理有据。廉颇能上战国四大名将,肯定不是吹嘘的。至少2千年来,无数的军事人才都认可的事。

UC网友48xxxx0555 回复 07-13 06:54
知道赵奢的成名战,不过廉颇经历战争更多,阏与之战当时廉颇不敢打,赵奢一战成名

UC网友49xxxx6393 回复 07-20 00:26
不是教不好,而是合不合适教的问题,历史上那么多虎父犬子不能说明这个问题吗?相比较而言父子都牛逼的是不是少之更少啊。名师能百分百出高徒?有些东西肯定是要有一些天赋的

汤志宪

汤志宪

24
2020-07-03 03:02

秦最大的功臣不是白起,是赵王

李花开遍 回复 07-25 21:04
司马迁对赵王有过评价,赵王的母亲是个娼妓,目光短浅,教出来的儿子也不怎么样!

汤志宪 回复 07-16 12:43
但廉颇策略才是对的,跟秦打对攻当白起战国第一是假的吗,长平之后还不是打的防守反击,取决双方的决心谁动摇谁输赵还有六国可以求助,虽然尔欺我诈,但要是赵能把秦拖到崩溃边缘,其他诸侯绝对会加注

五花八门

五花八门

23
2020-06-28 14:33

赵王昏庸,唯亲适用,害怕外姓大将拥兵自重倒戈,这点像极了国内企业

据说这里是昵称 回复 07-23 15:08
你会发现齐国更是这样,田忌、孙膑、田单、匡章归根结底都是老田家的人[笑着哭]

UC网友18xxxx0220

UC网友18xxxx0220

14
2020-07-03 23:55

主要还是,廉颇废物,打不过人家,那些廉颇吹的,长点脑子,廉颇副帅都被砍了,吓得不敢出,哪来的脸?人家不打他不是打不过,而是因为再往前补给线就更长了,还没做好灭国的准备。廉颇其实就是个废物。

UC网友40xxxx0454 回复 07-13 12:24
对对对,就你键盘侠不是废物。

梦在远方魂归何处 回复 07-10 22:34
阅读理解零蛋

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

14
2020-07-06 01:11

好文章,分析的合情合理,作者知识丰富,军事素养也很好。[点赞][点赞][点赞]

珊瑚海

珊瑚海

14
2020-07-07 07:36

总是有人说赵军不出击要被饿死,所以这就是出去送死的理由?结果人死了,粮食没吃完。

UC网友21xxxx4611 回复 07-23 09:32
所以才叫名将嘛,善用兵的,一定不能只想着该怎么赢,还要想着会怎么输,然后想方设法立于不败之地,毕竟自己带的兵要负责的,赵奢说他儿子缺的就是这点,把战争想的太简单了

㵘漫 回复 07-23 20:15
所以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春风化雨

春风化雨

12
2020-07-02 07:52

良将对决 比的不是奇谋 比的是失误 而名将能抓住一丝瑕疵扩大战果

礼良 回复 第一魔 07-06 18:24
这就是李牧牛逼的地方了吗国力远若于你照样打的你毫无办法

第一魔 回复 07-03 17:28
还比国力,国力不足余之奈何[得瑟]

天机老人

天机老人

9
2020-06-29 23:43

泰国名将太多,赵国比不过

冬眠假期刚刚结束 回复 07-04 22:23
这个确实,李牧廉颇都是名将一个被杀一个被免职。秦名将虽多能胜过他们的有谁

天机老人 回复 冬眠假期刚刚结束 07-18 17:27
赵括只有赵王看好,其他人都看出不行,连泰国都知道,还用反间计引诱赵王用赵括,泰国国王是明君,会用名将,因此泰国胜!

卡提斯

卡提斯

8
2020-07-03 21:38

赵括估计是想复制他爹的光辉业绩,靠地形和士气击溃秦军大营,再回头收拾援军。但是他失败了,还输光了几乎所有的本钱。[得瑟]

UC网友51xxxx5166 回复 07-17 14:12
他爹看似斗勇,实则斗智,其中的门道小白赵括没有看明白

UC网友94xxxx3694 回复 UC网友51xxxx5166 07-25 10:11
赵奢嘴上说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所做的全是智力上的动作![得瑟]

憨豆先生

憨豆先生

8
2020-07-03 22:57

廉颇要是一直坚守,马就饿死了。

林牧 回复 07-07 16:56
出去带入包围圈,人死光了就不存缺粮问题,真是高啊[大笑]

。。

。。

8
2020-07-06 20:24

要是小编说的是真的,不是过度解读的话,那么古人的智慧真的令人称赞。

UC网友94xxxx3694 回复 子非吾 07-25 10:08
从廉颇建立的几道防线来看,从一开始廉颇就已经对此战做出了全局的打算,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廉颇清楚知道秦军势大,赵军不足,既然清楚这点,接下来所做的一切就是尽量的弥补自己的弱势,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硬抗秦军!廉颇杀场宿将,老而弥坚,不亏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子非吾 回复 07-14 00:12
白起对付赵括的办法就是廉颇对付王龁的,结果王龁没上廉颇的当,赵括上了白起的。间掉廉颇就是白起提出的,也是继续长平之战的条件。

沉默寡言者

沉默寡言者

7
2020-07-02 18:14

石长城修的越无懈可击越是给自己挖了大坑,导致最后自己陷于死地而全军覆没……

梦在远方魂归何处 回复 07-10 22:35
当时估计,赵括想,卧槽,你修这么牢靠干嘛nmmp

asd飞 回复 07-10 19:17
没吃的了,退也退不了不拼就等着军队自己乱

大唐军魂

大唐军魂

7
2020-07-03 21:53

王龁能够将廉颇打的一败再败,为什么没有上战国四大名将?

UC网友49xxxx6393 回复 07-04 13:20
廉颇败也败的小吧,他也没大胜,何况还是他向秦王建议换白起为帅的,推他人替换自己的将军想上四大名将可能难呦。

神话 回复 07-04 18:32
首先赵军本来就是守势,王只是打了个突袭,后面廉颇集结了兵力在长平,靠着长城和丹水之间的决战点让王带的秦军瞬间绝望,然后才上的白起,要不是白起勾引赵括出来,赵括放弃了长城天险去混战秦军根本不可能打赢,换句话说名将就是让自己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廉颇也是白起也是

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

6
2020-06-28 13:15

明明有盟友做,偏偏对着干[得瑟]

可一不可再

可一不可再

6
2020-07-03 01:46

最后一段话,才是亮点[得瑟][得瑟][得瑟]

UC网友15xxxx1019

UC网友15xxxx1019

6
2020-07-18 15:43

廉颇是让两国都绝望,如果一直按照他坚守不出的打法,两个国家都会被拖垮的,最后得利的就是齐国和楚国。

横刀笑天两昆仑

横刀笑天两昆仑

5
2020-07-03 21:35

赵军立足不败之地[呲牙笑][点赞] 赵括不出击 不出半年 赵军就要活活饿死 那时会比长平之战还惨 秦军无伤战胜赵军 白起携60万大军一举灭赵 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提前了 [哈哈笑]

慧无伤 回复 07-04 15:41
擒马服之军不亡一甲,这就是出击的结果。

沧海渔生 回复 07-21 08:48
邯郸之战不是白起指挥的,他知道打不过,没去。

德古拉伯爵

德古拉伯爵

4
2020-07-20 15:12

看看央视的《喋血长平》,颠覆了我的认知,原来赵括并非庸才

晕呼呼1987

晕呼呼1987

3
2020-07-23 07:12

总有人说粮草,秦军不怕楚和其他国家搞偷袭吗?[得瑟]

UC网友53xxxx2317

UC网友53xxxx2317

2
2020-07-10 14:21

分析有理[点赞]

梦在远方魂归何处

梦在远方魂归何处

2
2020-07-10 22:32

终于,有看到一个明白人

血杀百万里

血杀百万里

2
2020-07-21 10:50

只要赵军再坚守3个月,李牧就会带领代地的北方军团切了秦军后路。

寻梦人 回复 07-27 19:19
三个月可能长不成主力的将军

血杀百万里

血杀百万里

2
2020-07-21 10:47

历史没有如果

不醒梦111

不醒梦111

1
2020-07-16 12:50

打了,大败。不打,国亡。秦拼国力,打与不打没区别

UC网友16xxxx2865

UC网友16xxxx2865

1
2020-07-19 15:08

一看你这地图。马上明白廉颇的老辣。可惜了。赵括确实是纸上谈兵。敢渡河秦军必死无疑。

阿弥亚兹

阿弥亚兹

1
2020-12-28 22:41

把秦军先缺粮这一段删了更好

何飞-6869

何飞-6869

2020-07-07 08:20

谁是哪头猪?

海王 回复 07-13 22:42

~ 々々

~ 々々

2020-07-23 11:03

挑拨离间是上策,